馬維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攜帶著美國總統(tǒng)菲爾莫爾敦促日本開國的親筆信,率領四艘軍艦抵達東京灣的門戶浦賀。這次由美國人發(fā)動的“叩關”行動,史稱“黑船事件”。
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史專家、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佐佐木克的力作《從幕末到明治》,就以這段在日本眾人皆知的故事開頭。不過,這本書意圖著力描寫的歷史事件,主要不是日本方面的對外交涉,而是以這次來航為發(fā)端,探究在被迫與美國簽署不平等條約的背景下,日本政壇的各種角色之間的爭斗角力。換言之,這是一部日本近代轉(zhuǎn)型期的政治史,主要突出的是這段歷史中的兩條線:“舉國一致”和“條約修改”。
在當時的日本,盡管有些藩的當權者主張盡可能拖延條約簽訂時間,但至少對局勢擁有發(fā)言權的精英階層人士一致同意,在艱難的時局面前,上至武家,下至百姓和町人,都應該齊心協(xié)力,克服各自為政的松散狀態(tài)、構(gòu)筑舉國一致體制。后來人們看到,正是因為眾人合力,成功改造了日本的政治格局,“明治維新”才有了可能。
另一方面,由于日本被迫與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其將日本視為“半文明開化國家”而拒絕給予日本自定關稅權力的做法,深深刺激了上層人士,他們于是牢記著這第二次屈辱,決心將“條約修改”——或稱“破約攘夷”——作為另一項重要的國家目標。
但舉國一致體制,需要朝廷、幕府和各藩密切合作,公家、武家與庶民需要融為一體,而這一切又談何容易。當時,強硬堅持“破約攘夷”立場的長州藩,就與堅持“現(xiàn)實論”的薩摩藩形成了尖銳對立。至于幕府,它接受天皇委托處理國內(nèi)外事務。但在與外國簽訂通商條約一事上,孝明天皇明知日本根本沒有與對方討價還價的余地,依然提出反對,目的是刺激輿論,提高天皇以及朝廷的權威。于是簽署條約就讓幕府背上賣國賊的罵名。
此后不久,幕府最高領袖德川家定將軍去世,則讓局勢變得更為復雜:早在體弱多病的家定將軍在位時,有關將軍繼承人的爭奪戰(zhàn)就展開了。當時,將軍世子(即下任將軍)候選人有兩位:和歌山藩主德川慶福,以及前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的第七子慶喜。到了正式公布將軍世子之時,因為之前德川齊昭和他的支持者批評過大老井伊直弼這位幕府的實權人物,指責他未經(jīng)天皇敕許就下令與美國人簽約,于是將軍世子的頭銜最終便歸屬了對手德川慶福。大老甚至還下令對德川齊昭處以“禁閉”的懲罰,不得自由行動。
事情一波三折。大老井伊直弼在不久之后即慘死于櫻田門外,暗殺者就是在將軍職位爭奪中失勢的水戶藩藩士。
櫻田門外之變后,薩摩、長州等強藩,都開始支持天皇,所有人都圍繞著“破約攘夷”這個目標行動??墒遣痪弥?,因為無法認同激進的長州藩針對幕府的一系列恐怖活動,天皇將長州藩定為叛敵。這時,曾經(jīng)的將軍候選人慶喜,借機爭取到了天皇的支持,還憑借出色的政治手腕贏得了第一次征討長州藩戰(zhàn)爭的勝利。
至此,所有人都已經(jīng)看清,日本的未來只能依靠雄藩。就這樣,各藩陸續(xù)加入了薩摩藩與長州藩組織的薩長盟約,同盟的勢力不斷壯大,日本的政治格局最終趨于穩(wěn)定,為日后的明治維新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
作者在這本身患癌癥后寫作的書里,為讀者悉心梳理了他在經(jīng)年閱讀檔案后收獲的幕府末期日本政壇故事,得出一個重要結(jié)論:王政復古和大政奉還,都并非是通常認為的“討幕”的結(jié)果。
他的主要證據(jù)是,不僅“尊王攘夷”的重要人物西鄉(xiāng)隆盛曾明確表示過薩摩藩不會討伐幕府,而且史料中也缺乏可信的解釋,可以證明各藩結(jié)盟的主要動機就是“倒幕”。盡管有人評論說作者持這種觀點,或多或少受到了情感因素的影響——他的恩師,正巧是與西鄉(xiāng)隆盛齊名的“明治維新第一政治家”大久保利通的兒子——但無論怎樣,通讀完此書,不得不承認,作者的這一觀點至少是言之有據(jù)的,為我們認識鄰國的近代政治轉(zhuǎn)型提供了通說之外的一家之言。
(作者為書評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