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
當傳播方式的改變導致信息“缺鈣”,下一步該怎么做?
文/李偉
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房漢廷
有線到無線,從紙質到電子,信息呈現(xiàn)的方式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隨手打開一個視頻網站或新聞資訊APP,“個性推薦”或“猜你喜歡”之類的欄目立馬躍然眼前,這是因為系統(tǒng)已經根據(jù)用戶的喜好和記錄,自動生成了內容推薦。
當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充斥在周遭,用戶在閱讀的時候,到底在閱讀什么?2017浦江論壇之文化論壇上,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房漢廷表示,在新媒介時代下野蠻生長出來的信息,大部分的內容失去了魂魄,呈現(xiàn)出來的多數(shù)是空洞的說教,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式的重復,這樣的內容是否還有“營養(yǎng)”?
這種說法,其實并非空穴來風。回過頭來看,人類的信息分發(fā)模式經歷了三種主要形態(tài):專業(yè)編輯—社交傳播—算法推送。而當今社會,算法模式儼然成為主要的模式,在進行著信息的搬運,其一度被認為是信息分發(fā)領域的“歷史終結者”。
隨著算法等科技智能手段介入大眾閱讀,表面上雖然可以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但是,在“查全率”和“查準率”二者上,會有所傾斜與偏頗?!安闇事省笔且罁?jù)用戶喜歡的內容和過往行為找到閱讀偏好來進行信息檢索,最終的結果會導致推薦面越來越窄,獲取到的信息趨向單一。
因而,房漢廷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閱讀不能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不能停留在簡單化的考慮。長此以往,人們會逐漸喪失一種名叫“深度認知”的能力。因此,他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建設智庫型媒體,要有深度、要有專業(yè)、要有綜合,其被視作媒體未來走向的重要方面?!懊襟w出現(xiàn)的智庫產品至少不能像漢堡包那樣當天就過時,應該像月餅一樣可以挺到八月十六,要有保存價值。對未來成長要有一種滋養(yǎng),即給出更加深度化、全新化、專業(yè)化的解答。”房漢廷如是說。
這一點,可從中共中央出臺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看出。
無論從國內視角還是從國際視角看,智庫和媒體都是智慧高地,都是十分重要的國家智慧資源,都在影響國家走向、引導社會輿論。當前,這兩個智慧高地在我國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新的使命:前者已經開啟形成“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的發(fā)展之路,后者已經開啟媒體融合發(fā)展之路?!爸菐臁迸c“媒體”不再是平行線的關系,在未來或許會有所交叉、有所融合、有所互動。
未來已來,中國媒體的現(xiàn)實是什么?有沒有跟上未來已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時代?“讓科學技術整合和文化塑造的創(chuàng)造融合起來,快速地發(fā)展起來,這或許是科技傳媒人的使命?!狈繚h廷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