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云輝
私欲膨脹就是玩火自焚
◎ 許云輝
北魏人元乂(yì)(一作元叉)雖“才術(shù)空淺”,但身份特殊,是北魏孝明帝的姨夫、靈太后的妹夫,他正是憑借這種身份得以平步青云,但他并不滿足于此。孝明帝即位時年僅五歲,大權(quán)都掌握在其母靈太后手中。為了得到更多權(quán)勢,元乂甚至與靈太后私通,之后更是私欲爆棚,把北魏朝廷當成自家的提款機,踏上了自我毀滅的不歸路。
政治上,元乂奉行順昌逆亡的原則,肆無忌憚地排除異己,重用佞臣。某宗親剛直正派,升官后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到元乂府上示好,被元乂利用職權(quán)外放出京;另一個普通官員則因上奏記錄元乂的所謂“美德”,被元乂破格提拔為高級官員。
經(jīng)濟上,元乂本性貪婪,“聚斂無已”。他剛開始賣官鬻爵時還猶抱琵琶半遮面,不直接收受賄賂,而是暗示買官者“曲線交錢”。隨著位高權(quán)重,元乂的膽子越來越大,自己受賄不過癮,還發(fā)動老婆孩子齊上陣,所有賄賂明目張膽地照單全收。后來,他甚至公然繞過相關(guān)部門和靈太后,任性地給行賄者封官,隨意廢黜不趨炎附勢或恥于行賄的官員。
相州(今河南安陽)刺史想再上一個臺階,直接用白銀鑄造了一套奢華的餐具送給了元乂。元乂眉開眼笑,馬上幫相州刺史實現(xiàn)了心愿。揚州刺史聽聞后很受“啟發(fā)”,挖地三尺搜刮當?shù)孛禺a(chǎn)及珍玩古董,裝滿五大車,千里迢迢送進元乂家,懇求元乂幫忙將自己調(diào)回京城。元乂笑納重禮,很快就幫助對方達成所愿。
就連柔然部落的可汗也通過賄賂元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汗窮途末路時曾投奔北魏,渡過難關(guān)后要求重返故地。北魏朝廷對他的去留問題意見不一,可汗生怕夜長夢多,便送純金百斤重賄元乂。元乂財迷心竅,助他安然脫身。
這樣一來,元乂不僅破壞了朝廷正常的官員升遷制度,還影響了北魏朝廷的威望。但元乂絲毫沒有收手的跡象,他利用職權(quán)在宮廷中私設(shè)小金庫,里面裝滿了從國庫挪用的金錢珍寶,隨心所欲地揮霍,儼然把北魏朝廷當成了自家小金庫。
元乂在作風上“耽酒好色”,受人詬病。他和靈太后私通期間,嫌靈太后已經(jīng)徐娘半老,便經(jīng)常讓手下進獻美女,把美女藏在特制的送飯車里混進宮中,以滿足自己的淫欲。一些勢利小人探知這條巴結(jié)元乂的捷徑后,四處尋找美女,“以酒色事之”。宮廷值班侍衛(wèi)雖然對送飯車的秘密心知肚明,但無人敢揭穿。元乂還嫌這樣偷偷摸摸不夠刺激,最終鮮廉寡恥到與堂姐妹們聚眾淫亂的地步,在北魏官場傳為丑聞。
孝明帝的叔父清河王對元乂“恃寵驕盈,志欲無限”的作為早已忍無可忍,一直想把他繩之以法,便著手搜集元乂的罪證。沒想到,元乂惡人先告狀,指使心腹誣告清河王企圖煽動部下叛亂、自立為帝。清河王被捕入獄后,最終因查無實據(jù)而出獄,卻又被元乂軟禁了起來。元乂為除掉這個心腹大患,勾結(jié)與清河王有私仇的宦官再次設(shè)計陷害清河王,誣告清河王曾買通宮里人,企圖“以毒藥置御食中以害帝(孝明帝)”,名正言順地逮捕了清河王。文武百官雖大部分人都知道清河王是冤枉的,但畏懼元乂的勢力,沒有人敢提出異議。最終,元乂騙取11歲的孝明帝下詔,處死了清河王。
元乂一不做二不休,殺害清河王后,慫恿那名宦官封鎖了靈太后上下朝的必經(jīng)之路,謊稱靈太后身染重疾不能理政,把靈太后幽禁在后宮。從此,元乂把小皇帝牢牢控制在手中,自己攫取了朝政大權(quán)。
元乂的這一行為終于引起朝臣乃至百姓的義憤。某正直大臣忍不住感嘆奸臣當?shù)?,最終悲憤自盡;幾百名定居京城的少數(shù)民族用本民族割面流血的習俗哀悼清河王;中山王與部分宗親上表列述元乂20大罪狀,起兵八萬討伐元乂;靈太后的侄兒和一些大臣策劃殺死元乂,重新?lián)砹㈧`太后臨朝聽政……元乂眾叛親離,連其心腹都對他恨之入骨,磨刀霍霍伺機想暗殺他。
這些反抗事件雖然最終均以失敗告終,但元乂也被眼前一連串的事情嚇得不輕,立馬以保護小皇帝為名,搬進皇宮緊鄰小皇帝住下,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接著,元乂把朝廷的行政權(quán)和軍權(quán)甚至禁軍指揮權(quán)都牢牢攥在手中,明顯有了“篡逼之事,旦暮必行”的野心。
他派人悄然到武州(今屬山西忻州),將當?shù)厥最I(lǐng)請到京城設(shè)宴款待,厚贈資財,并與對方盟誓立約,建立了軍事聯(lián)盟,又制定出非常時期的緊急預案:如果政局有變,自己地位不穩(wěn),那名首領(lǐng)就馬上發(fā)動叛亂,自己再名正言順地帶兵平叛,以鞏固朝中地位;一旦大勢已去,自己就和那名首領(lǐng)里應外合,與官軍放手一搏乃至改朝換代。
不過,元乂的陰謀最終沒有得逞,因為被幽禁的靈太后也是個狠角色。她早就暗中派人與被元乂架空的高陽王秘密聯(lián)絡(luò)。他們抓住一次絕妙機會,絕地反擊、成功翻盤,靈太后奪回垂簾聽政的特權(quán)后,就與親信大臣們密謀拿下元乂。
正巧,元乂的黨羽出任徐州刺史不久,就舉兵反叛朝廷,投奔南梁。靈太后趁機大做文章,多次對元乂旁敲側(cè)擊,冷嘲熱諷。不久,靈太后又開吹風會說:“元乂如果真心忠于朝廷,就應該自解軍權(quán),擔任其他行政職務?!?/p>
元乂嗅出了危險氣息,交出軍權(quán),主動搬出皇宮。靈太后抓住這轉(zhuǎn)瞬即逝的機會,連夜宣布解除元乂的一切職務。元乂第二天一早入宮,就被侍衛(wèi)不客氣地擋在門外。他明白,自己已經(jīng)被靈太后“除名為民”了。
元乂如果就此回家好好當老百姓,或許還能生活得游刃有余,然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一旦被撩起來就很難回到平靜的生活中了。不甘就此退場的元乂被免職后,表面上杜門謝客、靜思己過,暗地里卻密謀反叛,打算啟動緊急預案,上演改朝換代的大戲。
他先派堂弟通知之前聯(lián)絡(luò)好的那名武州首領(lǐng)起事,又派人勾結(jié)另一支隊伍。這兩支隊伍在京城外大張旗鼓地發(fā)動進攻,元乂則穩(wěn)坐京中準備里應外合,拿下京城。在給叛亂者的親筆信中,元乂約定好了內(nèi)外夾擊拿下京城的時間以及具體策略。正當他做著廢除孝明帝、自己登皇位的美夢時,東窗事發(fā)。他的親筆信被截獲,成為叛亂的鐵證。群臣在朝廷會議上一致要求嚴懲元乂,靈太后早有“養(yǎng)虎自嚙,長虺成蛇”的教訓,果斷同意殺人。
公元525年,2000名禁衛(wèi)軍奉詔將元乂府第包圍得水泄不通,使者傳達了“賜死”元乂的圣旨。元乂自知死罪難逃,于是“仰藥而薨”,終年41歲。
元乂無德無才,憑借裙帶關(guān)系上位,私欲隨著官職的升高而膨脹,先貪腐好色,再順昌逆亡,繼而軟禁靈太后,最后發(fā)展到公開反叛,真可謂“險慝狼戾,人倫不齒”。元乂的一生生動詮釋出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真理,更為欲壑難填者敲響了警鐘。
編 輯/夏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