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冷凍:把希望留給未來
▲工作人員正在為展女士進行灌流(圖/新京報)
最近,山東一家機構聯(lián)合醫(yī)院臨床專家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科研項目:因罹患肺癌死亡的展女士被存于-196℃的液氮罐內(nèi),進入“極寒世界”,期待未來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能讓她“起死回生”。
遺體被冷凍等待“復活”
5月8日凌晨4點,展女士在山東齊魯醫(yī)院的病房里失去了呼吸心跳,“她走得很安詳,并不像是患病很久的樣子,我期待她能‘回來’的那天?!闭古康恼煞蚬疖娒裾f。
為展女士進行人體冷凍的是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下稱“銀豐研究院”)的工作人員,這個研究院隸屬于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據(jù)了解,該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冊資本1億元,主要從事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存儲,細胞技術研究和臨床應用等高新技術開發(fā)。
銀豐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趙女士表示,為了這個國內(nèi)首例人體冷凍項目,他們提前數(shù)月做了充分準備?!罢古侩x世前的幾天,我們一直在醫(yī)院病房外等待,展女士離世后兩分鐘,我們的工作人員就在醫(yī)院展開了開通氣道、安裝呼吸機、人工心肺復蘇儀安裝、輸入藥物等操作?!壁w女士介紹,“雖然展女士已失去了呼吸和心跳,但我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她的腦細胞盡量能保持存活?!?/p>
隨后,通過救護車,他們將展女士的身體從醫(yī)院轉(zhuǎn)移到了銀豐研究院的辦公地,因為兩處距離較近,所以轉(zhuǎn)運只用了19分鐘。
在銀豐研究院的手術室內(nèi),他們?yōu)檎古窟M行了灌流和血液置換操作,在特制的低溫手術臺上,通過開放頸部和股部兩條血管通路建立體外循環(huán),展女士的體溫被逐漸降至18℃,隨后血液逐漸被不同濃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凍保護劑替代,最后,展女士在一臺由電腦控制的深度降溫設備上,溫度被逐漸降到-190℃。
親屬在與展女士最后告別后,5月10日晚上,遺體被轉(zhuǎn)移至-196℃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進入罐體前,所有進行操作的工作人員對展女士鞠躬表示敬意。
展女士的身體是以頭部朝下腳部朝上的姿勢放入液氮罐的,“這樣做是為了保證在液氮泄漏等意外情況發(fā)生時,能夠第一時間保護頭部,畢竟頭部才是人體冷凍的重點?!?/p>
冷凍費用超百萬
銀豐研究院的臨床響應專家阿倫·德雷克表示,100年前,如果有人心臟出現(xiàn)損傷,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死去。而如今,人們在心臟病發(fā)作后通過外科手術還可以恢復健康,所以我們也可以想象將來癌癥也會被治愈,而人體低溫保存或許會成為人們能等到癌癥治愈方式出現(xiàn)的一種方法。
人體低溫保存有一個特性,其他技術不可替代——能保留記憶。德雷克說,人體低溫保存很大的意義在于腦細胞的保存,這就是為什么人體低溫保存要在臨床死亡后就迅速介入,這是為了趕在腦死亡之前,避免腦細胞受到損傷。
“這是很重要的,假如有一天這些人能夠復活,他們會希望記得自己是誰,記得自己的朋友、家人,記得自己做過什么?!钡吕卓苏f。
做人體冷凍耗資不菲。銀豐研究院工作人員一項一項列出了他們的支出:液氮罐,40萬元;程序降溫設備,40萬元;體外循環(huán)機,100萬元;呼吸機,七八萬元;實驗室搭建,500萬元……“每做一次冷凍,光是冷凍保護劑的費用就是二三十萬元。還有手術的其他耗材費用、專家費用、救護車費用等等?!比梭w進入低溫保存狀態(tài)后,每隔10天到半個月需要補充一次液氮,這項費用大約為每年5萬元。
此外,人體冷凍并不是人人皆可,有嚴重外傷、嚴重傳染病以及一些類似于腎衰竭、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目前不能接受人體冷凍項目。
山東省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負責人賈森認為,冷凍人體是低溫生物學發(fā)展的終極目標。細胞冷凍的下一步就是組織器官,再下一步就是人體?!叭梭w冷凍只是一種通俗化表達,更為科學的表述應該是人體低溫保存”。
但是,從現(xiàn)實來看,這樣的終極目標有些遙不可及。
統(tǒng)計顯示,自誕生首次人體冷凍案例(1967年 1月19日,美國物理學家貝德福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工冷藏)后,截至2016年底,全球已有300多名被醫(yī)學上判定為死亡的人參與人體冷凍,但至今沒有一例復蘇。甚至,在實驗室中,目前還沒有哪怕是小白鼠等動物身上取得低溫冷凍再復活的成功案例。
桂軍民簽名的知情同意書中,明確寫著:銀豐研究院沒有保證、擔?;虺兄Z生命延續(xù)研究計劃在未來一定會成功,也不能準確預測未來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時間表,復蘇技術基于未來醫(yī)學技術的巨大進步。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靜表示,現(xiàn)在能成功實施低溫保存的只有相對簡單的生物學對象,連人體器官的低溫凍存都非常困難,遑論人體。
銀豐研究院一位受訪者稱,目前國家對低溫技術還缺少認知與重視。他舉例稱,今年7月21日至23日,由國際低溫生物學會和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協(xié)會主辦的世界低溫生物科技與生命資源庫大會在合肥召開,“這樣一個學術性的大會參會人員不超過300人,很多媒體都不知道有這個會議?!?/p>
德雷克坦言,對于人體冷凍后的復活,首先要解決疾病的治愈問題,其次復溫技術也遠不成熟,比降溫更麻煩,同樣面臨冰晶刺破組織的損害問題。但是,如果未來人體真的能夠復蘇,其面對的倫理和法律問題仍是難題。(本刊綜合)※
▲保存展女士身體的液氮罐(高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