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駱希罕
文化禮堂的“理事會”責任制
文 駱希罕
自2013年全省開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以來,杭州市富陽區(qū)大源鎮(zhèn)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9個。
以大源鎮(zhèn)觃口村為例,文化禮堂的正常運轉背后離不開一支默默奉獻的理事會隊伍,由8名從67至74歲的老年人組成。他們堅持以村老齡協會為主導,宣傳文化員為謀事,身兼數職,既是老協會委員,也是關工委成員,更是文化禮堂理事會成員和管理者。
這支團隊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為文化禮堂煥發(fā)持久活力發(fā)揮了強有力的作用。
目前,觃口村共有群眾文體隊伍11支,包括籃球、舞蹈、書畫等,每個團隊都確定一名主要負責人。同時,觃口村綜合利用好現有文化場地,包括祠堂、村委廣場、書畫創(chuàng)作室等,全部做到全天候開放。
其中,理事會的8名同志全部挑重擔擔任文體隊伍隊長和場地管理員。在他們的帶動下,觃口村的文體隊伍越來越龐大,文化場地的利用率也特別高。
在理事會的組織下,觃口村文化禮堂幾乎月月有賽事、天天有活動。每次開展活動,理事會一班人分工明確,誰負責后勤保障,誰負責村民通知召集,誰負責現場秩序維護,誰負責后期臺賬匯總,確保活動順利完成。2016年組織開展文體、村民議事、民俗文化等活動共32次。
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書畫展、老年運動會、象棋比賽、科技講座等,真正為老百姓提供了家門口的精神家園。
要讓農村群眾文化持久煥發(fā)生命力,資金保障是最大難題。理事會一班人,分三步走籌集資金,為文化活動開展解決后顧之憂。一是村委集體出一點,每年觃口村村支兩委都拿出3萬元資金固定用于文體活動開支。二是向企業(yè)主集一點,每年重陽節(jié),由理事會出面向企業(yè)主募集資金,用于老年人慰問和村文化活動。三是老百姓自愿捐一點,理事會成員首先帶頭出資捐款,也吸納熱心老百姓的捐贈。
2016年,曾有多批次上級領導、兄弟鄉(xiāng)鎮(zhèn)到觃口村參觀考察文化禮堂。村民們看到后覺得很自豪。正是這樣的自豪感,激勵著觃口村文化禮堂理事會不斷開拓思路,讓文化禮堂真正用之于民,使民有所樂。
觃口村文化禮堂經過四年的運行,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許多活動創(chuàng)新力強,村民非常喜愛,樂意接受,如“繞城西復線拆遷舉辦拆遷戶鄰居節(jié)”,既配合了鎮(zhèn)政府中心工作,又凝聚了人心,為村莊和諧樹立榜樣;又如“高齡老人逛新村”,讓久病在床的老年人坐著輪椅看看觃口的新變化,對文化養(yǎng)老、孝道文化的含義作了進一步的詮釋等等。
由于文化禮堂作用的積極發(fā)揮,村內各類文體隊伍人數不斷增加,文體活動村民參與度不斷增強,“種文化”不斷發(fā)掘和開展,各類活動不斷推陳出新,文化禮堂已形成“建管用育”一體化。
作者單位:杭州市富陽區(qū)大源鎮(zhèn)人民政府黨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