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麗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1203)
辛
◎任宏麗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1203)
辛者,辛辣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秋時萬物成而熟,金剛,味辛?!倍斡癫米ⅲ骸敖饎偽缎粒^成熟之味也?!惫湃艘晕逍兄饘俳鹎?,味則辛,在臟合肺。
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在總結(jié)四季食養(yǎng)原則時說:“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yǎng)肝氣?!币馑际钦f,農(nóng)歷七、八、九三月屬秋,這個時候應該適當多吃酸味的食物,而減少辛味的食物。因為辛味發(fā)散瀉肺,而酸味收斂肺氣,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以后要少吃蔥、姜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味果蔬,如橘子、檸檬、獼猴桃和西紅柿等,以免感受燥邪,讓肺金受傷,同時還要注意從五行生克來說,金克木,秋天肺氣過旺,會克伐肝木,所以孫思邈先生說“以養(yǎng)肝氣”,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酸味的食物是入肝的,對肝臟也有補益作用。
在中藥學里,辛味有發(fā)散解表、行氣活血的作用。辛味的藥物和食品包括麻黃、薄荷、木香、藏紅花、生姜、大蔥、胡椒、白酒等等。例如治療風寒感冒可用麻黃解表,或者生姜煎湯服用;治療風熱感冒,則可用薄荷配伍荊芥,取其辛涼發(fā)散之意;治療外傷瘀血腫痛及痛經(jīng),則可用木香、紅花,取其行氣活血化瘀的功效。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中醫(yī)指的味不僅是味道的味,也包括其在臨床上的作用,如辛味的藥物大多具有發(fā)散、化濕、行氣、活血等作用。
秋高氣爽,氣候干燥,氣溫逐漸降低,濕度逐漸減少,有時天氣忽冷忽熱,晝夜溫差會相對較大。因此平時要注意多飲水,適當運動,以維持水液代謝平衡;多吃牛奶、豆類等蛋白質(zhì)豐富的食物,少吃油膩厚味。飲食上則要少進食生蔥、姜、蒜、韭菜、胡椒等辛味之品,貫徹“少辛多酸”的原則,以防加重秋燥癥狀。
如果平素在秋季容易出現(xiàn)肺燥咳嗽,建議在立秋前半月就開始多吃芝麻、蜂蜜、葡萄、梨、白柿、百合等利肺潤燥之品,也可適當進補黨參、麥冬、冬蟲夏草等具有益氣滋陰作用的保健中藥。
這里再為大家介紹兩道好吃的藥膳。
一、梨子粥。選用白梨2個,洗凈后去核,連皮切塊,先煮粳米100克,大火燒開,小火煮40分鐘,然后加入梨塊合煮,再煮20分鐘,放涼溫服,功效養(yǎng)脾生津、潤肺止咳。
二、菊花粥。用上等白菊花30克,粳米100克,如上法煮粥,另用一個砂鍋盛菊花煎水,菊花水煎20分鐘后,再加入粥湯內(nèi)合煮。白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特別適用平素火盛,秋天容易出現(xiàn)上火、目赤腫痛的患者。大家不妨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試一試,過一個清爽的秋天,為后面寒冷的日子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