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 賀武華
我國教育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路及其行動邏輯
■朱 斌 賀武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及其教育政策實踐體現出了顯著的國情特點,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fā)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教育政策過程及其特征亦日益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與公共教育政策構成 “源與流”的關系;有中國特色的黨政關系,則是理解我國教育政策過程行動及其優(yōu)勢特色的關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教育政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只有堅持這個科學理論體系,才能指引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從勝利走向勝利。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1]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當代中國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教育,歷經1949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艱苦卓絕的探索實踐,我們已經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fā)展道路;沿著這條道路的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正在蓬勃發(fā)展,不斷煥發(fā)出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理論是指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不斷前進的旗幟,鄧小平教育理論是這一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耙脏囆∑酵緸楹诵牡狞h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開始建設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對我國教育重大問題特別是教育地位作出了深刻闡釋,逐漸形成了鄧小平教育理論體系,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此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以及黨的十八大精神等,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
加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是新時期的一個重要課題。1993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提出,“在20世紀末,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21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關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狀況,形成政府辦學為主與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相結合的新體制。自黨的“十四大”以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頒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研究也隨之出現。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黨的教育理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開創(chuàng)了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新局面。無論是“普九”攻堅戰(zhàn)的全面勝利,還是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guī)模躍居世界第一,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事業(yè)在21世紀迎來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袁貴仁指出:“這條道路,既凝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基本經驗,又反映了世界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理論,又體現了中國國情,既堅持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又借鑒了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既繼承了我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深刻回答了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一系列帶有方向性、根本性、戰(zhàn)略性的重大問題”。[3]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前進的方向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出以“優(yōu)先發(fā)展、育人為本、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工作方針,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zhàn)略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更加旗幟鮮明地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方向。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將“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十八屆四中全會、五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教”、“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等開啟新征程、吹響沖鋒號。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等提出了明確目標和方向。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為統領,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建設教育強國?!皬妵叵葟娊獭薄ⅰ案庸脚c均衡發(fā)展、人人有出彩機會的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與雙一流建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與擴大教育開放”、“四有好教師、四個引路人及四個結合”等等,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當下最強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與公共教育政策構成“源與流”的關系。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新時期。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教育事業(yè)也在光輝思想理論的指導下迎來了春天。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功帶動了公共政策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經濟體制和社會發(fā)展的轉軌,使得公共政策問題比其他任何時候都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和重要。[4]
從黨和國家的重要教育決策中最能看清這種“源與流”的關系,譬如,通過一些政策文件的行文表述可以很直觀地看到這樣的一種邏輯。如,1985年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是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如《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開篇寫道:“為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特制定本綱要”。[5]尤其值得強調的是,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以黨的思想路線為其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調指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牽涉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我們最為熟知的辦學與管理體制改革為例,原有與計劃經濟體制相一致的教育辦學與管理體制是一個封閉、垂直的系統,政府權力高度集中,統管了學校人、財、物等教育資源的配置與使用,學校在很多方面缺乏必要的自主辦學權,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附屬品。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探索之下,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理順政校關系、發(fā)展多元多樣化的投資辦學形式、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得以轟轟烈烈地推進。這些工作的深入開展都是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分不開的。周濟同志2007年在教育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從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教育的改革開放和推動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建設忠誠于黨和人民教育事業(yè)的教師和干部隊伍等四個方面,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重要意義。教育事業(yè)必須切實落實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和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下的教育事業(yè)有其自身特征與內在規(guī)定性,我國公共教育政策的自身內涵與特點也必須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特點,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教育問題與政治經濟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敖逃呤墙逃I域乃至社會領域中社會政治和教育政治活動的形式和結果,教育政策活動是社會政治行為在教育領域中的集中體現。”[6]教育政策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要超越政策文本本身,研究一旦深入推進就無法做到“就事(政策本身)論事”了。這一道理猶如英國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所言:“校外的事情永遠比校內的事情重要”。首先進入我們分析視野的重要外部關系是國家政治權力結構。本文認為,認識、理解有中國特色的政府組織與黨政關系很重要,這是理解我國教育政策過程本土化特色的一道重要門檻?!敖逃呤怯嘘P教育的政治措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本身既是一種重要的政治行為,同時又是各種政治行為綜合影響的產物?!保?]
表1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相連的國家重大教育決策部署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將政治解釋為圍繞政府制定和執(zhí)行政策而進行的活動,是一種實現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的活動。政黨是分析國家政治權力和公共政策的一個重要維度,政黨作為利益集團自然要通過公共政策來實現“利益聚合”。黨政關系,這一長期以來一直作為我國公共政策運行過程中的核心變量,是理解我國國家政治權力結構的重要突破口。我國的國家權力結構及黨政關系是理解我國政府行為和公共政策過程的不可逾越的“國情”。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黨領導下的政府工作負責制,黨的各級委員會主管大政方針、重大人事任免、重大事務決策等工作,在黨的領導下,只有黨政分工、沒有黨政分開。因此,實際上以各級黨委為施政核心的政黨也是行政權力的中心,是公共政策主體的核心力量,在公共政策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霸趯嵭幸稽h制的國家中,公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被視為是執(zhí)政黨的政策?!保?]胡偉的研究指出,共產黨組織在當代中國不僅事實上是一種社會公共權力,而且也是政府機構的核心。這與西方國家的政黨只是一種社會性組織的情況不同,不能以西方的政黨理論來套用中國的現實。作者進而指出,從比較政治學的視野看,中國共產黨的結構和功能更接近西方國家的政府,而不是其政黨。[9]
在我國,黨政關系,體現為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組織與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等共同履行當代中國社會公共權力的組織機構之間的關系。政府概念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有研究更為寬泛地解釋了黨政關系中的“政”——“黨政關系中的‘政’,則是一個有著多種含義的,在使用上相當廣泛的概念,包括‘政權’、‘政府’、‘政協’、‘行政’、‘政法’、擔負一定‘政治任務’的人民團體等多種含義”。[10]因而,黨政關系實際上也就是廣義政府在公共權力履行中所體現出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無論黨政關系呈現怎樣的狀態(tài),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理解我國黨政關系中的黨委與人大、黨與行政組織、司法組織等各種關系,不能簡單地從應然或法理學角度來看待,更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情實際出發(fā)??偠灾爸φJ識‘黨政關系’,實際上是尋求當代中國政府過程的要旨,是尋求解析這一過程的突破口。顯然,這種分析和闡述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必須首先進行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10]。
總體上說,我國學者對中國特色的政治權力以及政黨關系、政府過程等問題做了較為系統而深刻的研究,相關認識是適合國情的?!吨袊蟀倏迫珪ふ螌W》的解釋是:“廣義的政府泛指行使國家權力的所有機關,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狹義的政府指國家政權機構中的行政機關,即人們通常講的政府部門?!保?1]廣義的政府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國政府,然而,“中國政府”還應有更廣的范圍,那就是要把作為國家與政府體系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納入進來,毫無疑問,我國的政府是在政黨的領導之下,也與政黨難以分割。如有研究指出:“共產黨組織在當代中國不僅事實上是一種社會公權力,而且也是政府機構的核心——無論就廣義的政府還是狹義的政府而言都是如此。如果把中國國家黨組織排除在‘政府’之外來分析當代中國政府的過程,不僅無法解釋政府決策和執(zhí)行的基本動力和作為,而且可以說在根本上是不得要領的”。[9]
綜上分析,準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是科學把握公共政策行為的前提。政黨的政策行為是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我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政策功能體現出權威性、穩(wěn)定性和連貫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有學者認為,“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政府體系的領導核心,也是政策中樞。盡管從形式特征上看,當代中國的公共政策是由三部分構成的,即黨的政策、人大立法和行政決策,但在某種意義可以說,人大立法、行政決策都是中國共產黨政策的具體實施”。[12]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教育政策往往是黨的基本路線與大政方針的具體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教育思想的反映。比如,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教育思想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國教育政策的指導方針,其核心思想一是對“文化大革命”教育路線的徹底否定;二是指出了教育要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方向,如教育的“三個面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教育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變?yōu)槿肆Y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戰(zhàn)略思考等。再如,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階段,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所形成的“科教興國”、“教育創(chuàng)新”、“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等戰(zhàn)略發(fā)展布局,基本上成了一個時期我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政策行動。與經濟社會等各領域一樣,我國教育中的一系列規(guī)范性與操作性政策是在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名義發(fā)布的或指導下制定的。我們熟知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
執(zhí)政黨在我國重大教育政策決策中不僅充當了重要角色,而且更要擔當重大責任。中央決策代表了教育政策的最高級別,從理論上也是最具權威,如1999年啟動的高校擴招政策便是典型。按照慣例,每年的高校招生計劃的政策制定和實施都是由國家主管部門根據社會發(fā)展的總需求進行調整和執(zhí)行,社會對此也習以為常。然而,擴招政策的信息發(fā)布卻是“根據最近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一個主管部門的年度發(fā)展計劃竟由國家最高決策做出,這就表明這一決策的非同一般。[13]
進一步分析可發(fā)現,一旦某項教育政策要上升到中央、國務院層面的決策行為,往往是在當時特殊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背景之下的行為。比如,《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是在《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后形成的。教育部原副部長張?zhí)毂;貞浀溃骸霸谡劦竭@兩個決定的貫徹實施時,小平同志都強調,他最關心的還是人才問題。而解決人才問題,教育是基礎,不改革教育體制,人才培養(yǎng)就無法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因此,制定與這兩個決定相配套的教育體制改革文件,以完成中國體制改革的整體戰(zhàn)略部署迫在眉睫。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決定盡快制定《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4]這些中央層面的教育政策往往會成為一個時期內其他相關教育政策、法規(guī)制定的直接依據,尤其是在政治觀點、理論、路線、方針等方面定好了調子。因此,這些由中央直接決策的重大政策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教育中的基本法律一樣,成為一定時期內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基本政策,既有全局性、方向性的總體指向,也直接影響具體教育領域的改革舉措和政策制度安排。
[1]周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推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J].人民教育,2007,(11).
[2]張力.60年教育興國之路與教育地位變遷教育60年大事記[N].中國教育報,2009-09-15.
[3]袁貴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2,(13/14).
[4]陳至立.千秋基業(yè),壯麗詩篇——共和國教育50年[J].教育研究,1999,(9).
[5]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R].2007-05-18.
[6]劉復興.教育政策的四重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4).
[7]黃明東.教育政策與法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8]謝明.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9]胡偉.政府過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1]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12]沈辛.當代中國政府與過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13]康寧.論教育決策與制度創(chuàng)新——以99高校擴招政策為案例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14]張?zhí)毂?1985《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發(fā)布[N].中國教育報,2009-09-04.
【責任編輯:易 斌】
G40
A
1004-518X(2017)09-0251-0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與推進路徑研究”(17BKS011)
朱 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校黨委副書記;
賀武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發(fā)展規(guī)劃處處長、博士。(浙江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