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森,周 濤,陳海軍,袁詠剛,方金津,王 鵬
(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36)
不同屠宰體重對山豬體尺性狀和胴體性能的影響
蔡東森,周 濤,陳海軍,袁詠剛,方金津,王 鵬
(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36)
本試驗設定3個處理組,屠宰體重分別為70 kg、80 kg、90 kg,選取平均質量相近的山豬飼喂,每組6頭山豬,每組按體重屠宰4頭,研究不同屠宰體重對山豬體尺性狀和胴體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山豬在90 kg屠宰時有最佳的屠宰率(75.71±0.02)%和瘦肉率(47.51±0.85)%,背膘厚較低(3.42±0.06) cm,大理石紋評分正常。因此根據本試驗結果綜合考慮,山豬的最適屠宰體重為90 kg。
山豬;屠宰體重;胴體性能
山豬屬地方豬種,具有年產仔率高、肉質好、耐粗飼等優(yōu)良特點。中心發(fā)源地為南京市,是南京市唯一的地方豬種,也是淮豬中較具特色的優(yōu)良品種之一[1-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豬肉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地方品種豬具有肉質優(yōu)良的特點,因此科學的開發(fā)和利用成了新的研究熱點。
長期以來,在山豬養(yǎng)殖區(qū)形成了屠宰“年豬”(150 kg左右)的傳統(tǒng)習慣,其飼料消耗較大,養(yǎng)殖成本較高,且屠宰時易肥,瘦肉率較低,市場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本試驗通過研究不同屠宰體重對山豬育肥和胴體性能的影響,探索山豬適宜的屠宰體重,為科學生態(tài)開發(fā)山豬肉質資源提供依據,也對利用該品種降低養(yǎng)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試驗參照中國肉脂型生長肥育豬飼養(yǎng)標準(1998年)配制飼料,部分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本試驗在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學研究所石橋基地進行,試驗豬為該基地純種山豬。挑選外表健康、活力穩(wěn)定,平均質量相近的山豬18頭,隨機分成3組,每組6頭山豬。試驗前對豬舍免疫及消毒,試驗豬進行稱重和編號。試驗豬每日飼喂2次(8∶00和16∶00)。每組試驗豬飼喂于同一圈豬舍。保持圈舍通風、衛(wèi)生、干燥,試驗豬自由采食和飲水,各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一致。
表1 試驗豬飼料營養(yǎng)水平 %
試驗結束后,試驗豬空腹12 h,按設定體重進行屠宰,參照種豬性能測定規(guī)程NY/T 822 2004[3]種豬生產性能測定規(guī)程進行測定。按常規(guī)屠宰法去頭和蹄、剝皮、開膛,測定并計算胴體重、屠宰率、皮厚、背膘厚等。
1.4.1 體尺指標測定
管圍:試驗豬左前肢末端最細處的周徑;體長:試驗豬自寰關節(jié)沿背線至尾根的長度;胸圍:沿試驗豬肩胛后緣繞胸的周徑;體高:試驗豬自鬐甲骨最高點至腳面的垂直高度。
1.4.2 胴體性能測定
選取試驗山豬空腹24 h,期間自由飲水,然后進行屠宰。
胴體重(kg)=屠宰后去除頭、尾、蹄、內臟,稱量左半片胴體重量;
屠宰率(%)=胴體重(kg)占活體重(kg)的百分比;
瘦肉率(%)=瘦肉重量(kg)占脂肪、瘦肉、骨、皮四組織總重(kg)的比例;
背膘厚(cm)=游標卡尺測量 6~7肋、最后肋、腰薦結合處,背部中線皮下脂肪厚度,取3點的平均值;
胴體長(cm)=第1肋骨與胸骨接合處中心點到恥骨聯(lián)合前緣中心點的直線長度(懸掛時測定)。
大理石紋:取背最長肌橫切面,在4 ℃下存放24 h,而后用比色板目測評分。按5分制評定:1分為脂肪呈極微量分布,2分為脂肪呈微量分布,3分為脂肪呈適量分布,4分為脂肪呈較多量分布,5分為脂肪呈過量分布。
試驗結果用平均值±標準誤(mean±SE)表示,數(shù)據用Excel 2010做初步處理后,用SPSS Statistics 17.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用 Duncan’s多重比較法分析試驗結果的差異顯著性,差異顯著水平為P<0.05。
表2 不同屠宰體重對山豬體尺指標的影響
表3 不同屠宰體重對山豬胴體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屠宰體重對山豬體長和管圍均有顯著影響(P<0.05),且都在90 kg 時達到最大值;體高和胸圍隨著屠宰體重的升高呈上升趨勢,但各組差異并不顯著(P>0.05)。
由表3可知,90 kg組的胴體長和胴體垂直長均顯著高于70 kg組(P<0.05);80 kg組和90 kg組的皮厚顯著低于70 kg組(P<0.05),但這兩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屠宰率隨著屠宰體重的升高呈上升趨勢,且在90 kg組達到最大值,并顯著高于70 kg組(P<0.05);瘦肉率也在90 kg組達到最大值,但各組差異不顯著(P>0.05);頭重隨著屠宰體重的升高呈上升趨勢,各組之間差異顯著(P <0.05);其余各胴體性能也均隨著屠宰體重的變化有一定的趨勢,但無顯著差異(P>0.05)。
許多研究表明,隨著日齡的增加,豬體各組織的生長強度雖有所差異,但基本上表現(xiàn)出一致性的規(guī)律,即起初由骨骼、肌肉生長為主,而后以脂肪生長速度最快[4]。從本試驗結果可知隨著屠宰體重的升高,山豬的骨骼比例在下降,肌肉比例在上升,包括后期脂肪比例最高,這都和豬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相一致,也為驗證此規(guī)律提供試驗依據。
生長育肥豬何時屠宰可獲得較好的胴體品質,是養(yǎng)豬生產中的一個熱點研究問題。很多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豬種最適屠宰體重有較大的差別[5]。在地方豬種中,體型較小的豬及其雜交豬屠宰體重約為70 kg,而體型中等的及其雜交豬屠宰體重為75~80 kg[6]。鐘志君等[7]研究表明川藏黑豬最佳屠宰體重為80 kg。胡旭進等[8]研究發(fā)現(xiàn)金華豬體重在 70~75 kg時屠宰比較適宜。燕志宏等[9]研究得出宗地花豬以75~85 kg作為上市屠宰體重最為合適。而本試驗結果表明,山豬在90 kg屠宰時有最高的屠宰率和瘦肉率,且背膘厚較低,大理石紋評分正常,各胴體性能均良好。因此根據本試驗結果綜合考慮,山豬的最適屠宰體重為90 kg。
[1] 郗正林,章熙霞,陸方善.南京市山豬資源現(xiàn)狀與保護利用對策[J].中國豬業(yè) ,2007,2 (3):24-26.
[2] 章熙霞,徐小波, 袁永剛,等.山豬及其雜交黑豬的育肥性能與胴體肉質[J].江蘇 農業(yè)科學 , 2014, 42 (10):186-188.
[3] 全國畜牧獸醫(yī)總站,農業(yè)部種豬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農業(yè)部種豬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川).種豬生產性能測定規(guī)程:NY/T822 2004[S].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4,8.
[4] 郭建鳳, 武英, 魏述東,等. 萊蕪豬胴體品質肉質特性及其隨體重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 [J]. 家畜生態(tài)學報 ,2007,28(3):15-19.
[5] 楊公社.豬生產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2.
[6] 許益民.安全優(yōu)質生豬的生產與加工[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7] 鐘志君,洪亮,楊躍奎,等.不同屠宰體重對川藏黑豬胴體性能及肉品質的影響 [J]. 養(yǎng)豬 ,2013(6):65-66.
[8] 胡旭進,樓芳芳,章嘯君,等.金華豬適宜屠宰體重的比較研究[J].浙江畜牧獸醫(yī) , 2012, 37 (3):1-2.
[9] 燕志宏,田松軍,韋玉美.貴州宗地花豬最佳屠宰體重的研究[J].豬業(yè)科學 ,2010, 27(7):102-104.
2017-05-15)
江蘇省農業(yè)三新工程項目(SXGC[2015]002),山豬遺傳資源搶救性保護;南京市市級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山豬保種
蔡東森(1990-),男,28歲,江蘇大豐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動物營養(yǎng)與飼料研究。E-mail:ydcd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