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春
摘要:“三嚴三實”要求全黨同志要始終牢記并且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優(yōu)良的作風為實現(xiàn)我們黨確立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三嚴三實;基本宗旨;踐行;恪守
一、“三嚴三實”體現(xiàn)了黨的根本宗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習總書記要求全黨同志要繼續(xù)牢記,并且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優(yōu)良的作風把人民緊緊的凝聚在一起,為實現(xiàn)我們十八大確立的目標而努力奮斗。所謂用權、修身、律已、做人、謀事、創(chuàng)業(yè),它的核心都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了,我們全黨目前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是歸根結底,影響我們黨的健康、影響我們黨事業(yè)發(fā)展的還是我們黨員領導干部自身的問題,他把這些問題概括為四大危險: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他說,“四大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的面前。所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總書記就強調,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
“三嚴三實”針對的內容究竟是什么?針對的內容或者說最大的敵人是黨內存在的不良作風。不管是律已、用權、修身,還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做人,都是從作風的角度,從權力觀、利益觀、事業(yè)觀角度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要求?!叭龂廊龑崱睂n}教育是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后推進作風建設的又一重大之舉。“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所鐘對的目標,所解決的問題和群眾路線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針對的對象就是不良作風。在我們黨內,應該說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目前我們這個體制里面存在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根除。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根深蒂固的原因,是體制性的問題。我們通過一次活動恐怕還難以完全根治,所以這次又提出“三嚴三實”,主要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因為謀事、做人、用權這都涉及到權力觀、事業(yè)觀,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背后的根源就是事業(yè)觀、權力觀發(fā)生了錯位,出現(xiàn)了問題,所以我們重點解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問題。
二、“三嚴三實”如何踐行
1、要做到“三嚴三實”,首先要強化宗旨意識。
從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到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直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在淮海戰(zhàn)役中,解放軍組織出動了民工543萬人,他們不僅是運輸隊,還是擔架隊、衛(wèi)生隊、預備役部隊。國民黨面對的不僅是共產黨的軍隊,他們還要面對這民眾組成的海洋。所以陳毅在總結準海戰(zhàn)役時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精神家園都有什么人呢?有蘭考的焦裕祿書記。有云南寶山地委書記楊善洲,他在退休以后看帶領當?shù)卮迕裰矘涫畮兹f畝,去世之前把這些東西無償捐獻給國家了。所以嚴于修身,要有高尚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要有一種大的氣度、大的境界、大的從容。
2、做人要實,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
要了解實情就要接地氣,深入群眾。怎么樣查民情、匯民智呢?要三問于民: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為什么要問政于民?古語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道房子是不是漏水,房子屋檐下的人最清楚。知政失者在草野,一個政策是不是符合老百姓,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所以公道自在人心,這是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就是要了解人民群眾的冷暖甘苦。問計于民要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改革發(fā)展的智慧。這就意味著在我黨的一切工作中,凡是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首先將群眾分散的、不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變?yōu)榧械摹⑾到y(tǒng)的意見。之后,再回到群眾中去做宣傳和解釋,變?yōu)槿罕姷囊庖?,使他們堅持下去。堅持一段時間以后,再到群眾中去汲取意見,再提煉、概括、返回去,這樣一次比一次生動,一次比一次準確,一次比一次深刻。我們在工作之中,怎么創(chuàng)業(yè)?怎么謀事?到一個地方謀事,那個事一定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個事才是實的事情,否則這個事就不是實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一切的結論都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頭,拍著腦門子決策的一定是沒有經過調查研究的。
3、強調工作理念上的與時俱進,樹立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將法治的各種要求運用于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guī)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法治思維以嚴守規(guī)則為基本要求,強調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法律的紅線不能觸碰,凡事必須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權限內運行。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的,要求領導干部和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guī)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guī)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在面臨多種問題的解決方式、手段時,領導干部能夠首先研判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法治精神等。現(xiàn)實工作中,一些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看問題、作決策、采取措施的時候,往往缺乏法治思維。他們認為,只要是有利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就可以成為各種施政行為的理由,不用過多考慮各種決策程序和操作程序,可以繞開各種法律的條條框框;認為依法辦辜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只要能辦成事,什么辦法都可以用,這種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長期而言恰恰會嚴重損害發(fā)展、和諧、民生,與理想目標完全相悖。
4、健全制度機制,推進民主建設。
作風建設不等于制度、機制建設。作風建設只是我黨建設的一個方面:制度建設也是我黨建設的一個方面,他們兩個并不相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加強作風建設的同時,自覺健全、完善各項制度和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面深化政革的時候,我們提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說明制度更加重要。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同志多次提到,要讓領導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打擊腐敗之后還要建立長效的制度機制。制度好,壞人不能做壞事。制度不好,好人也做不了好事。
凡是涉及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我們都要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不是說做事情,拍個腦門就決定了,要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在這一點上我們要規(guī)范和引導大眾傳媒的參與。在網絡時代,不像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任何一個很小的,哪怕一個圖片、一句話或者一個信息都能引起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關注。
5、進一步推進社會公平,協(xié)調收入分配,改善民生。
用權、謀事、創(chuàng)業(yè),歸根結底是要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歸根結底要使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叭龂廊龑崱辈皇亲鼋o上級領導看的,也不是為了匯報工作才這么做的,我們歸根結底是要使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公平正義的改革就是要縮小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表述中國夢的時候提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問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便成為二十一世紀20年的中國夢。”
三嚴三實的開展其目標是匯聚民心,把民心凝聚在黨的周圍,確保我們的人民群眾永遠跟黨走。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使我們黨執(zhí)政的更加牢固,使我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越來越好,這是我們的根本出發(fā)點,也是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