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 目的 探討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對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從而做到有效規(guī)避風險,以期為以后護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方法 該次研究從2015年1月—2017年2月該社區(qū)在冊的精神病患者530例中,選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30例展開研究。該社區(qū)30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從2016年2月—2017年2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而2015年1月—2016年1月未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對比分析實施前后患者的相關綜合能力以及血糖水平。結果 實施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后,患者在合理控制飲食、定時取藥、服藥依從性以及生活自理方面等綜合能力評價均優(yōu)于實施前,患者的生活質量均明顯得到改善。實施前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別為(9.60±3.15)、(13.20±2.50)mmol/L,實施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別為(6.28±1.21)、(9.32±1.58)mmol/L,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改善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臨床效果,該方法值得繼續(xù)推廣應用。
[關鍵詞] 社區(qū)護理;精神病;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4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5(b)-0192-02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代謝紊亂,具有慢性、常見性、終生性等特點,目前臨床上以“三多一少”為主要癥狀,主要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易消瘦[1]。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和經濟發(fā)展的改變,糖尿病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癥狀嚴重的患者可伴有心、腦、腎等并發(fā)癥,成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2]。而精神病患者由于容易受到精神癥狀支配,對于飲食控制差,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且會拒絕藥物治療,因此臨床上并發(fā)糖尿病后治療依從性較差,常規(guī)的護理并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該文為了探討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對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從2015年1月—2017年2月該社區(qū)收治的精神病患者530例中,選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30例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從該社區(qū)收治的精神病患者530例中,選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30例展開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所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3]。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0~73歲,平均年齡(46.50±5.13)歲,病程最短為1年,最長為15年,平均病程為(15.32±3.46)年。實施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前后,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對30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基礎性護理、藥物治療、監(jiān)測生命體征等。2016年2月—2017年2月對相同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主要包括為以下幾點。①在社區(qū)內加強相關護理工作人員及家屬或監(jiān)護人的知識培訓,制定相應的培訓方案。②制定風險防范措施,社區(qū)護理工作人員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口服降糖藥物以及相關不良反應,了解胰島素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對患者的臨床癥狀要進行鑒別,用藥后,囑咐患者按時進餐,密切注意患者的血糖變化。由于精神病是一種特殊的精神類疾病,患者往往會認為自己沒有病,此時護理工作人員要密切關注與家屬密切配合,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務,確?;颊哂姓J真服藥,防止患者因不想服藥而私藏。③加強高?;颊叩牟∏楸O(jiān)測,仔細詢問相關進食情況,防止低血糖的發(fā)生,隨時監(jiān)測血糖。對于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要提前進行預知,并制定相關策略,比如患者運動時為避免低血糖的發(fā)生,可常備一塊糖,或者有相關人員的陪伴,運動之后及時洗澡更衣。對于出現的低血糖現象,指導家屬或監(jiān)護人進行相關自救方法。④對于一些精神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列入重點監(jiān)護對象,對于自控能力差,無法做到嚴格控制飲食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細心勸導,并爭取患者家屬的配合,確?;颊呱攀车馁|和量,避免患者的暴飲暴食,做到嚴格的定時、定餐、定量。并對患者家屬進行相關知識宣教,爭取家屬的理解,做到護患間的良好溝通,保證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⑤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由于精神病患者的認知功能低,對于醫(yī)囑往往不能很好的執(zhí)行,因此需要在社區(qū)內開展健康教育,了解相關糖尿病的知識、病因以及發(fā)病機制,使其能更好的配合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同時進行相關心理護理,給予患者適當的關注,了解患者的所需,達到減緩病癥的目的,促進患者間、護患間、醫(yī)患間的溝通交流。⑥在社區(qū)宣傳欄放置相關糖尿病知識宣傳報,開展相關知識講座,并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進行相關有針對性的宣講,糾正患者的相關認識誤區(qū)。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分析實施前后患者的相關綜合能力以及血糖水平。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該文出現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進行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進行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前后患者的相關綜合能力評價
從該次研究數據中可以看出,實施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后,患者在合理控制飲食、定時取藥、服藥依從性以及生活自理方面等綜合能力評價均優(yōu)于實施前,兩組數據對比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實施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前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較
實施前患者的空腹血糖為(9.60±3.15)mmol/L,實施后患者的空腹血糖為(6.28±1.21)mmol/L,實施前患者餐后2 h血糖為(13.20±2.50)mmol/L,實施后餐后2 h血糖為(9.32±1.58)mmol/L,數據對比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病患者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在情感、意志、動作行為方面都能出現明顯的異常。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一般人很難去理解。有時會受到病態(tài)心理的支配,出現傷已傷人的念頭。糖尿病和精神病都是需要長期甚至是終身服藥的,部分患者由于心理因素,對藥物是抗拒的,因此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方面依從性較差,容易導致病情的加重[4]。而隨著高新技術的應用、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護理工作的風險和難度也在加大,此時有效的護理方式,可以通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避免相關病癥的出現,減緩病情,延長患者的壽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而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是對潛在的危險進行識別,并采取正確行為的過程。采取積極的前瞻性的護理干預模式,從而達到有效規(guī)避風險的目的。
該文為了探討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對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選取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30例展開研究。從該次的研究數據中可以看出,實施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后,患者在合理控制飲食、定時取藥、服藥依從性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占比分別為80.00%、96.67%、90.00%、93.33%,均優(yōu)于實施前,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別為(6.28±1.21)、(9.32±1.58)mmol/L,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實施前的血糖水平,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數據中可以得出,患者的生活質量較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明顯改善。該文研究結果與龍麗芬[5]在《200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護理研究探討》一文中的相關研究數據具有高度一致性。
綜上所述,通過該次研究發(fā)現,社區(qū)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明顯提升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臨床癥狀,該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敏,張韻,孔維婷,等.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護理風險調查及對策[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3,19(7):1114-1115.
[2] 趙淑波.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臨床護理策略[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6):248-249.
[3] 于繼蘭.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相關因素調查研究及護理對策[J]. 糖尿病新世界,2015(8):166-167.
[4] 王紹卿.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護理對策[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32):565-566.
[5] 龍麗芬. 200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護理研究探討[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4):180.
(收稿日期: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