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
[摘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是1949年前后民主建政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學界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并進行了多樣而廣泛的研究,包括從時代背景出發(fā)探究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形成與演變,從組成要素出發(fā)探究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組織運作,從產(chǎn)生效果出發(fā)探究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歷史意義。然而,關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研究,其深度與廣度還顯不夠,還有一定的理論研究空間。
[關鍵詞]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研究 述評
“歷史越向前發(fā)展,就越深入到它自己的過去”。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作為通向人民代表大會的一個重要過渡,是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人民群眾民主參政的重要形式,成功解決了新中國應采用什么樣的形式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問題,指明了新中國地方民主建政的方向。但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重要性相比,目前對其研究尚顯不夠。本文就國內(nèi)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研究進行梳理和評述,力求讓學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狀況有一個了解,以便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背景與淵源: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形成與性質(zhì)
工農(nóng)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是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產(chǎn)生的制度基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是對工農(nóng)兵蘇維埃代表大會的繼承與發(fā)展。蘇維埃,意即會議或代表會議。俄國無產(chǎn)階級在1905—1907年革命時期創(chuàng)造的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組成形式。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成為蘇聯(lián)權力機關的名稱。19世紀30年代初,中國共產(chǎn)黨在共產(chǎn)國際的指導下于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采用工農(nóng)兵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政權形式。這樣的政權組織形式符合當時中國的歷史環(huán)境和中共建政的理念[1]p43。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將其改為“人民代表會議”[2]p4。這就是說,工農(nóng)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是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雛形。
時代環(huán)境是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基礎。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發(fā)展和解放區(qū)面積的增大,解放區(qū)政權問題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3]p68。一方面,原來適應抗日戰(zhàn)爭需要而建立的參議會制度已經(jīng)不適應政治格局和階級關系的變化,急需建立代表工農(nóng)和愛國人士的人民政權[4]p5。另一方面,新解放的城市千瘡百孔,階級成分復雜[3]p4,城市中潛藏著土匪、惡霸、特務等反動勢力,社會秩序混亂、治安問題嚴重,經(jīng)濟也遭到國民黨的極大破壞,人民生活還未穩(wěn)定,客觀環(huán)境十分惡劣。而在主觀方面,共產(chǎn)黨人缺乏城市治理經(jīng)驗,對新城市很陌生,中共接管城市工作面臨很多困難[5]p56。社會民主改革運動還未大規(guī)模舉行,黨與廣大人民群眾聯(lián)系也不夠。面對這樣的局面,鞏固政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是客觀形勢的需要。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作為1949年前后黨和政府有效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學界對它性質(zhì)的界定主要有三種:第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是黨和政府征詢?nèi)罕娨庖?、了解群眾需求、協(xié)調(diào)各方利益、傳達政府決策的協(xié)議機關和咨詢機構,由于出席會議的代表主要由協(xié)商產(chǎn)生,不具備充分代表人民的性質(zhì)。因此,它不具有地方國家權力機構的屬性,還不是政權機關[1]p43。第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性質(zhì)的地方政權組織形式[6]p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人民參政議政的政權組織形式[3]p68-69?!盎趶V大人民群眾意志建立起來的人民代表會議”,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斑@樣的人民代表會議一經(jīng)建立,就應當成為當?shù)氐娜嗣竦臋嗔C關”[7]p32。因此,人民代表會議是權力機關[8]p11。第三,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建立之初是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形式,屬于半政權機關性質(zhì),當條件具備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時,成為過渡性的權力機關[9]p39。
二、要素與機制: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結構與運作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作為1949年前后地方民主建政的重要形式,在當時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作用的發(fā)揮離不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組成要素和運作機制[6]15。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首要組成要素是主體,即參加會議的各界代表。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是指由軍管會、人民政府邀請及經(jīng)過各黨派、各團體、各機關自行選舉產(chǎn)生,符合相關組織文件中規(guī)定的資格和職權,代表選舉人參加會議、表達利益訴求的人[10]p9。學者基于不同地區(qū)的情況,對各界代表的研究各有側(cè)重。張曉明以上海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為例,重點對上海市第一、第二、第三屆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產(chǎn)生、代表構成及變動情況進行了分析與比較,沒有涉及代表具體構成情況。王亞慧以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為例,從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界別構成、性別構成、成分構成、民族構成等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具體構成情況[1]p30-41。值得肯定的是,王亞慧不僅闡述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產(chǎn)生方式和構成,還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葉陳欽則立足于重慶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深入探討了重慶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自然結構、社會經(jīng)濟結構、地區(qū)結構,重點解讀了各界代表參政議政的實踐過程。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順利召開離不開會議組織機構。目前關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機構的研究,主要見于兩篇學術論文:一篇是博士論文,黎見春的《制度與運作:湖北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研究(1949-1954)》;另一篇是碩士論文,郭東的《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研究(1949-1954)》。黎見春和郭東都將組織機構分為會議期間的機構和閉幕后即休會期間的常設機構。郭東基于河南省史料記載,將會前機構主要分為大會主席團、秘書處、提案審查委員會、文電起草委員會等機構,休會期間以省協(xié)商委員會為會議常設機構,內(nèi)設駐會委員會、秘書處、經(jīng)濟委員會、學習委員會;并具體論述了各個機構的主要職責以及怎樣保證會議正常有序進行。黎見春以湖北省檔案資料為據(jù),將其分為會議期間的大會主席團、各種辦公機構、專門委員會和會議結束后的協(xié)商委員會或常務委員會。與郭東不同的是,其一,黎見春區(qū)分了辦公室和專門委員會的性質(zhì),指出辦公室直接為會議的正常開展進行服務,屬于主席團的下屬組織或者說是服務型組織;而專門委員會則主要負責專項工作,屬于技術性或業(yè)務性質(zhì)的部門[11]p99。其二,黎見春揭示了主席團存在的不足之處:主席團成員不能充分體現(xiàn)各界的性質(zhì);主席團的領導能力欠缺;會議重形式輕內(nèi)容,百姓的意見不能被納入決策之中[11]p97-98。endprint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終究要從理論層面落實到現(xiàn)實層面,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運作方式便是其實現(xiàn)轉(zhuǎn)化的載體。學界關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運作方式的研究有多重視角,季勁松以史料為基礎,通過紀實的寫法,簡單描述了1949年松江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運作概況:代表先被分為十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召開大會,所有代表在會上就討論結果進行發(fā)言,在利益博弈、思想碰撞中營造民主氛圍,最終由主席團作出決議[12]p53。張青紅透過嶄新的視角,從協(xié)商民主的獨特視域出發(fā),將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看做協(xié)商民主的制度載體,揭示了協(xié)商民主的內(nèi)生性質(zhì)。文章以會議進程為脈絡,論述了會前的代表產(chǎn)生與提案征集、會中的提案通過與決議形成、會后的決議落實等協(xié)商運作方式[13]p52-57。黎見春則以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職權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提案形成機制、民眾利益表達機制、利益整合機制,考察了公共利益在實際運作中的實現(xiàn)過程。黎見春跳出會議的固有框架,站在整體的高度,探討了實際運作中執(zhí)政黨如何指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運作。
三、效果與價值: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作用與意義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作為人民代表大會的雛形和準備,毛澤東多次強調(diào)把組織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當做一件大事去辦。這不僅源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對推進中國民主建政的理論意義,更源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對當時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團結人民群眾等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
首先,關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現(xiàn)實效果研究。主要分析了以下幾點:第一,推進了地方公共事務的有效治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是團結各界人民和動員群眾完成剿匪反霸、肅清特務、恢復生產(chǎn)、發(fā)展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14]p68,可以有效解決共產(chǎn)黨進入城市后遇到的貨幣問題、物價問題、經(jīng)濟生產(chǎn)問題及鄉(xiāng)村的借糧問題、治安問題等。第二,促進了抗美援朝和鎮(zhèn)壓反革命等運動的順利開展。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使代表們對抗美援朝有了新認識,增強了各界人民的愛國熱情,使抗美援朝運動逐漸深入到各民族各階層[15]p44。在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中,人民政府通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使群眾認識到反革命分子與反革命活動的危害性,進而依靠群眾的力量,推動了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的深入開展[16]p80。第三,鞏固擴大了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16]p80。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具有廣泛性,包括社會各個行業(yè)、階層、民族,擴大了民主參與面,團結了社會各界力量,鞏固了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群眾基礎[15]p44。
其次,關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歷史價值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第一,加快了各地的民主建政進程[15]p43。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實現(xiàn)了勞動人民真正意義上的當家作主,人民群眾切身體會到政治地位的根本轉(zhuǎn)變[6]p58。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全面召開,加快了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條件的成熟,推進了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第二,提高了群眾的民主覺悟。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賦予普通百姓以選舉權、被選舉權、言論自由權和政治參與權,在參與會議過程中,代表們逐漸熟悉民主程序、掌握民主知識[17]p37,增強了主人翁意識,民主參與熱情、民主意識和民主覺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16]p79。第三,有效改善了某些干部的不良工作方式和官僚主義作風。一些干部沒有意識到人民的重要性,習慣于“拍腦袋”決定,排斥人民的意見與建議,思想上難以接受人民當家作主的事實,認為人民的權力是“領導賜予”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密切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在會議召開前對干部進行培養(yǎng)和教育,改善了某些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18]p47,提高了他們?yōu)槊穹盏囊庾R。
再次,關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歷史經(jīng)驗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始終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可能[12]p54。人民當家作主與堅持黨的領導是統(tǒng)一的,“建設人民民主是黨的領導的內(nèi)在要求,黨的領導是建設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證”[3]p74。第二,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推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過程中,各地區(qū)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形成適合本區(qū)的選舉原則和方法[19]p6,實際地而不是形式地建立起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使其更好地發(fā)揮自身作用。第三,完善制度和法律保障。中共中央規(guī)定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頻率、召開時間、召開范圍及討論內(nèi)容,保證會議能依法按期舉行,使會議流程具體化、可操作化[18]p48,為民主建政提供制度依據(jù)和法律保障。
四、未來與發(fā)展: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問題與展望
回顧學術界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研究,從僅有的宣傳資料和史料到學術論文和期刊文章,我們?yōu)閷W者孜孜以求的精神而感動,為取得的豐碩成果而自豪。同時,對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通過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研究成果的梳理,筆者認為還存在幾點不足之處。
其一,研究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著作數(shù)量與其所處的地位不相符。經(jīng)搜索,專門研究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圖書僅有6本、期刊文章50篇、學位論文8篇。作為人民代表大會的雛形,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開創(chuàng)了我國地方民主建政的新時代,在推進人民民主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界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關注,遠未彰顯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體基本格局和未來走向的重大貢獻。
其二,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個案研究成果多,整體研究成果少。當前學術界大多是立足于某一地區(qū)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進行解讀,例如《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研究(1949-1954)》《從湖北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看人民民主的成長》《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市區(qū)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歷史考察》《寧夏人民代表大會的前身: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等,從整體上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進行深入研究的論著還不多,進一步研究空間較大。
其三,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缺少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生成機理的研究。前人大多是基于歷史學的方法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產(chǎn)生與演變、機構與運作、作用與價值進行一般的研究或史實梳理和概括分析。由于受學科的局限,即使對史實的整理和分析也還不細致不全面,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深層理念與生成機理的理性分析還不充分。endprint
其四,未放在毛澤東畢生追求的人民共和國視域中對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進行深入探討。毛澤東畢生為實現(xiàn)人民民主而奮斗,其根本目的是建立人民共和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構成人民共和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現(xiàn)實地為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共識和前進方向。但是當前學術界以毛澤東人民共和國視域把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論著暫時沒有,未揭示出毛澤東共和理想的歷史和實踐邏輯。
參考文獻:
[1]劉政.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建國初期民主建政的主要形式[J].中國人大,2002(9).
[2]張曉明.上海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產(chǎn)生及構成辦法變動情況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8-04.
[3]蕭樹祥.論建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歷史作用[J].中共黨史研究,1992(1).
[4]郭東.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研究(1949—1954)[D].河南大學,2010-06.
[5]曾群芳.論重慶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產(chǎn)生及其歷史作用[J].重慶社會主義學報,2012(4).
[6]王亞慧.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分析(1949—1954)[D].中共中央黨校,2016-06-04.
[7]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文獻選編(一)[G].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8]朱有華.從毛澤東嚴肅要求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說開去[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6(11).
[9]林學啟.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人民代表大會的雛形和準備[J].新湘評論,2012.
[10]葉陳欽.重慶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研究[D].西南大學,2016-04.
[11]黎見春.制度與運作:湖北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研究(1949—1954)[D].華中師范大學,2009-05.
[12]季勁松.1949年松江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概況和啟示[J].上海人大,2014(10).
[13]張青紅.建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xié)商民主的運作方式[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14]王國永.建國初期的地方各界人民代表會議[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15]慶格勒圖.試論內(nèi)蒙古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歷史作用[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16]馬建洪.福建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歷史作用[J].黑龍江史志,2012(23).
[17]黎見春.從湖北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看人民民主的成長[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1).
[18]孫澤學.毛澤東對民主建政的制度設計與指導[J].黨的文獻,2015(1).
[19]田俠.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歷史價值[J].北京黨史,2014(2).
責任編輯/陳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