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軍
“咚!咚!咚……”每天清晨,當太陽悄然接近地平線即將噴薄而出時,北京天安門城樓下,總會準時響起一陣鏗鏘有力的腳步聲。這群比太陽還要早起的年輕官兵,高舉旗幟,目光如炬,堅毅似鐵,步伐堅定,以威武雄壯的身姿迎接共和國第一縷陽光。嘹亮的國歌聲中,整整127秒,五星紅旗精準地升上30米高的旗桿頂端,以最舒展的姿態(tài)飄揚在共和國首都的上空。
他們,就是武警北京市總隊第十支隊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自護衛(wèi)隊組建25年來,一代代官兵將“護衛(wèi)國旗、重于生命”的莊嚴承諾,化作拳拳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捍衛(wèi)國旗尊嚴,維護國家形象。護衛(wèi)隊先后4次榮立集體一等功,10次榮立集體二等功;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軍先進黨支部”,被中央軍委授予“國旗衛(wèi)士”榮譽稱號,10余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護衛(wèi)國旗,重于生命。為了展示五星紅旗風采,維護偉大祖國的尊嚴,我們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這首耳熟能詳?shù)摹陡璩鎳?,讓多少人從記事起,就深深地眷戀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
人們不會忘記,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親自按下電鈕,升起新中國第一面國旗后。從此,五星紅旗便永遠地飄揚在全國各族人民及至世界華人的心中。
但很少有人知道,當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旗任務的是北京市供電局的工人陳鴻年、胡其俊2人。每天清晨,他們把國旗綁在自行車上,從家騎到廣場,升完旗后再回單位上班。這項工作,胡其俊一干就是25年。
后來,升國旗的單位幾經(jīng)變化,直到1982年,原武警北京總隊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進駐天安門,這項使命從此歷史地落在了武警官兵肩頭。從那一刻起,國旗衛(wèi)士們就開始滿懷激情地探索和改進升旗儀式,由最初的2人升旗,一步步升級為如今令人震撼的36人方隊。每天升旗降旗,保持與太陽升起和降落同步,一秒不差。
走進國旗護衛(wèi)隊榮譽室,墻上“護衛(wèi)國旗,重于生命”八個大字十分醒目。這八個字,是護衛(wèi)隊員宣誓時的誓詞,也是官兵用心血和汗水鑄就的諾言。
“這里的新戰(zhàn)士,在訓練中每天平均要行進2.7萬步,兩年服役期累計超過1.3萬公里,相當于一次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是每一名國旗衛(wèi)士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碧彀查T國旗護衛(wèi)隊中隊長杜林說道。
據(jù)杜林介紹,從普通一兵成為一名國旗護衛(wèi)隊員,必須練好“三功”:一是“站功”,腰插“十字架”、領別大頭針、背貼硬板床,要求站得直、站得穩(wěn)、站得久;二是“走功”,腿綁沙袋、頭頂磚頭、尺量步幅、表測步速,必須練到護旗方隊橫看成行、縱看成列、步幅一致、擺臂一致、目光一致;三是“持槍功”,護旗兵用的是鍍鉻禮賓槍,為了達到操槍一個聲音、一條直線,他們槍刺挑啞鈴、槍托吊磚頭、腋下夾石子,直到手掌拍腫、虎口震裂、肩膀磕紫……
在升旗儀式中,擎旗手、升旗手、護旗手和“刀客”最為引人注目。但他們的訓練要求,也比普通隊員更高更殘酷。
居于方隊中心的擎旗手,是最關鍵的角色之一,也是選拔最為嚴格的一個位置,被稱作方隊中的“定海神針”。擎旗手的選拔,身高必須在1.88米以上,不光要身體素質好、協(xié)調性好,還要五官端正、甚至要求是“國”字臉。
“旗幟,就是方向。旗穩(wěn),人心才穩(wěn),方隊才穩(wěn)?!眹熳o衛(wèi)隊指導員彭凱自豪地說。據(jù)他介紹,國旗桿長3.3米,重11公斤,要求擎旗手肩扛國旗,從金水橋到達天安門廣場旗桿下共138步,其中正步96步、步幅75厘米、腳距地面25厘米,步伐穩(wěn)健,平衡前進,身體不能有絲毫晃動。從接旗到升頂150秒中的13個動作,要求精準完美、一氣呵成。
升旗手,是方隊中另一個重要角色,要求動作干凈利落,奮力一甩將國旗撒出一個漂亮的扇形,旗幟任何一處不能沾地。為練就這一本領,“優(yōu)秀共產黨員”、士官升旗手楊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苦練。平日訓練時,他不拿國旗練,而是手持3公斤重的啞鈴,反復練習展旗動作,一練就是成百上千次。有時,他甚至換成6公斤的啞鈴,練完后整個右邊身體麻木腫痛,右胳膊腫脹變形,疼得連碗都端不起來。在高強度嚴苛的訓練下,5米長、3.3米寬的特號國旗,無論在什么樣的惡劣天氣里,都能在他的掌控下凌空飛舞。每次談起訓練感受,楊博都自豪地說:“護衛(wèi)國旗,重于生命。為了展示五星紅旗風采,維護偉大祖國尊嚴,我們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國旗是國家的標志和象征。我們只有護好‘祖國第一旗,站好‘祖國第一哨,高舉旗幟跟黨走,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護衛(wèi)的國旗,被稱作“祖國第一旗”;國旗下設置的哨位,被稱作“祖國第一哨”。
“冬不穿棉,夏不穿單”,是對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的特殊要求。夏天,廣場上驕陽似火,哨兵一班哨下來,禮服上留下厚厚的鹽漬,襯衣能擰出水來,皮鞋里的汗水泡得腳掌泛白潰瘍;冬天,廣場上寒風刺骨,地表溫度有時低于零下30攝氏度,哨兵下哨后手腳麻木僵硬,有時凍得說不出話來。但是,他們只要一踏上哨位,就像釘子一樣鉚在那兒紋絲不動。
一個炎熱的下午,哨兵段俊堂屏氣凝神地站在哨位上,一只蜘蛛悄悄爬到他臉上。這只蜘蛛也許把身穿橄欖綠警服、一動不動的他當成了一棵大樹,居然織起網(wǎng)來。段俊堂雖然奇癢難耐,卻始終像一尊雕像挺立在哨位上……
然而,對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的挑戰(zhàn),遠遠不止這些。
一天凌晨,執(zhí)行升旗任務的方隊剛下金水橋,齊步換正步第一步剛一落地,蘇星突然感到右腳一陣鉆心的疼痛,他立刻意識到有硬物扎入腳心。這時,升旗儀式已經(jīng)進入程序,停下來換人是不可能的。方隊繼續(xù)前行,每往前邁一步,他右腳的疼痛就加深一分,整個右腿幾乎失去知覺,汗水不停滑落臉龐。endprint
國旗升到旗桿頂端,方隊開始返回,鉆心的疼痛又一陣陣來襲。他咬牙堅持,再堅持,一步步堅持到駐地,戰(zhàn)友們都未發(fā)現(xiàn)異常。方隊解散,蘇星抱著槍一下子歪靠在門前。這時,大家才發(fā)現(xiàn)他臉色蠟黃,厚厚的禮服已被汗水浸透。面對圍上來的戰(zhàn)友,蘇星已經(jīng)疼得說不出話,只能用顫抖的手指了指他的右腳。
抬起蘇星的右腳一看,戰(zhàn)友們頓時驚呆了:一根生銹的大鐵釘刺穿馬靴底,扎入他的右腳心,把馬靴和腳死死地釘在了一起,鮮血從馬靴底滲了出來。一個戰(zhàn)友拿來一把大剪刀把馬靴剪開,費了好大的勁才把腳從馬靴里拔出來。事后蘇星說道:“再疼也要挺?。∵@個時候,我若影響了方隊行進,也就破壞了國家形象?!?/p>
還有一次,方隊在降完旗返回駐地時,剛剛踏上長安街,隊員陳子明突然感到一陣惡心,腸胃內開始翻江倒海,隨即胃里的食物開始一股股地向上涌。陳子明強忍著,拼命往下咽。咽下去,涌上來;涌上來,咽下去。臉憋得通紅,一直堅持到駐地,硬是沒讓食物吐出來。原來,那天是因他受涼引發(fā)胃腸不適所致。事后他說道:“我必須忍?。〗^不能讓吐出來的食物玷污了禮服?!?/p>
在國旗護衛(wèi)隊,像這樣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旗手吳猛在一次收旗時,手掌猛烈地撞上旗桿,鮮血頓時染紅了白手套;老兵陳國學站哨時,脖子被游客的風箏線拉出一條4厘米長的口子,他卻一動不動、直到換哨;擎旗手王俊華的大腳趾在訓練中骨折,他讓戰(zhàn)友用自行車把他推到天安門下,再忍著劇痛正步前去升旗……
“國旗是國家的標志和象征。我們只有護好‘祖國第一旗,站好‘祖國第一哨,高舉旗幟跟黨走,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政治教育課上,武警北京市總隊第十支隊政委王建華的這席話擲地有聲。
在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至今流傳著“國旗之子”陶維革的故事。在陶維革升旗護旗的5年里,他總是搶著多升一次旗,多站一班哨。退伍返鄉(xiāng)前一天深夜,陶維革戀戀不舍、思緒萬千,他走近國旗看了又看,拿起國旗吻了又吻,之后穿上軍裝,眼含淚水,向著他曾經(jīng)親手升起過1200多次的國旗,鄭重地敬了一個軍禮。那一刻,他深刻體會到:他的心、他的血、他的生命,已經(jīng)與五星紅旗融為一體、不可分離。
退伍后,憑著過硬素質,陶維革成為家鄉(xiāng)湖北省黃岡交通局的一名優(yōu)秀職工。正在事業(yè)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卻突然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身體狀況一天天惡化。病痛中的他,經(jīng)常自言自語道:“多想再看一眼我扛過的國旗。想起國旗,仿佛想起了媽媽……”
后來,經(jīng)部隊領導批準,時任國旗護衛(wèi)隊政治指導員的謝輝,帶著一面在天安門上空飄揚過的國旗,來到陶維革所住的湖北黃岡醫(yī)院。見到日思夜想的五星紅旗,陶維革緊緊地擁進懷里,頓時號啕大哭……
這一年的國慶節(jié)那天清晨,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時,陶維革身穿舊軍裝,胸戴軍功章,滿含熱淚向國旗敬了一個長達2分零7秒的軍禮。圓夢的陶維革激動地說:“我心里的千言萬語匯成兩句話:國旗萬歲!祖國萬歲!”
英雄,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發(fā)光。后來的陶維革,為救一名病重想跳樓自殺的病友導致顱內出血,年僅29歲的“國旗之子”永遠離開了我們……
王丙乾,曾是國旗護衛(wèi)隊時間最長的一名“刀客”,被譽為“天下第一刀”。但誰能想到,這個剛強的漢子也曾在引以為傲的國旗下哭成“淚人”。有一年參加重大任務執(zhí)勤,父親因病去世的消息突然傳來。當指導員遞給他一張車票并把這個消息告訴他時,他一下子懵了。前兩天父親還專門打電話囑咐他說:“兒啊,在國旗護衛(wèi)隊,是組織對你的信任,更是咱全家的光榮,你一定要干出點成績來!”沒想到這句話,竟成了父親對他的臨終囑托。
當時正是任務的緊要關頭,想到父親最后的囑托,王丙乾流著眼淚悄悄退掉了車票。任務結束后,他匆匆趕回家鄉(xiāng),把升國旗用過的一副手套和立功受獎的照片埋在了父親墳前。他跪在地上,泣不成聲地說:“爸爸,兒子不孝,請您原諒兒子。但是,兒子沒有給您丟臉,沒有給國旗抹黑?!弊詈?,他又含著淚,鄭重地在父親墳前踢了三圈正步,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對父親的哀思……
“踏上金水橋,我們是國旗護衛(wèi)者;走出天安門,我們是國旗宣傳員。我們要用實際行動,把一個忠誠化作億萬個忠誠?!?/p>
今年7月1日清晨5時50分,故宮午門外,國旗班領班員李明奎和5名即將退伍的戰(zhàn)士,最后一次整理著裝,準備列隊進入天安門廣場上哨。臨行前,他們集體重溫誓詞:“牢記職責,不辱使命,用實際行動捍衛(wèi)國旗尊嚴,維護國家形象,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
這是4年前,習近平主席與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戰(zhàn)士視頻通話時對他們的殷切囑托。這也是4年來,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每一次上哨前都必須重溫的誓詞。
升好第一旗,凝聚愛國心。每次升旗降旗,令李明奎最難忘的是圍觀群眾那熱忱的眼神。靜默、凝視、仰望、屏息、敬禮、歡呼……他說:“那一刻,你能看到他們眼中晶瑩的淚光,感受到他們胸膛急促的心跳?!?/p>
一次任務后,訓練歸來的李明奎和戰(zhàn)友們行進在游客當中,身上散發(fā)出濃烈的汗味。一名小男孩問媽媽:“叔叔身上是什么味道啊?”年輕的媽媽微笑著說:“那是男子漢的味道,長大后你也要做這樣頂天立地的人。”
“頭頂,是飄揚的五星紅旗;身后,是億萬人民的目光。護衛(wèi)官兵的每一張面孔、每一個動作,都是向國人及至世界展示自信的窗口?!蔽渚本┦锌傟犝挝瘑T劉振所這樣說道。
與國旗朝夕相伴,國旗情結和國旗文化已經(jīng)融入每名護衛(wèi)官兵的內心。在護好國旗的同時,他們還把宣講國旗知識當作神圣職責,走到哪里就把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到哪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30多年來,官兵們升降國旗2.5萬余次準確無誤,約有3億人次現(xiàn)場觀看了升旗儀式;官兵們深入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è)宣講國旗知識達8萬余場次,共培訓升旗手2萬余名。
“踏上金水橋,我們是國旗護衛(wèi)者;走出天安門,我們是國旗宣傳員。我們要用實際行動,把一個忠誠化作億萬個忠誠?!边@是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歲月流逝,時光荏苒。但國旗護衛(wèi)隊的官兵們永遠難忘,7歲女盲童朱欣月愛旗的感人故事。她雖然已離世多年,但至今提起,仍令人感動。
當時的小欣月,是吉林九臺市盧家小學的小升旗手,她最大的愿望是到天安門廣場,看一次升國旗儀式。然而不幸的是,小欣月突然被查出患上腦瘤。隨著病情的惡化,她幾乎雙目失明,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此時,小欣月的父母唯一的愿望就是:幫孩子圓最后的夢,哪怕只在天安門廣場停留幾分鐘,但又擔心孩子虛弱的身體吃不消。后來,經(jīng)媒體報道后,有好心人突發(fā)奇想:何不在長春模擬一個升國旗儀式。于是,2000余人自發(fā)組織起來,為小欣月打造出一個“天安門廣場”。
當莊嚴的國歌聲奏響,小欣月屏氣靜聽,本來略顯蒼白的臉也瞬間紅潤起來,她試圖舉起右手,向國旗行少先隊員隊禮,一次、兩次……父親朱德春一邊擦著眼淚,一邊將女兒的右手舉到了頭頂,這一情景,令現(xiàn)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一個小女孩的愛旗舉動,感動了一座城市,也感動了整個中國。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得知后,決定將小欣月的愿望變?yōu)楝F(xiàn)實。很快,組織上派人專程帶著國旗趕往長春,來到小欣月的病床邊對她深情地說:“你是小升旗手,叔叔們是大升旗手,盼望你能好好養(yǎng)病,等病好了再來天安門廣場,來看叔叔們升旗?!?/p>
幾天后,小欣月終于如愿以償。天安門廣場上,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端坐在輪椅上的小欣月使勁睜大模糊的雙眼,目不轉睛地“望”著國旗升起的方向,莊嚴而艱難地舉起右手,行少先隊隊禮。晨風中,她胸前的紅領巾在輕輕飄動,就像熊熊燃燒的生命之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