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宋 麗,周 波
·經驗交流·
回藥腎康合劑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糖尿病腎病IV期的臨床觀察
梁 爽1,宋 麗1,周 波2
目的觀察回藥腎康合劑治療糖尿病腎病IV期(DN)的臨床效果。方法將中醫(yī)辨證為脾腎氣虛夾瘀型DN IV期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1組(腎康合劑)20例、治療2組(腎康合劑+中藥保留灌腸)20例、基礎組20例。治療1組:在基礎治療同時加服回藥腎康合劑,每次100 mL,每日2次口服。治療2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給予回藥腎康合劑,每次100 mL,每日2次口服,同時給予中藥保留灌腸,1次200 mL,保留(45±15)min,每日1次。基礎組: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厄貝沙坦以降糖、消蛋白基礎治療。結果治療1組、治療2組的療效明顯高于基礎組。3組治療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紅蛋白比值(HbAlC)、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均有明顯下降。治療30 d后,治療2組尿素氮、血肌酐、甘油三酯、膽固醇與治療1組、基礎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回藥腎康合劑聯合中藥保留灌腸能較好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腎功能,降低血脂,延緩腎臟損傷。
糖尿病腎??;脾腎氣虛夾瘀型;回藥腎康合劑;中藥保留灌腸
糖尿病腎病(DN)又稱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微血管并發(fā)癥。近年來,糖尿病腎病也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并且已成為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2],DN亦成為終末期腎病的首要因素[3]。治療上西醫(yī)除了給予降糖、降壓、降脂、改善微循環(huán)等基礎治療外,就是透析和腎移植。我科采用自擬腎康合劑以健脾補腎,聯合中藥保留灌腸以通腹瀉濁祛濕,從而治療消渴病腎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 2013年10月-2014年3月銀川市中醫(yī)醫(yī)院糖尿病科住院治療患者60例,均診斷為2型糖尿病腎病IV期,中醫(yī)辨證符合脾腎氣虛夾瘀者,年齡48~75歲。按照隨機分配表法,取得臨床研究隨機號,分為3組:治療1組20例,治療2組20例,基礎組20例。治療1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56.02±12.89)歲,糖尿病病程平均(12.3±5.87)年;治療2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齡(58.02±14.29)歲,糖尿病病程平均(14.3±4.62)年;基礎組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3.76±14.23)歲,糖尿病病程平均(13.58±4.7)年。排除病例:妊娠、哺乳期婦女;同時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清轉氨酶升高、原發(fā)性高血壓、高脂血癥等其他疾病或合并有心、腦、肝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6個月內有惡性高血壓、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危重病史者;近1個月內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泌尿系統感染者;對本藥過敏者;因各種原因而不合作者,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按《2010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確診的2型糖尿病合并腎病患者。中醫(yī)辨證標準以《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為依據[4],按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腎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2],證屬脾腎氣虛者。
1.3 中醫(yī)辨證:①脾腎氣虛主癥:小便渾濁如脂膏,或清長頻數,疲乏,納呆。②次癥:自汗,少氣懶言,腰膝酸軟,脘腹脹滿,大便不實,面色蒼白,或少尿,肢體浮腫;可見伴舌質淡胖、舌苔薄白、脈象細滑。③夾瘀癥:肢體麻木,胸痹心痛,唇紫黯。
1.4 治療方法:所有受試者均接受糖尿病教育,予以基礎治療,包括:①糖尿病飲食、低鹽低脂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②控制血糖治療。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1日1次。③使用厄貝沙坦片150 mg,每日1次。④糖尿病腎病飲食治療。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0.8 g/kg。
1.4.1 治療1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加服回藥腎康合劑,主要組成:米參30 g、綿芪20 g、牛奶子根12 g、阿福體門12 g、山萸肉12 g、茯苓15 g、羅亦那10 g、丹參15 g、川芎10 g等(由銀川市中醫(yī)醫(yī)院制劑中心提供),每次100 mL,分2次溫服,連續(xù)口服1個月。
1.4.2 治療2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給予回藥腎康合劑(100 mL,每日2次口服),同時給予中藥保留灌腸以通腹瀉濁。灌腸方:大黃15 g,龍骨、牡蠣各30 g,蒲公英30 g,茜草30 g,1次 200 mL,保留(45±15) min,每日1次,14 d為1個療程,休息1~2 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4.3 基礎組:基礎治療,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1日1次,口服厄貝沙坦片150 mg,每日1次,連續(xù)口服1個月。
1.5 測定指標:測定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膽固醇。
1.6 療效判定:按照《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衰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5]。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圍,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40%,糖化血紅蛋白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30%。內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血肌酐降低≥20%。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2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下降超過治療前的1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內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血肌酐降低≥10%。 無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內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肌酐增加。
1.7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及配對t檢驗。
2.1 3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1組總有效率為65.00%,治療2 組為80.00%,基礎組為30.00%,3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組療效明顯提高,與基礎組、治療1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臨床療效比較[n(%)]
注:*與基礎組比較,P<0.05。
2.2 3組治療前后血糖比較:3組治療后血糖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血糖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3組治療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比較:3組治療后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均有明顯下降(P<0.05),3組治療后尿微量白蛋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治療后血肌酐、尿素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2組療效最好,見表3。
2.4 3組治療前后甘油三酯,膽固醇比較:3組治療后膽固醇、甘油三酯均下降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組、治療2組治療后甘油三酯、膽固醇較基礎組明顯下降。
表3 3組治療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2組比較,P<0.05。
表4 3組治療前后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2組比較,P<0.05。
D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累及率為30%~35%[6-7],美國DN占新生ESRD的40%,治療DN及ESRD需耗費一筆巨大的醫(yī)療資源。因此積極治療可延緩腎臟損傷進程,降低患者醫(yī)療費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DN有獨特的效果和優(yōu)勢,具有良好的前景。
中醫(yī)認為DN的原發(fā)病是糖尿病,屬于中醫(yī)學消渴之范疇;飲食不節(jié)、貪食甘美、勞倦內傷是導致本病的直接因素,病變主要涉及肺、脾、腎三臟。消渴之初,多呈肺燥胃熱之上中二消,久病及腎,腎失封藏,精微下泄,而逐漸演變成為本病。DN由糖尿病發(fā)展而來,久病及腎,久病多虛,久病多瘀,脾腎氣虛、痰瘀交阻是DN的基本病機,而本虛標實是其基本病機特點。
寧夏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相對較高,這是因為寧夏地處西北地區(qū),氣候比較干燥,而且人們喜食牛羊肉等熱性食物,容易在體內化燥傷陰,中醫(yī)認為,陰虛燥熱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機[8]。劉河間《三消論》即是闡述三消燥熱學說的專著。他認為消渴病源于“燥熱太盛”,得出了“三消者,燥熱一也”的結論。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陰傷燥熱久之則損脾傷腎,脾腎氣虛不能運化水濕,蘊而為痰;且久病其氣更虛,使精微不能上輸化為痰濁,阻礙氣機,瘀毒內生,消渴日久津液虧損,痰瘀痹阻,交結難解。
根據回醫(yī)“四性”學說,DN患者稟性多屬“熱性”,而黃液質性熱,黃液質功能紊亂為DN的發(fā)病基礎,故有回族醫(yī)學理論謂之“黃疾根源”。四性體液的相互平衡協調維持了生理平衡,質量形色的變化以及失調致使四液失衡、稟性衰敗,這是致病的根本原因[9]。綜上所講,倘若四液比例失常,也即四性體液發(fā)生質與量的變化,導致臟腑功能損傷,則最終導致DN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回藥腎康合劑方中棉芪可健脾生津益氣,是為君藥;山萸肉、阿夫忒蒙補腎固精、補益腎陰,茯苓可健脾利水祛濕,三藥共同作用而為臣藥,輔助君藥以增強補益生津泄?jié)嶂Γ蛔粢悦讌⒀a氣生津、丹參解毒活血涼血、川芎活血行氣泄?jié)?,羅亦那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眾藥合用治療脾腎氣虛夾瘀型DN IV期,發(fā)揮益腎健脾、泄?jié)犰铕鲋?。上述組方亦體現了回族醫(yī)學用藥的特點,切中寧夏DN IV期以脾腎氣虛夾瘀型多見的特征。
脾失健運,造成濕濁內停化生痰而貯于肺和百脈,并引起脈道阻滯,瘀血傷及腎絡,久而久之導致陰、陽、氣、血俱損,進一步致精微失固。故通腹瀉濁以驅邪,減少病理產物對脾腎的損傷。而中藥保留灌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腸道透析法,通過腸道給藥的途徑,刺激腸道蠕動,使患者排便次數和量增加,促進代謝產物從腸道排出,達到胃腸道透析的作用[10]。大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大黃味苦寒”,“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牡蠣具有與活性炭一樣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肌酐、尿素氮等有害物質,使之隨糞便排出體外,具有降肌酐、尿素氮的作用。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通淋。大黃、牡蠣、蒲公英等中藥保留灌腸可直接刺激腸黏膜,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增強抗菌能力,并可抑制腸道菌群生長,減少腸內蛋白質分解,保護腎臟功能,延緩DN進展,且其作用優(yōu)于藥用炭片灌腸[11]。故腎康合劑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糖尿病腎病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體現了中回醫(yī)藥治療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彰顯了中回醫(yī)藥治療的優(yōu)勢。
[1] 黎磊石,劉志紅.中國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626.
[2] 包玉倩.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二次全國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8,24(6):695-699.
[3] Koya D,Araki SI,Haneda M.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diabetic kidney disease[J].J Diabetes Invest,2011,2:248-254.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S].[2017-07-06].http://www.doc88.com/p-797379169905.html.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應用研究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
[6] Schrier RW,Estacio RO,Mehler PS,et al.Appropriat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hypertensive and normotensiv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summary of the ABCD trial[J].Nature Clinical Practice.Nephrology,2007,3(8):428-438.
[7] Deferrari G,Ravera M,Berruti V,et al.Optimizing therapy in the diabetic patient with renal disease: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JASN,2004,15(Suppl 1):S6-S11.
[8] 南一,袁玲,牛陽.寧夏回族2型糖尿病223例危險因素及中醫(yī)證候分布特點研究[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22.
[9] 單于德.回族醫(yī)學奧義[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140-151.
[10] 閆光武.中藥灌腸治療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臨床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5(5):678-679.
[11] 劉彥峰.結腸透析配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4.
10.13621/j.1001-5949.2017.09.0842
2013年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Z13234)
1.寧夏銀川市中醫(yī)醫(yī)院,寧夏 銀川 750001 2.寧夏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
R587.2
B
2016-02-25責任編輯馬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