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圣雪/文
淺析苗族女性的婚戀形式
■畢圣雪/文
苗族女性在大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是美麗、樸實、善良的代表。本文首先介紹苗族創(chuàng)世女神——蝴蝶媽媽的傳說,之后詳細介紹了游方、姊妹節(jié)以及踩鼓這些多彩多樣的婚戀形式,來描摹苗族女性的婚戀形式。
在貴州黔東南號稱“天下苗族第一縣”的臺江縣,在那些古老的村寨里,蝴蝶媽媽在苗族文化傳統(tǒng)中是極其受到重視的,并且作為一種獨特的價值符號存在并影響著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妹”,苗語即為“媽媽”,“留”苗語即為“蝴蝶”,“妹榜”,即蝴蝶媽媽,全稱“妹榜妹留”。在苗族的神話傳說里,蝴蝶媽媽孕育在古楓樹中,蛀蟲王打開大門,讓她出來。楓樹根是她的伯母,楓樹梢是她的嬸娘,她們拿奶來喂她。她一生下來就要吃魚,用高高的山峰作傘遮蔭煮魚,吃完魚就請植物女神播了許多植物種子的榜香夠來給她取名字。
蝴蝶媽媽在苗族人的心中,是創(chuàng)世女神一般的存在。蝴蝶媽媽不像南方壯族的創(chuàng)世女神米洛甲那樣捏泥造人,也不像北方滿族的創(chuàng)世女神阿布卡赫赫那樣三姐妹合力,揪自身之肉造人,而是與泡沫游方(苗語,對歌戀愛)而婚配,婚后十二年生下十二個蛋,由脊宇鳥孵,十五年孵不出來。后來神寅把字塞進一個蛋,人祖姜央在蛋里喊:“脊宇鳥再孵一夜”,又孵了一夜,終于孵出來了。子時生人類衛(wèi)護神尕哈,丑時生姜央,寅時生虎,卯時生雷公,辰時生龍,巳時生蛇。以后雷公等幾兄弟跟姜央相爭,姜央用火燒雷公逃上天,虎和蛇逃進山,龍?zhí)酉潞?,于是姜央得以安居?/p>
苗族每十三年一次的祭祖之年,由巫師在隆重、端肅的儀式上唱《妹榜妹留》(即《蝶母歌》),也稱《黑牯臟之歌》,追念蝴蝶媽媽。至今,苗族的服飾、銀飾上,還有許多蝴蝶的形象,表現(xiàn)出“祈始祖女神蝴蝶媽媽庇佑”的心態(tài)。在重大的儀式活動中,作為女性符號的蝴蝶圖式,往往成為溝通神靈與人類的載體。
蝴蝶媽媽創(chuàng)世是與泡沫游方而婚配。“游方”是指什么呢?“游方”是指在農(nóng)閑時,男青年們相約結隊到別的村寨玩耍。他們或吹口哨,或以木葉為笛,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吸引女性出來,一起到村寨的“游方”場所,說說唱唱,一直到天亮。
苗族女性在婚姻上有很大的自主權,就像上面提到的“游方”的結親方式??墒?,“游方”僅僅是提供了一個男女了解的固定場所,或者說把男女的了解方式和途徑固定在一個可知和可控的地方。在苗族,就算是有了心上人,也并不是說就一定可以在一起的。一般情況下,男女雙方有了心上人都會跟自己的家人報備一下,家里人就會調查對方,其次還有家庭、父母等其他因素。在調查的基礎上,父母認可后才可以最終走在一起。
有專家認為,苗族傳統(tǒng)的戀愛方式——“游方”,應該作為一種社會機制來看待?!坝畏健钡膶嵸|是苗族社會自我調節(jié)的一套文化機制,這套機制的目的是為了讓婚姻限定在有利于家族發(fā)展的范圍。為什么呢?盡管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苗族女性對于自己的終身大事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是單從“游方”來說,在“游方”場上,需要受到嚴格的監(jiān)督,而在場外,要接受比場內(nèi)監(jiān)督更為嚴苛的各種調查??梢哉f,“游方”只是一條途徑,究竟能否在一起,接下來的監(jiān)督與調查才是關鍵。這也就意味著擔任場外監(jiān)督的父母親人對于小輩的婚姻還是有一種控制權的?;蛟S,苗族傳統(tǒng)的“游方”只是社會控制下所開出的一個小口子罷了。
苗族姊妹節(jié)被譽為是“東方情人節(jié)”。在苗族人的心目中,如果說獨木龍舟節(jié)是男人的節(jié)日,那么毫無疑問的,姊妹節(jié)就是女人的節(jié)日,在每年的三月十四日至十七日舉行的盛大節(jié)日。
姊妹節(jié)的來源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古時候,苗族有一對男女名叫金丹和娥姣,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后彼此之間產(chǎn)生了愛情。但父母逼迫娥姣嫁回舅家(苗族稱為“還娘頭”)。娥姣不從,以死抗爭,金丹也非她不娶。為了愛情,兩人只好相約在野外偷偷約會,每天娥姣用她裝針線的竹籃藏著糯米飯帶去給金丹吃。后來他們的忠貞終于感動了家人,兩人最終結為百年之好。從此以后,吃“姊妹飯”逐漸演變成了群眾性尋找情侶的節(jié)日活動。
“姊妹飯”只能由苗族婦女來做,就像在獨木龍舟節(jié)上,獨木龍舟也只能由男人觸碰一樣?!版⒚蔑垺庇蓭追N不同顏色的植物花與葉同糯米蒸煮而成?!版⒚蔑垺背庶S、紅、紫、綠、白等顏色。黃色象征家中富有,五谷豐登;紅色象征本寨繁榮昌盛;紫色象征紫陽高照,紫氣東來;綠色象征家鄉(xiāng)美麗可愛;白色象征愛情純潔高尚。
在姊妹節(jié)最后一天分手時,姑娘們將姊妹飯盛在竹籃里,飯里藏著自己選定的信物,蓋上棕櫚葉,拿到村頭送給在此作別的小伙子們?;丶彝局?,掀開棕櫚葉,姊妹飯里藏得信物如果是松針或者竹鉤,即表示對小伙子有好感,可以多來“游方”,使感情升華;如果是棉花(苗語念“嫩”,與“思念”的苗語發(fā)音相同),按其諧音,意為對小伙子非常思念;如果是椿芽(苗語念“娥揚”,“揚”為“引”“娶”之意),即允諾可以成婚,若再加上棉花,即希望男方趕快來娶;如果是辣椒或者大蒜,則暗示不愿再與之往來,希望各自另尋新好。但不論如何,小伙子們都要在來年回贈相應的禮物。
關于苗族的婚戀傳統(tǒng),同樣有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踩鼓節(jié)。苗人視鼓為祖,鼓是祖宗的象征,是祖先的安息之地。在苗族的觀念中,正常老死的人要入鼓歸宗。關于踩鼓的由來的傳說也是各式各樣的,但這都離不開開他們的央公(男性始祖)和蝴蝶媽媽(女性始祖),離不開牛、葫蘆、蝴蝶、龍等等眾多動植物的對話與交流。苗族人往往喜歡賦予各種動植物以美好的情感,視它們?yōu)槠降鹊纳w,這種童話般的觀念體現(xiàn)在不同的生活領域,并成為他們世代相承的文化記憶。這種童話般的觀念或許可以概括為他們的“萬物有靈”思想。同樣,在踩鼓的傳承中,有他們對祖先的緬懷,有他們對大自然獨有的認知方式,踩鼓行為就是他們和諧宇宙觀的最好體現(xiàn)。
關于踩鼓地點的選擇也有一個傳說。過去有一個后生是施洞的楊家寨人叫會黨,有一個姑娘是老屯黃泡寨人叫窩炯。兩人是姨媽表親,悄悄地談上了戀愛。后來被女方父母發(fā)現(xiàn)而被制止。為了沖破父母的阻撓,便決定第一天會面安排在距女方寨子不遠的老鄉(xiāng)邀約伙伴一同前去(這天也正好是農(nóng)歷三月十五);第二天與第一天一樣,又邀約大伙來到男方的寨子——楊家寨聚會;第三天相互告別就到偏寨,眼看就要分別了,大家依依不舍,意猶未盡,于是就在偏寨再聚一天,以后就年年照此慣例分別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舉行踩鼓活動。
有專家認為,踩鼓活動是給青年男女提供社交機會。踩鼓的姑娘是來展示美麗和自己家庭的財富,因為姑娘穿的一套盛裝就值好幾萬。而觀看的男性就可以暗示被看好的女孩晚上去哪“游方”;也可以向旁人打聽這個姑娘是哪個寨的,等以后再去找她;周圍的其他人也是在看誰長的漂亮誰家富有,就可以介紹給村里的小伙子,以后男方就可以去女方家提親,如果男方提親沒有成功別人也不會小看男方的,如果女方同意就回去放話給男方。
不僅僅是年輕的男女進行踩鼓,老人也會去看踩鼓,尤其是家里有男孩子的老人。老人在看踩鼓時究竟在看什么呢?首先是要觀察一下,哪個女孩子漂亮,身上戴的銀飾多,盡管繁多的銀飾是一個很大的負累,但是這可以很直觀低反映出女子的家庭條件。老人如果看到哪個姑娘既漂亮,家庭條件也還不錯的,就會去打聽這是誰家的姑娘,等著以后好上門提親。
首先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苗族的傳統(tǒng)習俗中,“游方”和依歌擇偶是苗族戀愛自由的一大體現(xiàn),男女具有相對平等的交往權力。在苗族的習慣中,苗族女性有選擇自己丈夫的自主權,有婚姻破裂后離婚的自主權,有離婚或者丈夫死后再婚的自主權。并且,苗族地區(qū)的婦女在離婚、再婚等問題上是不受任何的歧視和干預的。其次,在家庭中的地位上,苗族社會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男女雙方共同勞動,承擔家務,養(yǎng)育和教育子女。
注:本文節(jié)選自浙江大學首屆“策論中國”活動參賽作品《貴州臺江縣苗族文化調研》報告,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何善蒙教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