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要:在巴洛克時代,小提起演奏技法具有大膽、想象力豐富等特點,集中體現(xiàn)了巴洛克精神。本文首先對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演奏特點進行簡單介紹,然后具體分析其技法特點,包括揉弦技法、跳弓技法、換把技巧和變格定弦等。
關鍵詞:巴洛克時期;小提琴;技法特點
前言:
許多人認為巴洛克時期是小提琴演奏的發(fā)展初期,在當時演奏技巧還未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不如古典浪漫時期的演奏技巧豐富。但小提琴演奏技巧在每個發(fā)展時期都有其明顯的特點,巴洛克時期的特點是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破除陳規(guī),這也為后來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多樣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因此,使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技法顯然有失公正,容易掩埋這個時期小提琴技法的獨特魅力。
一、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演奏特點
巴洛克時期是小提琴演奏的發(fā)展初期,還未形成像古典時期那樣較為完善的演奏體系,但也正因如此,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演奏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力,具有大膽和炫技的特點。如果對巴洛克時期小提琴音樂的評價,局限在現(xiàn)在比過去好的思維局限中,就容易錯失巴洛克時期小提琴演奏的獨特魅力。誠然,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藝術家可能演奏不出柴可夫斯基協(xié)奏曲,但是能夠拉柴可夫斯基協(xié)奏曲的音樂家也未必能演奏出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作品。小提琴作為一種音樂的載體,在其不同的發(fā)展時期,表達了人們對音樂藝術的不同訴求。比如巴洛克時期形成或使用的揉弦、跳弓、換把、變格定弦等演奏技巧,都具有其自身特點,并對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
二、巴洛克時期小提琴技法特點
(一)揉弦技法
巴洛克時期的揉弦技巧與現(xiàn)代普遍意義上的揉弦技巧有較大區(qū)別,站在現(xiàn)代角度,許多人人為揉弦技巧在巴洛克時期使用較少,這是一種較為普遍性的認識偏差。揉弦技法作為一種古老的小提琴演奏技法,擁有漫長的演變過程,在很早之前就屬于一種普及性音樂知識,應用這種演奏技法的主要目的是模仿人的聲音。比如16世紀阿格里克拉的記載中,就有關于揉弦技法的內容。此后,梅森、諾特和莫扎特等著名音樂家都對揉弦技法作出過詳細闡述。揉弦技法在當時屬于一種普及性音樂知識和即興演奏的表現(xiàn)手法。但在巴洛克時期,在每個音上進行持續(xù)揉弦的演奏方式并不流行,一般只出現(xiàn)于一些特殊音節(jié)上。莫扎特層形容這種技法:“演奏者在每個音上都持續(xù)顫動,好像一直在發(fā)燒一樣,人們應將揉弦放在最自然的地方,就像它天生屬于哪個地方?!币虼耍瑢Π吐蹇藭r期揉弦技巧的領悟,可以使現(xiàn)代揉弦技巧的應用得到啟示,在使用揉弦炫技時,不應破壞作品的本真和自然。
(二)跳弓技法
跳弓最初是指一種古老的功法,在小提琴演奏中,跳弓技法則是指音與音之間的斷開。與此相對的是連弓演奏方法,不使用連弓方法分解和弦,或演奏快速重復的音節(jié)時,就需要使用到跳弓技法。在著名小提琴家華特、維瓦爾第等人的演奏中,都非常重視跳弓技法的使用,并對其進行了說明。有人將跳弓技法成為分工演奏分解和弦的演奏方法,即分奏。此外也有一些類似于撞擊和拍打式的功法,包括連頓弓等,在17世紀的小提琴演奏文獻中都能找到相關記錄,特別是華特、比貝爾和施梅爾策等人的作品。在比貝爾曲中還采取一種極端撥弦方式,采用撥片在指板處擊打。該演奏方式被法里納出版的和弦演奏所采納,包括其使用的弓子擊打琴弦技巧等[2]。
法里納是蒙特威爾第的學生,其出版作品《怪誕隨想曲》中包含了大量驚人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想法十分大膽,其中一些技巧甚至被誤認為是20世紀以后才出現(xiàn)的。他在書中形容,低弦換把有有特殊效果,比如手朝向琴橋方向,第三指按住給出音符,向弓子擊打琴弦,弓子木質部分放在菜板上打,此時弓子不可能靜止,所以是持續(xù)擊打。即“弓桿應像打鼓那樣跳”。關于靠近琴馬的演奏技法,法里納則要求模仿吹奏樂器,向吹長笛和哨子一樣,輕柔的靠近琴馬,距離琴馬大約一個手指的距離。此外,法里納還對一種經常出現(xiàn)在巴洛克弦樂演奏中的弓子揉弦技巧進行了闡述,該技法主要用于模仿管風琴顫動,法里納將其形容為:“用韻律性顫動持弓的手來模仿管風琴震音效果?!?/p>
(三)換把技巧
在巴洛克時代,小提琴演奏的換把技巧也與現(xiàn)代換把技巧不同。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會盡量避免低音弦換高把位。一般使用拉分解和弦手位,除此之外,還可以在低弦按高把位、或通過高音弦空弦進行轉換,得到特殊的音色效果。小提琴的羊腸弦具有溫暖特殊的音色,大量使用空弦的演奏技法成為一個時期內的常見演奏技巧。比如著名音樂家巴赫在六首小提琴奏鳴曲中均使用在一把位加空弦的演奏技巧。但由于現(xiàn)代的小提琴演奏為避免出現(xiàn)e弦空弦,發(fā)出尖銳的聲音,所以許多巴赫編訂版中都使用大量換把技巧,難以演奏出巴赫原作的意味。比如巴赫g小調無伴奏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其中第二行最后以小節(jié)不需換把到第三把位,如果換把,還會影響音樂的延續(xù)性。
(四)變格定弦
變格定弦也是一種常用的小提琴演奏技法,具體是指將原本的G、D、A、E定弦轉變?yōu)閯e的音,比如比貝爾小提琴演奏的《玫瑰經奏鳴曲》第十首前奏曲就采用了空弦定音。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仍按GDAE定弦指位進行演奏,拉出來的音符則是其他音符。比貝爾小提琴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這種技法,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品,16首《玫瑰經奏鳴曲》中使用最多。巴赫在《布蘭登堡第一協(xié)奏曲》中,也將小提琴的高音獨奏進行變格定弦處理,降未BFCG定音。在其第五首無伴奏組曲中,還將A因定位G音。
結束語:
綜上所述,巴洛克時代的小提琴演奏技法具有顯著特點,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對巴洛克時代小提琴技法進行分析,可以更好的體會巴洛克精神,小提琴正式巴洛克精神的集中代表。對揉弦、跳弓、換把等技巧的分析,可以明確巴洛克時期小提琴演奏技法與現(xiàn)代演奏技法的差異,并給現(xiàn)代演奏技法帶來啟示,鼓勵演奏者們破除陳規(guī),大膽的開拓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張馳.巴洛克時期小提琴音樂演奏的主要特征[D].南昌大學,2015.
[2]王文君,廖小芒.巴洛克時期小提琴藝術的歷史沿革初探[J].文教資料,2012,(02):74-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