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會
思想品德教學所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對學生日常生活以及國家政治經(jīng)濟相關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它始終關注著學生的心智發(fā)展,對學生成長以及未來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以初中思想品德“分辨是非,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課為例,目的是幫助學生認清生活中存在的現(xiàn)象和問題,明辨是非善惡,勇于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身心健康地成長。圍繞這一主題的教學設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設計故事情景,導入課文知識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通過當下的熱點案例或曾經(jīng)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經(jīng)典案例引發(fā)學生討論和思考,比如,曾經(jīng)轟動全國的“小月月被撞事件”以及“摔倒老人該不該扶”等問題。教師還可以事先安排學生演練情景故事,通過角色飾演讓學生融入情景,在具體的行為模式中體會、思考和辨別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并分析這些是非善惡對自己的人生以及整個社會有什么影響。
【案例一】2006年發(fā)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彭宇案”。彭宇陪同一名老太太前往醫(yī)院檢查后,隨即遭到了老太太的訛詐和索賠。并且,在之后的法律訴訟中,法院判處彭宇對老太太進行相應賠償。在這之后,又相繼發(fā)生了幾起摔倒老人訛人事件,由此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了激烈探討。
就案例一中“摔倒老人該不該扶”這一持續(xù)多年的社會熱點話題來說,教師首先應該明確“摔倒老人應該扶”,然后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為何會出現(xiàn)對這一問題的爭論。
在對這一事件進行分析時,可以從老人、彭宇、法院、網(wǎng)民的是非觀等入手進行探討,聽取學生對于這一案例的看法。最后,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一是應該肯定彭宇的善良行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二是指出摔倒的老人“倒打一耙”、不懂得感恩的做法是令人厭惡的,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三是強調不能因為壞人壞事的存在而泯滅自己的善良,應該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在保證自己不受到傷害或威脅的情況下,給予別人幫助。這種結合實例諄諄教導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對彭宇以及老人的做法形成明確的是非觀念。
二、學生分組探討,明辨生活中的是與非
在“分辨是非,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確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念判斷系統(tǒng),不能簡單地讓他人的看法左右自己的思想,并且對于生活中遇到的事件要能夠區(qū)分善惡,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教師可以從日常小事的案例講解著手,幫助學生培育正確的三觀。因此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可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們陳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需要辨別是非善惡的事,并在小組內探討遇到這些情況應該怎樣處理;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社會事件中存在哪些“是”與“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經(jīng)常會發(fā)生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的事,具體表現(xiàn)為拾金不昧、為老人和小孩讓座、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等。在具體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課件展示問題。一是詢問學生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自己覺得是善或者惡的事情,自己面對這些事時又是怎么做的;二是展示他人在某些事情上的做法,讓學生自主判斷是與非。
通過學生自主探討和教師輔助指引的方式,學生將能夠對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形成比較明確的判斷,久而久之,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將在此基礎上得到進一步塑造。
三、瀏覽課文,討論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分辨是非,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共分為兩課:第一課是關于如何分辨是非,注重對學生是非觀念的培養(yǎng);第二課是關于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注重對學生行為方式的指引。教師在教授第二課的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瀏覽課文內容,同時思考什么是“行為不同,結果不同”,并讓學生聯(lián)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做法。
接下來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應該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先用案例導入。在這一部分,最好采用初中生同齡人的案例進行分析,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產生共鳴,并使案例發(fā)揮更強的警示作用。
【案例二】15歲的魏明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刑,是交友不慎導致他走上了邪路。據(jù)魏明自述,他在同學的生日宴會上認識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經(jīng)常請他去餐館吃喝,帶他去電子游戲廳玩游戲機。工作繁忙的父母沒時間陪他,王大哥就成了他的好朋友和崇拜的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對魏明說:“有一個小子總跟我過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訓教訓他,反正他也不認識你。”被王大哥這樣一蠱惑,原本老實聽話的魏明手持木棒“教訓”了跟王大哥“過不去”的人,導致其頭部受到重傷……
順著這個案例的思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魏明為什么會走上犯罪道路。從表面上看,是因為他遇人不淑,交友不慎,但是歸根到底是因為他自己缺乏對是非的辨別能力。教師要告知學生: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第一時間與家長和老師溝通,在交友時要有基本的辨識能力,遠離不良朋友。通過符合初中生心理特點和發(fā)展階段的實例,教師能夠更好地把握重點,對初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課后作業(yè)和拓展,進一步懂得是非真諦
在設計“分辨是非,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一課的作業(yè)時,教師可以將視野拓寬一些。對于教材中涉及的知識,可以進行如下設計:提供一段閱讀材料,讓學生指出其中的是與非;例舉相關的名人名言,讓學生講出名言所闡述的道理。教師還可以設計拓展練習:讓學生就是與非的問題分別列舉出生活中所遇到的情況;鼓勵學生在課后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知識的鞏固和課外的拓展是學生對知識吸收消化的重要步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在作業(yè)設計方面進行調整,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同時又要注重積極引導學生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出發(fā)去完成課后作業(yè)和拓展。
“分辨是非,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學生在成長中必須要學會的一項生存技能。學生對是非觀念分辨得越清楚,就越有利于未來的發(fā)展,也能夠避免少走許多彎路。教師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同時也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分辨是非,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