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欽松
寫生另一種觀察自然的方式
□ 許欽松
“寫生”的概念來自西方美術。西方的風景寫生就是用照相機的對焦方法,以一個畫框的概念圈住場景中你認為最精彩的部分來進行對景描繪。與此相對,中國畫的寫生卻是另一種觀察自然的方式。
寫生,是藝術家了解自然、表現(xiàn)自然的手段。寫生作為畫家的必修課,是伴隨一生的事情,是永遠沒有停頓地行走。需要畫家走出畫室去擁抱自然、了解自然、跟自然對話,把情感的東西挖掘出來,把山川內(nèi)在的力量挖掘出來。
山水畫離不開一個“游”字。游,就是說它是游動的看點。在游動中觀察自然,是山水畫一種很特別、很重要的觀察自然的方法。邊游、邊看、邊記,采用默記的辦法,用眼睛去記憶,在游動中觀察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中國山水畫的意象。所以,山水畫必須通過默記再畫出來,它是從第一自然經(jīng)過藝術家的默記再轉換成第二自然,這中間有個二度創(chuàng)造的過程,完全不同于西方繪畫的對景寫生。
寫生的指向性很強。寫生中的觀察是很重要的。因此,要仔細看,仔細琢磨,研究自然的對象。我們面對著山的感覺是什么?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第一感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感覺,然后再深度了解他,在體會的過程中充實并豐富最初的感覺。事實上,我們看山就好比在看人。第一眼看到這座山,它總會給你留下強烈的印象,這個印象從開頭到結尾都不易忘卻。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后回到看山還是山,正是對自然有了一種透徹理解之后的形諸筆端,是屬于個人認識的呈現(xiàn)。這也是我們藝術創(chuàng)作素材積累的過程。所以一定要多觀察對象,不要一味埋頭畫畫。
《湖山春曉》許欽松
《碧澗清流》許欽松
寫生還有功能性的作用。比如,研究石頭紋理、地質地貌的結構,是從一種了解的角度。還有對意境的挖掘:為什么面前這座山會令你感動?這個感動來自哪里?它有其內(nèi)在散發(fā)出來的魅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的山像老人,有的像孩子,有的像壯年、女性或者某個動物,有種不確定的東西,提供給你很大的想象空間。然后去寫生,一個從物理角度,這個山脊的石頭、地貌、結構是怎樣的;一個從情感角度,對自然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觀察;更高的層面應該是感悟,應能從中尋找到詩意。
西方的觀察方式在我們的美術教育體系之中根深蒂固,完全丟棄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需要做的是:回到并強化傳統(tǒng)的觀察自然的方法,也就是“游動”這一觀察自然的方法。古人作畫,往往能夠捕捉到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東西,并加以細化,使之進入到畫面里頭。同時,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就要舍棄。
中國畫與西洋畫在對待“虛”與“實”上,有著本質的不同。西洋畫的“虛”是將畫面處理虛,但那個物體還在;而中國畫的“虛”畫則是畫家只把有意思的東西記下來,沒意思的則全不存在。可以說,“虛”畫法是中國畫中最精華的部分之一,中國畫需要取舍,靠眼睛、步行、手記等方式,反復來驗證“虛”與“實”,這是中國畫一個重要的觀察和處理寫生的方法。因此,要區(qū)別于西洋畫的對景寫生法,強化我們傳統(tǒng)的靠觀察自然來取舍寫生的方法。
我們在進行山水畫構圖的時候,樹、山、屋子之間的關系必須處理妥當,不能用照相機的比例去看景物。比如說,我們站在山腳,以西方風景畫的視角去觀看房子與山的關系,那么房子肯定要占很大的比例,近大遠小的那種感覺特別強烈。然而,中國畫卻弱化這種近大遠小的關系。畫中國畫,應該按照中國畫的規(guī)矩來,注意山水畫中的比例問題。
從古到今,山水畫的構圖都存在一定規(guī)律性的東西,有些還非常奇特。我們要對這些東西加以琢磨,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然后靠實踐鞏固它、克服它。
許欽松,1952年生,廣東澄海人?,F(xiàn)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廣東畫院院長、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廣州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等。
其作品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第十屆全國版畫展”銅獎、廣東省第四屆魯迅文藝獎一等獎等多個獎項。多幅作品被國內(nèi)外美術館、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收藏。出版有《許欽松版畫集》《當代名家精品——許欽松》《象外之象——許欽松山水畫集》《中國當代藝術經(jīng)典名家——許欽松》《此岸·彼岸——許欽松談山水畫藝術》《榮寶齋當代書畫名家——許欽松山水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