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希臘文的構詞成分是個硬功夫,一般讀者或許都會感到頭疼,因此最近幾期我刻意放慢速度,并穿插一些軟性的題材,談談文化方面的現象,以免我的專欄文章讓人望而卻步(daunting)。同時借此機會,讓讀者有了適度喘氣的機會,并得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英文。
不過現實終究得面對,不能有鴕鳥心態(tài),因為難,就假裝沒看見,拒絕碰觸。希臘文的構詞成分我們已經完成了五講,這一期是第六講。依慣例,我們還是溫故知新,先重點復習一下,以免學了后面忘了前面。前五講我們正式介紹過的構詞成分條列如下,隨后各附上一個例子,意猶未盡的,或是已經遺忘或搞不清楚的,請參看前面幾期的雜志:
(1) cardio-(心)【cardiovascular(心血管的)】
(2) cephalo-(頭)【cephalopod(頭足類動物)】
(3) encephalo-(腦)【Japanese encephalitis(日本腦炎)】
(4) cranio-(顱骨)【craniotomy(開顱手術)】
(5) arterio-(動脈)【arteriosclerosis(動脈硬化)】
(6) ven-(靜脈)【intravenous injection(靜脈注射)】(注:源自拉丁文)
(7) hemo-/hemato-/-emia(血)【leukemia(白血病,血癌)】
(8) dermato-/-derm-(皮,皮膚)【dermatitis(皮炎)】
(9) sarco-(肉)【sarcasm(諷刺,嘲諷)】
(10) myo-(肌肉)【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
(11) neuro-(神經)【neurology(神經內科,神經病學)】
上回neuro-(神經)還沒講完,這一期我們由此開始,繼續(xù)講幾個常見的神經專業(yè)詞匯。
neurasthenia(神經衰弱)【neuro-(神經)+ a-(無,沒有)+ sthen(力氣)+ -ia(病癥)】神經沒有力氣的病癥,神經無力癥,就是神經衰弱。還記得myasthenia(肌無力)嗎?后一半的asthenia(無力)是一樣的。
neuron(神經元)【neuro-(神經)+ -on(名詞后綴,此指“最小成分的單位”)】神經元就是神經細胞(nerve cell),是神經的最小單位。-on這個后綴,還出現在electron(電子)、proton(質子)、neutron(中子)、photon(光子)等指稱“最小粒子”的詞匯中。
neurosis(精神官能癥)【neuro-(神經)+ -osis(名詞后綴,表示“疾病”)】神經方面的疾病,這里特指焦慮、缺乏安全感,甚至是莫名恐懼的“精神官能癥”。neurosis的形容詞是neurotic(精神官能癥的),neurotic也有“神經質的”的非專業(yè)意思,形容詞neurotic也可轉做名詞,意思是“精神官能癥患者,神經質的人”。-osis這個后綴還出現在hypnosis(催眠)、metamorphosis(變形)等字眼中。
由neuro-(神經)衍生出來的常見專業(yè)詞匯,我們就暫且講到這里。吸口氣,我們再往下看。
皮膚(skin,構詞成分dermato-/-derm-)底下有肉(flesh,構詞成分sarco-),有種特別的肉叫肌肉(muscle,構詞成分myo-),肉里面除了血管(blood vessel,構詞成分vasculo-)、神經(nerve,構詞成分neuro-)之外,還有骨頭(bone)。骨頭的希臘文構詞成分是osteo-,這也是我們所講的第12個構詞成分,以下是由此衍生出來的常見詞匯:
osteoporosis(骨質疏松癥)【osteo-(骨頭)+ por(小孔)+ -osis(疾?。抗琴|疏松癥就是骨質密度降低,以致在顯微鏡下好像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所以這個詞匯的本義是“骨頭有小孔的疾病”。英文的pore(氣孔,毛孔,孔隙)就是來自這個希臘文的構詞成分por。代表疾病的名詞后綴 -osis,在此又出現了一次。
osteogenesis(骨生成,成骨作用)【osteo-(骨頭)+ genesis(生成,起源)】看起來專業(yè)得讓人莫名所以。后面加個imperfecta(不完全的,源自拉丁文,就是英文的imperfect),構成的復合詞osteogenesis imperfecta(成骨不全癥)更是專業(yè)得讓人卻步。不過如果說,這個osteogenesis imperfecta就是“玻璃娃娃癥”在醫(yī)學上的說法,讀者是不是也跟我當初一樣,發(fā)出“喔!”的一聲呢?這個醫(yī)學術語比較長,經常取首字母縮寫為OI,有時候也俗稱為brittle bone disease(脆骨癥)?!安A尥蕖笔荗I patient,患者極易骨折,嚴重的話甚至會致命。小寫的genesis是“生成,起源”,大寫的Genesis就是《圣經》的《創(chuàng)世記》。
osteopathy(整骨療法)【osteo-(骨頭)+ -pathy(療法)】整骨療法是一種另類醫(yī)學(alternative medicine),也就是主流西醫(yī)之外的非傳統(tǒng)醫(yī)學,在歐美常見的另類醫(yī)學還有順勢療法(homeopathy)、芳香療法(aromatherapy)、針灸(acupuncture)等。整骨療法(osteopathy)強調按壓肌肉骨骼來治療疾病,跟chiropractic(脊柱按摩療法)十分接近,不過后者的chiropractic重點關注脊椎(spine)。-pathy這個后綴除了“療法”的意思之外,還有“疾病”(如neuropathy“神經病變”)、“感覺,感知”(如telepathy“心電感應”)等義。
osteology(骨骼學,骨骼系統(tǒng))【osteo-(骨頭)+-ology(學問)】這個osteology指的是研究骨骼的學問,也可指整個骨骼系統(tǒng),但不是“骨科”。骨科的英文是orthopedics,原義為“矯形外科”(ortho-“正”+ ped-“兒童”+ -ics“學問,技術”),本是矯正兒童脊椎和骨骼畸形的醫(yī)學技術,后來才逐漸演變?yōu)楝F在的意思。
希臘文的osteo-有個拉丁文的近親oss-,意思一樣是骨頭,出現在ossify(骨化,硬化,僵化)和ossuary(骨甕,納骨室)兩個較常見的字眼里,后綴 -ify(化,如simplify“簡化”)和 -ary(地方,如library“圖書館”)的構詞能力很強,許多字眼都能發(fā)現這兩個成分,讀者可以留心觀察。
第13個構詞成分是arthro-(關節(jié)),衍生出來的常見詞匯不多,我們就介紹兩個。第一個是
arthritis(關節(jié)炎),此乃由arthro-(關節(jié))和 -itis(發(fā)炎)兩個成分所組成,相關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rheumatoid arthritis,“風濕”是rheumatism,這里的rheumatoid是“類風濕性的”,后綴 -oid有“類,似,像”的意思。
第二個是arthropod(節(jié)肢動物),此乃由arthro-(關節(jié))和 -pod(腳)結合而成,原指一節(jié)一節(jié)的腳,后轉指有這種腳的動物,諸如各種昆蟲(insect)、蛛形綱動物(arachnid,如spider“蜘蛛”、scorpion“蝎子”)、甲殼動物(crustacean,如lobster“龍蝦”、crayfish“小龍蝦”、shrimp“蝦”、crab“蟹”)等。
好了,這一期就這么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大家加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