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語言與文學》中指出:“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學?!贝_實,解讀古詩語言是高考中考生閱讀、鑒賞詩歌的第一個步驟,是把握作者情感、鑒賞作品藝術特點的關鍵。那么,解讀“詩家語”應注意些什么呢?
一、不用世俗語來解讀“詩家語”
所謂“詩家語”,是指詩的用語不同于散文用語,更不同于日常用語。詩的語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躍性,詩的語言需要我們去“品”去“泡”。如果我們采用世俗的語言解詩,就可能忽略了詩人的用心所在。
例如唐代岑參的《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種時。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棋。東溪憶汝處,閑臥對鸕鶿?!庇檬浪渍Z看,這首詩就解不通:既然是“留別舍弟”,為什么要提到“杜陵叟”?為什么又是喝酒,又是下棋,又是獨對鸕鶿?而用詩家語看這首詩,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繞了許多彎子:不說寫信人怪自己遲遲不回來,而是借杜陵叟的口來責怪,隔得相當遠的杜陵叟都怪“我”遲遲不回去,那么同村的人和家里的人之“怪”,自然也就盡在不言中了。“東溪憶汝處”,是講“想念你”,而“潭上酌”“林下棋”“對鸕鶿”是為什么呢?也是因為想你!——杜陵叟先是想到無人可以在林中下棋,是想你;無人做伴,只好獨向潭上酌,也是想你;連獨飲的興趣都沒了,只好面對鸕鶿躺著,更是想你。這樣一層疊一層地推進,就把情感表達得含蓄而充分。如此一來,作別舍弟的理由就很充足了。可見詩中不是沒有故事,而是有跳躍發(fā)展的故事,需要用想象將其接通,不理解這一點,就讀不通詩作。
二、不用史家語來評讀“詩家語”
詠史詩以古人古事為題材,或抒寫對古人的緬懷、贊頌之情,或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感慨。但讀詩不同于讀史,史書常對前人的功過是非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而詩歌則不一定關注評論的合理與否,重視的往往是詩人主體情感的抒發(fā)。
比如同是評項羽,晚唐的杜牧認為項羽烏江自刎不應該,“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宋代王安石卻提出了相左的觀點,認定“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又如杜牧的七絕《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痹姷拇笠馐钦f,要是東風不給周郞幫忙,他不能運用火攻,那就會被曹操打敗,連“二喬”也保不住了。有人據(jù)此指出,這次戰(zhàn)役關乎吳國存亡,而杜牧只擔心捉了“二喬”,顯得不知輕重、不識好歹。這顯然是把詩歌當作史評來閱讀了。就讀史而言,國家存亡、人民命運,自然遠遠比兩個女子重要。但詩是文學,文學的特點是通過個別來反映一般(即所謂的“言近旨遠”)。這首詩詠赤壁,赤壁之戰(zhàn)的主將為周瑜,對周瑜來說,倘若“二喬”被擄,正說明國破家亡。詩人正是運用個別的事件來說明這一戰(zhàn)關系到國家的存亡。如果我們用史的眼光評詩,很可能就膠柱鼓瑟了。
唐宋詩詞鑒賞一組
一幅清新秀逸的風俗畫
送友游吳越
杜荀鶴
去越從吳過,吳疆與越連。
有園多種橘,無水不生蓮。
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經(jīng)年。
【賞析】
這是一首向友人介紹吳越美好風光的送行詩。吳越,指今蘇杭一帶。這里田園沃饒,山川秀麗,歷來為人稱道。開頭兩句“去越從吳過,吳疆與越連”,點明吳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寫,乃兩地共有的特色。頷聯(lián)“有園多種橘,無水不生蓮”,點出橘和蓮,別處也有,而吳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園多種”“無水不生”。詩人選取橘和蓮為代表,頗為精當——橘和蓮皆吳越名產(chǎn),而橘生陸上,蓮出水中,又可從而想見吳越地區(qū)水陸風光俱美。
頸聯(lián)“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則著眼于寫水鄉(xiāng)市鎮(zhèn)的繁榮。吳越水鄉(xiāng),市鎮(zhèn)大都緊挨河港。詩人不寫日市寫夜市,只因夜市是吳越物產(chǎn)豐富、商業(yè)繁榮的一大標志;而橋邊夜市,更是水鄉(xiāng)特有風情。夜市的場面形形色色,獨取一“火”字,即可使人想象夜市繁榮、熱鬧的景象,而“火”與橋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詩情畫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處。“春風寺外船”,令人想見春風吹拂、臨水寺前游船輻輳的景象,這是水鄉(xiāng)又一特色。結尾兩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經(jīng)年”,一個“偏”字特別介紹了吳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風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鄉(xiāng)游子自然居“必經(jīng)年”,樂而忘返了。
這首詩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鮮明的風俗畫,是送別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疊字的魅力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賞析】
這首詩主要寫詩僧寒山居住天臺山寒巖時親眼所見山路及其周圍的景致。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即描述這條山道的形勢和位置。一條幽深莫測、寒氣侵人的山路,盤繞在寂寥冷落的山澗邊。“杳杳”“落落”的疊字連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班编背S续B,寂寂更無人”,這是從聲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靜寂寧遠。詩中連用“啾啾”“寂寂”兩個疊字句,“啾啾”言有聲,以輕細的鳥語反襯山路的清幽,“寂寂”指無聲,以闃無音響的冷寂說明人跡罕至。“啾啾”“寂寂”的強烈對比,與前人的“鳥鳴山更幽”有著同樣的藝術效果。如果說前四句以寫山路的靜態(tài)為主,那么以下兩句“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則已轉向動態(tài)描畫,著意表現(xiàn)頂風冒雪的自我形象。“淅淅”,指風吹時的形貌;“紛紛”,寫雪飛時的情狀,兩者都處于流動飄舞之中。隨著迎風踏雪而來的詩人,山路周圍頓時充滿生機,從而打破一直凝滯不動的氛圍?!帮L吹面”“雪積身”,表明詩人正沿著這條寒山路攀登,進入深山,直上高峰。
最后兩句“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以抒寫詩人的情懷作結,情中見景。“朝朝”“歲歲”,屬長短不同的時間概念;而疊字連用,同樣可言時間之悠長。也就是說,詩人長期置身深山密林之中,經(jīng)常見不到陽光,因而不知時序變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示其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與前面孤寂幽深的山路描寫,很自然地融合為一體。如果說前面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結尾兩句則是情中寓景。兩種表現(xiàn)手法結合巧妙,正是本詩的一個藝術特色。
全詩八句,每句皆以疊字領起,非常新奇。雖然句式略顯單凋,卻未流于呆滯,其原因在于注重所選疊字的詞性,并與所描摹的對象自然地統(tǒng)一起來。因而隨著疊字模擬的物態(tài)、音響、狀貌、時間的不同變化,詩中的山水、人鳥、風雪、境情,也一一呈現(xiàn),歷歷在目,而且都帶著一種浸透全詩的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從而烘托出詩人僻居寒巖、不問世事的心情。
于曲折處露諷世之意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①,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棲遲:淹留。
【今譯】
賈誼被貶長沙,居此雖只三年;千秋萬代,常給楚客留下傷悲。
古人去后,我獨向秋草中覓跡;舊宅蕭條,只見寒林披著余暉。
漢文帝雖是明主,卻皇恩太??;湘水無情,憑吊屈原豈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搖落的地方,可憐你,為何來到這海角天涯!
【賞析】
在一個深秋的傍晚,詩人只身來到長沙賈誼的故居。賈誼,是漢文帝時著名的政論家,因被權貴中傷,出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雖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類似的遭遇,使劉長卿傷今懷古,感慨萬千,而吟哦出這首律詩。“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勾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郁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像鳥兒那樣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是很恰切的?!俺汀?,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標舉賈誼的身份;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凄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扒锊莳殞と巳ズ?,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lián)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扒锊荨薄昂帧薄叭巳ァ薄叭招薄保秩境龉收黄挆l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向慕、寂寞興嘆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lián)從賈誼的被疏遠放逐,隱隱聯(lián)系到自己。對出句要注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么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么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所謂的“言外之意”。詩人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今皇上,手法是相當高妙的。接著,筆鋒一轉,寫出了這一聯(lián)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悼念自己;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劉長卿,又會迎著蕭瑟的秋風來憑吊自己的遺址。后來者的心曲,恨不得古人于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沒有人能理解。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郁無訴的心境,刻畫得十分動情、十分真切?!凹偶沤綋u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讀尾聯(lián)的出句,好像劉長卿就站在讀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了;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它象征著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熬保戎复Z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昂问碌教煅摹?,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被放逐到天涯,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啊,為什么要受到這樣嚴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xiàn)實的強烈控訴。讀著這設問的結尾,仿佛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婉的嘆喟。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著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蘊藉的。詩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給人以警醒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