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落馬后死亡,怎么判
日前,三年前因病死亡的山西省政府原副省長任潤厚“獲刑”。實際上,官員即便死亡,處理一直未停止。除了追責之外,刑事訴訟法中的一道“特殊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
過去有一種說法,貪官自殺了或者死亡了,是“犧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但這一次,對死亡的貪官也要依法來追繳他們生前的腐敗資產(chǎn),體現(xiàn)了法治反腐的新進展,真正讓腐敗分子受到應有的懲處。圖為任潤厚
《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jīng)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山西省政府原副省長任潤厚于2014年8月29日被宣布調(diào)查,一個月后的2014年9月30日,因病死亡。
任潤厚案未能進入司法程序,所以不追究刑事責任。盡管任潤厚已死亡,對于他的處理一直未停止。
2015年4月13日,中紀委通報了對任潤厚的立案審查結(jié)果。經(jīng)查,任潤厚違反廉潔自律規(guī)定,收受禮金、貪污公款,嚴重違反政治規(guī)矩和組織紀律,在干部選拔任用中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賄賂,向他人行賄。其中,貪污、受賄、行賄問題涉嫌犯罪。
中紀委當時稱:鑒于其在黨內(nèi)紀律審查期間因病死亡,依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有關規(guī)定,經(jīng)中央紀委審議并報中共中央批準,決定給予任潤厚開除黨籍處分,收繳其違紀所得;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有關規(guī)定,將其涉嫌違法所得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死亡后被開除黨籍,也有依據(jù)。
《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第37條規(guī)定,違紀黨員在黨組織作出處分決定前死亡,或者在死亡之后發(fā)現(xiàn)其曾有嚴重違紀行為,對于應當給予開除黨籍處分的,開除其黨籍;對于應當給予留黨察看以下(含留黨察看)處分的,作出書面結(jié)論,不再給予黨紀處分。
任潤厚去世后,也被依法處理違法所得。
根據(jù)《人民日報》消息,2017年7月25日,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就揚州市人民檢察院沒收山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任潤厚受賄、貪污、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違法所得沒收申請一案公開宣判,裁定沒收犯罪嫌疑人任潤厚違法所得人民幣1295.562708萬元、港幣42.975768萬元、美元104.294699萬元、歐元21.320057萬元、加元1萬元及孳息,以及物品135件,上繳國庫。
專家分析,2012年刑訴法修改,增加了一個法律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違法所得沒收程序。該程序主要針對貪腐犯罪等罪行,明確即使被告人死亡,也并不意味著案件終止,仍要繼續(xù)追贓,沒收罪犯的違法所得,有利于嚴肅法紀。任潤厚死亡近3年后仍獲刑,采用的就是該程序。
還有一個細節(jié)。6月21日的公開開庭審理中,“揚州市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庭支持申請,利害關系人任瑞媛、袁野到庭參加訴訟?!?/p>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法院受理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后,應發(fā)公告。公告期間為六個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和其他利害關系人有權申請參加訴訟,也可以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對于誰才能當“利害關系人”,2017年1月5日施行的兩高《關于適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沒收程序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指出,“利害關系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和其他對申請沒收的財產(chǎn)主張權利的自然人和單位。
法院經(jīng)審理,對經(jīng)查證屬于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chǎn),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應當裁定予以沒收;對不屬于應當追繳的財產(chǎn)的,應當裁定駁回申請,解除查封、扣押、凍結(jié)措施。
任潤厚案一審宣判違法所得被沒收,在反腐的角度來看,傳遞著哪些信號?
全國律師協(xié)會刑事業(yè)務委員會秘書長韓嘉毅此前接受采訪、談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時說,雖然我國刑法對于違法所得的財物有應當予以追繳、沒收的規(guī)定,但仍有大量涉貪官員死亡后其違法所得不能得到合理有效處置,進而導致“犧牲一個人、幸福一家人”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表示,這個案件就突破了我們常規(guī)的思維,傳遞出了強烈的反腐敗的信號,反映了中央反腐敗的堅強意志和決心,以及新的反腐趨向。無論什么人,無論其地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嚴懲不貸。
反腐不是一陣風,其終極目標是建立“不敢、不能、不想”的“三不腐”機制,用實實在在的制度,把權力、欲望、貪婪都關進籠子里。這些實實在在的行動,都在說明,“從嚴治黨”、“黨要管黨”是不可逆轉(zhuǎn)的新常態(tài),是大勢所趨。
(《法律與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