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東華
對懷素幾個附會的澄清
■ 張東華
一提起唐代狂草巔峰代表人物,顛張醉素當之無愧。然而,新舊二唐書均無懷素生平事跡的記載。除了陸羽的《僧懷素傳》和 《宣和書譜》的 《釋懷素》外,其它有關資料顯得零星殘片。于是,有意或無意附會在懷素身上的牽強就應運而生。對它們的存在采取熟視無睹或信以為真的態(tài)度,只會助長以訛傳訛和混淆視聽之風。
據明代 《一統志》云:
“懷素,零陵人,睹二王真跡及二張草書而學之,書漆盤三面俱穴。贈之歌者三十七人,皆當世名流,顏真卿作序?!盵1]
懷素 《自敘帖》所提及的名流,僅有尚書司勛郎盧象、禮部侍郎張謂、吏部侍郎韋陟、永州太守王邕、處士朱遙、司勛員外郎錢起,加上四個御史即李舟、許瑤、戴叔倫和竇冀,一共不過十人而己。另外二十七人,究竟是何許人,贈歌內容在哪,無疑成了求全心理驅動下的破解者的心病。從 《全唐詩》中搜索,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的確,現存的唐詩中,贈歌書法家的詩篇數量居首位的,非懷素莫屬。
有今人說: “現在,從 《全唐詩》和 《全唐詩外編》中能見到的當世及后來唐代贊詩僅有馬云奇、李白、韋應物、王邕、竇冀、魯收、朱遙、許瑤、錢起、蘇渙、任華、戴叔倫、韓偓、楊凝式、裴說、貫休等?!盵2]
馬云奇的 《懷素師草書歌》收錄在近人王重民、孫望、童養(yǎng)年輯錄的 《全唐詩外編》中,其余的贊詩都收錄在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刊刻的 《全唐詩》里。但其中的韓偓、楊凝式、裴說、貫休四人出生時,都只能面對懷素的遺作感慨道: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己逝?!彼裕n偓的 《草書屏風》、楊凝式的 《題懷素酒狂帖后》、貫休的 《觀懷素草書歌》和裴說的 《懷素臺歌》,壓根不能擠入懷素的贈歌者之列。而韋應物 (737—792)并沒有贈歌懷素。
搜遍 《全唐詩》中韋應物的詩篇,僅有一首題為 《懷素友子西》[1]的詩能入圍。其詩云:
“廣陌并游騎,公堂接華襟。方歡遽見別,永日獨沉吟。階暝流暗駛,氣疏露已侵。層城湛深夜,片月生幽林。往款良未遂,來覿曠無音。恒當清觴宴,思子玉山岑。耿耿何以寫,密言空委心。”
可全詩內容壓根跟懷素沒丁點兒關系,只字不見論及草書的影子。僅僅根據題目想當然,誤判此為韋應物送別懷素的詩。其實,韋應物此詩送別的對象是子西,不是懷素。
首先,素友是指情誼真純的朋友或舊友。如韋應物 《慈恩伽藍清會》[4]詩:
“素友俱薄世,屢招清景賞?!?/p>
其次,“懷”就是懷念,想念。
最后的關鍵所在,韋應物有子西這個好友嗎?
請看,韋應物的 《寄子西》[5]:
“夏景已難度,懷賢思方續(xù)。喬樹落疏陰,微風散煩燠。傷離枉芳札,忻遂見心曲。藍上舍已成,田家雨新足。托鄰素多欲,殘帙猶見束。日夕上高齋,但望東原綠?!?/p>
類似這等張冠李戴的笑話無獨有偶,唐人叫懷素的不乏其人。像唐人馬懷素 (659-718)雖然幸運躲過被人剃度出家的厄運,但二位法號同為懷素早早就被人混搭了。
《全唐詩》收錄懷素存世的二首詩,詩前附懷素簡介[6]:
“懷素,京兆人,姓范,一作錢,從玄奘法師出家。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尋歸西京以草書名,詩二首?!倍缭诒彼?《宣和書譜》的 《釋懷素》[7]中說:
“唐釋懷素,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徙家京兆,玄奘三藏之門人也?!?/p>
其實,律師懷素 (634-707),京兆 (今陜西西安)人,俗姓范,從玄奘法師出家,初住長安弘濟寺,上元三年(六七六)奉詔住西太原寺。而草書家懷素 (737-799),零陵人,俗姓錢,從伯祖惠融禪師出家,字藏真,以草書名世。
輯纂始于嘉慶十三年 (1808)的 《全唐文》卷九一二的懷素小傳云[8]:
“懷素俗姓范氏,其先南陽人。父強為左武衛(wèi)長史,遂為京兆人。貞觀十九年從玄奘法師出家,居宏濟寺。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尋歸西京。卒年七十四?!?/p>
可見 《全唐文》比 《全唐詩》進了一大步,把姓“一作錢”和“以草書名”刪去,呈現一個純粹的律師懷素。但 《全唐文》竟然把“以草書名”的懷素的 《食魚帖》全文編在律師懷素名下,最讓人不解的是其卷四九收錄懷素 《自敘帖》諸帖全文前說了句: “全唐文九百十二有傳”。[9]畫蛇添足的這一句,等于告訴讀者,雖然分為四九卷和九一二卷兩卷收錄二位懷素的文章,但其實是同一個人。犯渾的編者如此一說,“以草書名”的懷素根本就不存在了。這糊涂賬于理不通,距 《全唐詩》刊刻一百年后的 《全唐文》,在懷素研究上的進步,功虧一簣!
宋人朱長文 (1039-1098)在其 《續(xù)書斷》[10]云:
“釋懷素字藏真,長沙人也,自云得草書三昧。始其臨學勤苦,故筆頹萎,作筆冢以瘞文。嘗觀夏云隨風變化,頓有所悟,遂至妙絕,如壯土拔劍,神彩動人。顏公嘗云: ‘昔張長史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仆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孰為不可耶?’其為名流推與如此。”
明眼人一下了就看出朱長文與上文的 《全唐文》編者類似,犯了現代所謂侵犯版權的錯誤。朱文中顏真卿所言,在懷素 《自敘帖》有云 (見圖1):
“敘機格,則有李御史舟云: ‘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
李舟所言,顏真卿斷不會掠人之美。宋人董逌一不小心,在其專著 《廣川書跋》[11]中論及顏真卿與懷素的師承后,竟然誤信朱長文而加以引用曰:
“書法相傳至張顛后,則魯公授法得盡于楷,懷素授法得盡于草,故魯郡公謂 ‘以狂繼顛’,正以師承源流而論之也。”
唐人元和時 (806-820)的李肇 《唐國史補》[12]卷云:“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圣三昧,棄筆堆積,埋于山下,號曰 ‘筆?!!?/p>
因此,朱長文所言懷素“始其臨學勤苦,故筆頹萎,作筆冢以瘞文?!边€有 《宣和書譜》[13]說懷素:
“初勵律法,晚精意于翰墨,追仿不輟,禿筆成冢?!?/p>
顯然筆冢之事,三者的觀點是一致的,雖然后二者沿襲李肇的痕跡較明顯。不過,南朝人智永的退筆冢,其版本更深入人心。
唐朝開元時 (713—741)的張懷瓘在其 《書斷列傳》[14]中云: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后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并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后取筆頭瘞之,號為 ‘退筆?!灾沏懼??!?/p>
圖1 懷素 《自敘帖》局部
另據陸羽 (733—804)的 《僧懷素傳》[15]記載:
“懷素疏放,不拘細行,萬緣皆繆,心自得之。于是飲酒以養(yǎng)性,草書以暢志。時酒酣興發(fā),遇寺壁里墻,衣裳器皿,靡不書之。貧無紙可書,嘗于故里種芭蕉萬余株,以供揮灑。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至再三,盤板皆穿。懷素伯祖,惠融禪師者也,先時學歐陽詢書,世莫能辨,至是鄉(xiāng)中呼為大錢師小錢師?!?/p>
圖2 懷素 《自敘帖》局部
圖3 懷素 《四十二章經》局部
圖4 懷素 《藏真帖》
陸羽的 《僧懷素傳》可當信史,為歷代考證懷素事跡的珍貴史料。懷素只告訴陸羽有關蕉葉與盤板代紙,卻絕口不提筆冢與墨池之事。今浙江紹興、江西臨川有王羲之的墨池,河南陜州有張芝墨池。西晉衛(wèi)恒 《四體書勢》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16]此事,南朝羊欣 《采古來能書人名》就完全依從衛(wèi)恒所言。
而唐人孫過庭 (648—691)的 《書譜》[17]則通過王羲之親口說:
“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如此,未必謝之?!?/p>
因此,墨池首出張芝當無異議。墨池與筆冢雖然沒什么新意,但懷素勤學苦練不虛,作為物證也無傷大雅。何況天佑四年 (907),裴說曾觀覽懷素遺跡,在其 《懷素臺歌》[18]有詩句云:
“永州東郭有奇怪,筆冢墨池遺跡在。筆冢低低高如山,墨池淺淺深如海?!?/p>
可見晚唐時就已經有懷素的“筆冢墨池遺跡在”。我們歷來推崇業(yè)精于勤的美德,勝過于強調天分的因素,對學有成者所賦予勤學苦練的鍥而不舍精神,可謂源遠流長,加上懷素的確下了苦功,因此移花接木的用典也就情有可原。
懷素巔峰之作 《自敘帖》是摹是真以及藝術特點,歷來探討得較多,而其文字內容較少被關注。懷素書寫 《自敘帖》的地點及目的,有人曾論道: “《自敘》作于大歷十二年,時懷素五十三歲,在長安,日出入于王公大人之門 (見任華 《懷素上人草書歌》)。所作 《自敘》,意在干謁。故其所錄之人,如刑部尚書顏真卿、禮部侍郎張謂、吏部侍郎韋陟,御史許瑤、竇冀、戴叔倫、司勛員外郎錢起、永州刺史王邕,均為當時官場人物。此等人獎掖之詞有利于干謁。而任華終身為布衣,蘇渙以謀反被誅,馬云奇為胡人虜去西域,李白亦系刑余之人,況已作古皆于懷素干謁無益,甚至有礙,宜其不錄?!保?9]
《一統志》說贈歌懷素者三十七人,皆當世名流。顏真卿為懷素所作的 《懷素草書歌序》說: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睉阉刈匝裕?“其后繼作不絕,溢乎箱篋。”讓懷素在 《自敘貼》里把所有贈歌者一一加以引錄,完全沒有必要。懷素以“述形似” “敘機格” “語疾速” “目愚劣”四分類,摘選部分贈歌者或一聯或四句或散語,完全由他自由定奪。
《自敘帖》云: “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勛員外郎吳興錢起詩云: ‘遠鶴無前侶,孤云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卞X起的詩句,乃出自其 《送外甥懷素上人歸鄉(xiāng)侍奉》[20]:
“釋子吾家寶,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字,妙盡伯英書。遠鶴無前侶,孤云寄太虛??駚磔p世界,醉里得真如。飛錫離鄉(xiāng)久,寧親喜臘初。故池殘雪滿,寒柳霽煙疏。壽酒還嘗藥,晨餐不薦魚。遙知禪誦外,健筆賦閑居?!?/p>
詩中錢起替懷素代言,說他“離鄉(xiāng)久”了,“故池殘雪滿,寒柳霽煙疏”,該回去看看了,希望能趕在臘初“寧親”。按理說,以當時的交通不便條件計,也得提前好幾個月動身。所以懷素約在八九月時告別叔父錢起,起身離開長安了。
《自敘帖》寫于“大歷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 (圖2),即公元777年10月28日。此時,錢起 (約710—約782)任司勛員外郎,還未官至考功員外郎。再說草書 《四十二章經》,懷素落款為:“大歷戊午秋九月望日時在雁蕩精舍” (圖3)。公元778年9月15日,懷素在雁蕩精舍創(chuàng)作的 《四十二章經》與 《自敘帖》二帖的時間相隔不到一年。我們有理由相信,懷素與叔父錢起告別后,在浙江雁蕩山呆了些時日。甚至我們還可以推斷 《自敘帖》也是創(chuàng)作于浙江,是懷素對自己草書藝術的一次回顧,并非創(chuàng)作于京師長安,也非意在干謁。
還有一個強有力的證據支持 《自敘帖》并非創(chuàng)作于長安?!蹲詳⑻啡墓т涱佌媲渌鞯男?,位居全篇的重點,起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足見懷素對顏真卿的無比敬重?!蹲詳⑻吩疲?“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睉阉貙︻佌媲涞难瞿揭缬谘员?。大歷丁巳 (777)8月,顏真卿在京任刑部尚書。所以同年10月,懷素稱顏真卿為顏刑部,這般恰當不過的,正說明懷素此時對顏真卿的高度關注。問題就在此,如果懷素書寫 《自敘帖》前后也在長安的話,他不可能不拜謁顏真卿的。如果二人有幸再次聚首,書史便多一段佳話。773年正月至777年4月,顏真卿一直于湖州任職刺史,公務之暇,刪削 《韻海鏡源》成三百六十卷,與文人宴會雅集,修亭立碑。懷素興沖沖想到顏真卿的湖州任所敘敘舊情,談談筆法,遺憾的是顏真卿卻已入京去了,從此兩人天各一方。所以,《自敘帖》即非創(chuàng)作于長安,干謁之說也自然不成立,更倒像懷素憾與顏真卿錯過,書以致意顏真卿。
早在 《自敘帖》前,我們在懷素的 《藏真帖》 (圖4)見證懷素與顏真卿的交誼?!恫卣嫣吩?“懷素,字藏真,生于零陵。晚游中州,所恨不能與張顛長史相識。近于洛下,偶逢顏尚書真卿,自云頗傳長史筆法。聞斯法若有所得也?!?《藏真帖》記錄下懷素與顏真卿于洛陽巧遇,并聞其筆法的欣喜。帖文中,“晚游中州,所恨不能與張顛長史相識。”一句常遭誤解。其實,“晚”字之意,當與下句“所恨不能與張顛長史相識”作為一整體理解,那就明白“晚”字不能當“晚年”理解,而是與“相見恨晚”或“來晚”的“晚”字意同。顏真卿與懷素相逢之年,張旭已經不在人世二十多年矣。
有人曾據 《自敘帖》中引用張謂詩句“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易”進行解讀,認為: “張旭可能曾經耳聞懷素的書名,或見過他的作品,言談中有所肯定。此公恃才傲物,不被他輕視就算是很了不起了?!保?1]蘇渙寫于七六八年春前的 《懷素上人草書歌》詩云: “張顛沒在二十年,謂言草圣無人傳。零陵沙門繼其后,新書大字大如斗。”[22]而馬云奇的 《懷素師草書歌》詩云: “懷素才年三十余,不出湖南學草書。”[23]還有李白七五九年秋作于零陵的 《草書歌行》詩云: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張顛老死不足數,我?guī)煷肆x不師古?!盵24]這些足以證明,名滿天下的張旭離世時,年方十來歲的懷素尚在湖南一隅學歐陽詢書呢。所以,不僅張旭沒耳聞懷素的書名,而且也沒有評點過懷素作品。顛張醉素只有在天上才有切磋狂草藝術的緣份。
懷素與錢起告別后,就再也沒回到長安了。懷素稱錢起為“從父”。從父就是叔父或伯父,那懷素就是錢起的侄子。雖然錢起此詩標題說懷素是外甥,那他應該是懷素的舅父,但懷素父親姓錢,母親姓劉。懷素將錢起的餞別詩摘句鄭重書入 《自敘帖》,時間上晚于錢起之詩,又是晚輩,不至于犯了輩份稱呼上的錯誤。所以,當以懷素稱謂錢起為憑,而錢起詩題上稱呼之誤是后人所致。這點不必糾結,該蓋棺論定了。有人懷疑懷素與錢起的叔侄血緣關系,進而推斷懷素對錢起以“從父”事之,是基于攀附心理。[25]這種無視事實的主觀臆斷不足憑信。懷素在長安的日子遠不是人們所想像的樂不思蜀。懷素啟程返鄉(xiāng),跟錢起說是要趕在臘月初歸鄉(xiāng)侍奉親人,恐非實情。懷素 《食魚帖》 (圖5)有云: “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實疏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羸也?!睂懘颂麜r,久旅長安的懷素,身體已經欠佳,飲酒食葷惹來非議,苦悶不己。懷素患啥病呢?他在 《論書帖》 (圖6)有云: “藏真自風廢,近來已四歲?!绷碓?《律公帖》 (圖7)有云:“貧道頻患腳氣,異常憂悶也,常服三黃湯,諸風疾兼心中,常如刀刾,乃可處方數日服,不然客舍非常之憂耳。律公能枉步求貧道顛草,斯乃好事也。卒復不盡垂悉,沙門懷素白。”可見,懷素患風疾多年,腳氣頻擾,憂悶異常,常痛如刀割。加上像律公等好事者,像“興善之會”等活動的還報、起草應酬,懷素深感“卒復不盡垂悉”。
圖5 懷素《食魚帖》
當懷素的表現欲不生興致,轉而厭倦當眾表演醉草的演藝生涯,決定返回闊別多年的故里,像他叔父叮囑的那樣默默地“禪誦外,健筆賦閑居”?,F流傳的刻本 《圣母帖》 (圖8)書于793年5月,同書于799年6月的小草 《千字文》 (圖9),跟意氣風發(fā)的 《自敘帖》風格不同,漸趨平淡古雅了。直至有一天,人們才知道深居簡出的懷素跟張旭永遠在一起了。
最后提個醒,清代纂輯的 《佩文齋書畫譜》收錄了 《唐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文后標明是陸羽的 《懷素別傳》,其實是陸羽的《僧懷素傳》的山寨版,毫無新意,且有損懷素與顏真卿兩人的真實形象。[26]
有關懷素附會的肯定遠遠不止本文所提到的這些。不斷剝離它們,努力還原一個真實的懷素,尚需努力。名人效應所產生諸多附會,絕非專屬懷素一個人有此際遇,眾多歷代書家都不能幸免。因此,歷代書法家的存真去偽工作,任務艱巨。
圖6 懷素 《論書帖》
圖7 懷素 《律公帖》
圖8 懷素 《圣母帖》
圖9 懷素 《千字文》
注釋:
[1]王琦注 《李太白全集》 (全五冊),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542二頁。
[2]呂書慶 《奇通妙理 翩若真仙-從唐代草書歌詩看懷素狂草創(chuàng)作》,《中國書法》,2012年第7期,第94頁。
[3]《全唐詩》 (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四年版,卷191,第446頁。
[4]《全唐詩》 (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卷186,第434頁。
[5]《全唐詩》 (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卷187,第436頁。
[6]《全唐詩》 (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卷809,第1986頁。
[7][13]《宣和書譜》,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342頁。
[8][9]《全唐文》 (全十二冊),中華書局,2013年版,卷91249,第1986、10931頁。
[10][16][17]《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16、124頁。
[11]《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頁。
[12]《佩文齋書畫譜》 (全五冊),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版,第五卷,第八二四頁。
[14]潘運告編著,《張懷瓘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頁。
[15]《全唐文》,中華書局,2013年版,卷433,第4421頁。
[18]《全唐詩》 (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卷720,第1811頁。
[19]安旗、薛天緯、閻琦和房日晰箋注,《李白全集編年箋注》 (全四冊),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453-1454頁。
[20]《全唐詩》 (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卷238,第599九頁。
[21]熊任望 《試論懷素自敘真跡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書法研究》,1986年第1期,第67頁。
[22]《全唐詩》 (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卷255,第643頁。
[23]《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61頁。
[24]《李白全集編年箋注》 (全四冊),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450頁。
[25]楊秀發(fā),趙生泉,呂海洋,《懷素的時代及其身世》,《書法賞評》,2017年第2期,第41頁。
[26]張東華,《懷素與顏真卿的忘年交考》,《中國書法·書學》,2017年第3期,第147頁。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農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