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牧勝景<白利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利寺為全國著名宗教愛國人士五世格達活佛主持的寺廟,白利,藏語意為利眾生祥瑞洲。該寺始建于16"/>
>甘牧勝景<
白利寺為全國著名宗教愛國人士五世格達活佛主持的寺廟,白利,藏語意為利眾生祥瑞洲。該寺始建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為格魯派寺廟,屬于霍爾十三寺廟之一。寺廟坐北朝南,位于甘孜縣生康鄉(xiāng)五村境內,地處雅礱江北崖的臺地上,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寺廟建筑為藏式三層方形整體樓閣建筑,主要建筑為佛殿,分大殿、東殿和西殿,殿內檐柱、雀替、椽頭均施以彩畫,殿壁繪有壁畫,西殿有貼金佛像3尊,高5米,寺內設有講經院、彌勒殿、護法殿等。1983年在大殿設立朱德總司令和五世格達活佛紀念堂,陳列著珍貴的革命歷史圖片和實物。
寺廟位于甘孜縣拖壩鄉(xiāng)八村,距離縣城15公里,于1662年建寺,屬于格魯派。1936年6月22日,紅四方面軍和六軍團在孜蘇寺門前壩子隆重舉行了長征史上有名的甘孜會師,是著名的“紅軍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地”。
寺廟坐落在甘孜縣城邊的山坡上,建筑風格屬藏、漢結合,系格魯派,已經有300多年歷史,寺內僧眾逾四百人。甘孜寺曾經接收紅軍長征駐扎,具有光榮的歷史。
寺廟始建于公元1274年,是體現(xiàn)藏漢民族團結的最古老的一座寺廟,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甘孜境內最古老的建筑。大殿結構巧妙,融合了藏、漢建筑風格,是藏、漢民族工匠聰明才智的合璧之作,是民族團結的象征。寺內存有大量的塑像、唐卡畫、畫幔、畫幛、鎧甲、武器、衣飾、華蓋等珍貴文物,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寺廟位于甘孜縣絨壩岔卡攻鄉(xiāng),系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為霍爾十三寺中最著名的寺院。大金在藏語中意為興旺發(fā)達,初址在達格洛山溝中,清康熙元年(1662年)昂翁彭措移建現(xiàn)址,1932年在大白事件中毀于兵火,1940年重修,占地15萬余平方米。
石刻藏文《大藏經》位于達通瑪區(qū)西北部的大德鄉(xiāng)境內,達曲河最上游東岸與嘉仁河的西岸,兩河匯合處的嘉仁塘大草原上,離縣城120公里,海拔4080米,是扎拉寺巴爾多活佛首次發(fā)愿創(chuàng)建和民間發(fā)愿雇傭工匠雕刻堆積成的石刻經墻。經墻長2000米,寬2米,高2米。經典內容遠遠超過《甘珠爾》和《丹珠爾》,估計石片約有十一萬個。在石經的東端還建造了一座高大的白塔,與經墻互相映襯,形成了草原上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
扎日擁康神山位于來馬鎮(zhèn)境內的川藏公路北側,距甘孜縣城36公里。這座神山是一座橢圓形小山,風景秀麗,有茂密的柏樹和灌木叢,以及造型各異的巖石,巖石上有各種神奇的圖案,五顏六色的經幡插滿神山四周。在神山對面的山巖上還有歷代高僧修行的巖洞,洞中有許多修行禪坐的痕跡。每年7月,當?shù)厝罕姸家缴裆礁浇睦啦輭紊吓e行數(shù)天的敬神、賽馬、歌舞活動。
干因戈地熱沙浴場位于甘孜縣拖壩鄉(xiāng)境內南側,海拔3400米,距縣城約有12公里。這里的沙灘是富含硫磺等多種礦物質元素的蒸氣沙坑,溫度可以通過掏坑的辦法任意調節(jié),坑掏得越深,溫度越高,溫度較高時可在幾分鐘內蒸熟雞蛋。據說采用蒸氣沙坑浴,對醫(yī)治各種關節(jié)炎和皮膚病等疾病有極佳效果。
嘉戈查,是“鐵欄圍住的溫泉”之意,位于甘孜縣絨巴岔區(qū)來馬鄉(xiāng)境內,距縣城30公里。相傳格薩爾王和珠牧王妃同騎一匹戰(zhàn)馬途經嘉戈查時,曾經在這里拆開圍欄進去沐浴。因此四面八方的客人前來這里沐浴,一是圖個吉祥,二是治病健身。甘孜是一個溫泉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境內還有很多溫泉,多有治風濕病、頭癢病等功效,夏秋季節(jié)正是治療的好時期。(整理/王金城 責任編輯/凌云 設計/李薇)
甘孜踢踏舞最初是從羌姆(寺廟跳神舞)中分流而演變出來,它是宗教意識與民間舞蹈相結合的產物,來源于藏族早期本波教的祭禮舞蹈。甘孜寺作為霍爾十三寺的第一寺,大力學習和發(fā)展此舞蹈形式,隨后甘孜民間結合當?shù)匚幕l(fā)展到以經常娛樂為目的跳勛卓舞蹈,這就基本形成了甘孜踢踏的雛形。解放后,踢踏舞經過業(yè)余和專業(yè)舞蹈工作者的繼承和借鑒,廣采博收各種踏步的節(jié)奏,大大推進了“甘孜踢踏”的發(fā)展,不僅創(chuàng)出了踏步旋轉、側身騰躍等獨特的技巧動作,在身態(tài)和手型上也注入了本地弦子、鍋莊的特色,豐富了舞蹈的表現(xiàn)力?;顫婇e逸的甘孜踢踏,以粗獷奔放、熱情洋溢的康巴文化為背景,更多的是借踢踏之魂展現(xiàn)藏區(qū)民間的萬種風情。甘孜踢踏經過近千年不斷努力創(chuàng)造,發(fā)展演變,最終發(fā)展成了具有本地特色,馳名于藏區(qū),乃至中國的踢踏舞,目前已經成為康北地區(qū)別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
早在1964 年,甘孜踢踏《扎西德勒》應邀赴京參加了全國少數(shù)民族業(yè)余文藝會演,獲得了優(yōu)秀節(jié)目獎。1998年,甘孜踢踏在中央電視臺全國迎春文藝演出中展播。目前,當?shù)貏?chuàng)作甘孜踢踏舞曲50首,制作了《金甘孜》《祥瑞甘孜》《崗堅夏卓》等系列光碟。
甘孜彩繪是整個藏區(qū)最具有代表性的藏族彩繪之一。擁有百年歷史的甘孜彩繪技藝,主要體現(xiàn)在藏族建筑、家具等木質品的裝飾上,彩繪內容豐富,用筆渲染細膩,圖案紋樣精致優(yōu)美,栩栩如生,反映古今不同時代的畫面,色彩雅致,氣韻生動,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具有重要的歷史傳承價值、審美價值、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
在藏民族光輝璀璨的歷史文明上,水淘糌粑制作技藝是歷史悠久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之一。糌粑用高原特有的糧食作物青稞磨制而成,營養(yǎng)豐富,攜帶及食用方便,是整個藏區(qū)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其中又以甘孜縣的水淘糌粑最為著名,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
甘孜縣甘孜鎮(zhèn)的僧侶舞創(chuàng)始于100多年前。甘孜縣境內第一大寺——甘孜寺,為了豐富百姓和僧人的文化生活,寺廟僧人通過擊鼓作聲創(chuàng)造了基礎的宗教舞蹈。隨著時代的變遷,經過歷代寺廟藝人們的創(chuàng)造革新,形成了具有康巴民族風格的僧舞。僧人們身穿簡樸的僧服,頭戴“色多”僧帽,不帶任何道具,揮袈裟長袖,在表演中主要以奏鼓為樂,以長音短調、緩唱急轉等婉轉悠揚的戲曲腔調為主,舞姿形式多樣,表演不失優(yōu)雅與端莊。
在四川省西南部海拔三千三百九十米的高原,橫斷山脈東北邊緣,這里融化的雪水沖擊土地,積淀了大量的陶土,為制造陶器提供了物質條件。昔色土陶是藏家傳統(tǒng)的土法手工藝品,以當?shù)靥厥獾哪嗤磷髟霞兪止ぶ谱鞫?,在生活中曾十分普及。當?shù)厝艘蕴胀聊?、捶、敲、打成鍋、罐、盆、壺、瓶之后,架起松柴火燒成紅色即可。昔色土陶貯存茶、奶,具有不變味、易保溫、增醇香的功效,故聲名遠播。昔色土陶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精湛的技藝傳承充分展現(xiàn)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整理/王金城 責任編輯/凌云 設計/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