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
(南師附中江寧分校 江蘇南京 210000)
上肢力量訓練對投籃命中率影響的實驗研究①
朱凱
(南師附中江寧分校 江蘇南京 210000)
“力量素質”體育運動中的基本身體素質,在大部分的運動項目中都有重要作用,但力量素質水平的高低與籃球運動中投籃命中率之間的關系還是未知的。本研究通過實驗探討了上肢力量素質的提高與投籃命中率之間的關系,并根據實驗得出的結論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基礎籃球訓練提供一定的參考。
上肢力量 投籃 命中率
“籃球”運動集趣味性與對抗性為一體,在國內普通高校中深受廣大學生們的青睞。大學生能夠通過參與籃球運動而豐富其課余文化生活,并通過籃球獨特的運動功能從而達到健身和健心的目的[1-2]。籃球比賽是以投籃得分的高低來判定最終的比賽結果,因而投籃成為了籃球比賽中最主要的進攻技術?;@球運動中一切技術、戰(zhàn)術的應用配合都是為了獲得有利的投籃機會而達到命中得分的目的,為此在獲得有利投籃機會的前提下提高投籃的命中率就成為了籃球愛好者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力量素質是個體進行體育運動的基本素質之一,是獲得優(yōu)異運動素質的基礎。反觀“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術,該技術的發(fā)力順序是由“踝—膝—髖—肩—手—腕—手指”形成的一連串發(fā)力過程,最后通過腕指的扣壓把球投射出[4]。因而,在此發(fā)力過程中的各個運動關節(jié)部位產生的力的效果將直接對個體投籃命中率的高低產生直接的影響。
將本實驗中力量訓練前、后測得的對照組和實驗組中的受試者的投籃命中的成績制成統(tǒng)計表,并做差異性檢驗,如表2所示。
選取南京師范大學非體育學院的20名院籃球隊男性隊員為本研究設計實驗的對象。被選取的20名實驗對象都有長期參與學院組織的有計劃、有規(guī)律性的業(yè)余籃球訓練的習慣,但無專項訓練的經歷,在受試者選取時要求其能夠正確完成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基本技術動作。將受試者隨機分組,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受試者在身高、體重、年齡和籃球運動年限四項指標上不存在差異。
(1)成績測定方法。
本研究中對受試者投籃成績的測定采用籃球運動中的五點投籃法進行測量[3]。受試者站在5米線后采用五點投籃法進行原地的單手肩上投籃,每個點投5次,共投籃25次。所有受試者均有3次機會,通過計算3次投籃命中個數的平均數作為該受試者的最終投籃成績。
受試者在力量訓練開始前的投籃成績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力量訓練前對照組和實驗組中受試者的投籃成績表(±s)
表1 力量訓練前對照組和實驗組中受試者的投籃成績表(±s)
組別 訓練前投籃成績(個)P值對照組 11.90±1.81P>0.05實驗組 11.23±0.96
根據表1中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得出:在力量訓練前,對照組和實驗組中受試者投籃的成績水平沒有差異。
(2)實驗方案。
實驗干預前準備:采用上文中提到的成績測量方法分別測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干預前的基礎投籃命中率,將此測量結果作為后期實驗結果分析時的比較參考指標。實驗前后兩次測試的條件均為室內球館,20min的一般性熱身活動之后。
實驗干預方案:實驗實施之后,對照組和實驗組中的20名受試者嚴格按照以往的籃球練習進度和練習計劃進行籃球基本技能的練習(即每周進行3次集中的練習,共4周),集中練習過程中各組受試者的訓練內容和訓練強度負荷盡可能保持統(tǒng)一水平。在保證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各項訓練內容和訓練強度統(tǒng)一的前提下,實驗組中的受試者還需要穿插一定負荷的上肢力量訓練,力量訓練的操作方法如下。
(1)夾臂俯臥撐練習:每組30個,每次訓練進行3組,為期4周。(2)臥推練習:每次練習3組,為期4周。(3)杠鈴俯身劃船練習:每次練習3組,為期4周。(4)啞鈴練習(5kg):每次練習3組,為期4周。
注:所有受試者在進行以上力量練習時,根據個人的具體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器械重量,并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多根據受試者上肢力量的增長適當地提高器械重量。
受試者在進行力量練習時應注意以上4種力量練習的穿插交替訓練,且在力量訓練結束后應注意對相關上肢肌群的放松練習。對照組和實驗組中的所有受試者在為期4周的訓練時間段內,除了本實驗規(guī)定的每周3次的集中練習之外,不再進行其他任何組織形式的籃球基本技能的練習和相關身體素質(力量等)的訓練。
表2 實驗干預前、后各組受試者投籃命中成績統(tǒng)計表(±s)
表2 實驗干預前、后各組受試者投籃命中成績統(tǒng)計表(±s)
組別 實驗前 實驗后P值對照組 11.9±1.81 12.27±1.38P>0.05實驗組 11.23±0.96 14.67±0.92P<0.01
根據表2中顯示的數據可以得知:對照組中受試者的投籃命中成績在為期4周的實驗干預前后沒有發(fā)生改變。實驗組中的受試者在為期4周的力量訓練之后,其投籃命中率得到了提高。
本實驗中對照組中的受試者除了參與每周3次的集體練習之外,沒有再參與任何組織形式的籃球技能練習或者身體素質訓練,因而其投籃命中成績沒有發(fā)生明顯改變。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中受試者在為期4周的力量訓練前后,其投籃命中率有了明顯的提高(P<0.01)。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在進行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時,完成這一基本動作需要上肢的多種肌群的協(xié)調配合發(fā)力。當上肢投籃力量欠缺時,手指、手腕、手臂等部位相關肌群產生的力無法達到投籃命中所需要的力量大小,個體就會通過肢體其他部位的肌群發(fā)力來彌補這種投籃力量的不足,進而完成理想的投籃發(fā)力,但最終造成了投籃技術動作的變形,使得個體的投籃命中率下降[4]。實驗組中受試者通過參與上肢力量訓練,增大了受試者相應的上肢肌肉中肌纖維的橫截面積,使其上肢肌肉的力量增大,而避免了上文中投籃上肢力量不足的缺點,有效提高了投籃發(fā)力時技術動作的固定性,從而達到提高投籃命中率的目的。
實驗組中的受試者為期4周的上肢力量訓練,使其相應的肌肉-神經調節(jié)機能得到了適應性的改善,這種神經-肌肉功能適應性的改善能夠有效促進投籃所需的上肢肌肉群協(xié)調程度的改善。因而,從生理學角度分析,本研究的實驗結果也符合理論實際。
在本實驗設計的訓練條件和訓練負荷下,為期4周,每周3次,每次3組的夾臂俯臥撐練習、臥推練習、杠鈴俯身劃船練習、啞鈴練習(5kg)而組成的上肢力量訓練方案,能夠有效提高非體育學院籃球隊男性隊員的投籃命中成績。
提高普通業(yè)余籃球隊男性運動員的上肢肌肉力量能夠提高其投籃的命中率,因而相關籃球隊教練在球員投籃訓練的方法上可以加入增加上肢肌肉力量的方案,以更加有效地促進籃球運動員投籃命中率的提高,但力量訓練的負荷應根據球員個人的實際情況做最終決定,且力量訓練結束后應注意相關訓練肌群的放松整理。
[1]徐本力.體育控制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46-112.
[2]劉超雪.試論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J].體育高教研究,2000(2):37-39.
[3]歐遠群,梁玉婷.上肢小肌群力量訓練對籃球運動員中投命中率的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9):22,24.
[4]列衍玲.青少年上肢力量的加強與提高投籃命中率的關系[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4):82-84.
G841
A
2095-2813(2017)09(a)-006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064
朱凱(1990,8—),男,漢族,江蘇溧水人,本科,中學二級,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