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蘭 于春宇 滕燕萍
在臨床新生兒監(jiān)護治療過程中,新生兒動脈采血廣泛應用于新生兒各種化驗檢查。通過動脈采血監(jiān)測可協(xié)助醫(yī)生為新生兒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的診療依據和參考價值[1]。而嬰幼兒大多數情況下動脈損傷是醫(yī)源性的[2]。動脈或靜脈采血會對新生兒動脈造成損傷,因此為了提高動脈采血穿刺成功率,減少動脈損傷,我們將從選擇合適的采血部位和采血針頭,對新生兒進行安全的采血進行探討,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1 新生兒動脈采血部位的選擇
1.1 橈動脈
(1)解剖穿刺定位目前橈動脈為臨床常用的新生兒動脈采血部位。橈動脈為肱動脈的分支,位于前臂掌側腕關節(jié)上1~2cm處[3]??刹捎糜|摸法進行穿刺,在橈骨莖突與第1掌骨間隙處觸摸橈動脈的搏動,以搏動最強烈處為穿刺點。對于早產兒或者動脈搏動較弱的足月兒,可以采用目測法進行動脈穿刺,即為腕中紋(第二腕橫紋)橈側1/4處,約為中線與外側的1/2處為穿刺點,穿刺方向由遠心端向近心端,與前臂內側中線平行[4]?!笆弊侄ㄎ环ㄒ部蛇M行穿刺:從撓骨莖突向前臂內側中線作一水平線,再以此水平線的中點作一垂直平分線,即成“十”字,于“十”字的交叉點往掌根部移動0.5cm為穿刺點[5]。
(2)優(yōu)缺點橈動脈因其位置表淺,皮下脂肪少,易觸摸搏動點,且不與靜脈毗鄰,在橈動脈進行采血時發(fā)生失誤、損傷周圍血管及神經的幾率較低[6]。橈動脈穿刺具有不受體位限制,易暴露,操作簡單方便等優(yōu)點[7]。易于新生兒保暖,并且操作時間短,提高工作效率。有研究[10]表明,對新生兒進行橈動脈采血具有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高、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是一種較安全的采血方法,因而在新生兒動脈采血中得到廣泛應用。而橈動脈管徑細,易于滑動,若反復穿刺,不但加重血管及組織損傷,出現青紫淤斑,還會使血管痙攣而致穿刺失敗[8]。血栓形成成為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可造成遠端肢體壞死,但在穿刺前行Allen試驗可避免遠端肢體發(fā)生缺血壞死[9]。在動脈穿刺時也有可能會造成神經損傷,但在進行橈動脈穿刺時又離正中神經主干較遠,不會出現嚴重的神經損傷癥狀。
1.2 頭皮動脈
(1)解剖穿刺定位頭皮動脈可選擇顳部及顳頂部區(qū)域內的動脈,主要為顳淺動脈及其在顱側面的分支??捎糜|摸法進行穿刺,顳淺動脈在外耳門前方顴弓根部可觸其搏動,沿搏動點延伸近心端或遠心端1~2cm處即為穿刺部位。當摸不到搏動時,可用十字連線法:眉梢與耳輪前上端連一水平線,在耳輪前上端內側約1cm處作該線的垂線,此線為穿刺部位[11]。部分新生兒穿刺前需剔除局部毛發(fā)。
(2)優(yōu)缺點顳淺動脈位置表淺,皮下組織淺薄,血管較粗大,血管突起可見其走向,甚至可以看到動脈搏動,且沒有相應神經伴行, 不易誤傷。除此之外暴露較少,易于新生兒保暖,頭部體積較大,易于固定,按壓止血方便,不易形成血腫。但顳淺動脈采血受到實際客觀因素的限制,如顱內出血,使用頭罩輸氧、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及溫箱內不宜搬動的患兒不適宜采用。
1.3 脛后動脈
(1)解剖穿刺定位 脛后動脈位置表淺,在內踝與足跟內側之間連線的中點垂直向下處可觸及搏動,在觸及搏動點下方0.5~1cm處即為穿刺點。
(2)優(yōu)缺點新生兒脛后動脈位置表淺,皮下脂肪少,血管管徑較大,易觸摸。同時,穿刺處滲血少,止血容易,不易造成穿刺處青紫,按壓時間較短,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12]。在壓迫止血時,局部仍有脛前動脈為其供血,對于足部組織供血沒有影響[13]。并且脛后動脈穿刺暴露少,可一人操作,易于新生兒保暖。有研究表明脛后動脈穿刺成功率高,即使穿刺失敗也不易形成血腫[14],增加了新生兒的采血渠道。但脛后動脈常與靜脈和神經伴行,因此,穿刺時要準確定位,不宜反復穿刺,避免損傷神經和血管。
1.4 足背動脈
(1)解剖穿刺定位 足背動脈位于足背最高處,內、外踝最突點連線的中點[18]??捎糜|摸法進行穿刺,觸摸到足背動脈搏動的最強處,穿刺點在此處的下方0.5~1cm處,第一跖骨間隙內[7]。
(2)優(yōu)缺點 足背動脈位置表淺,固定,不易于滑動,皮下組織較少,易于穿刺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即使穿刺失敗也不易形成血腫[18]。足背動脈穿刺暴露少,易于新生兒保暖。而下肢水腫和末梢循環(huán)不好的患兒不宜進行足背動脈穿刺[7]。除此之外,下肢患兒活動度較大,對于較肥胖的新生兒掙扎哭鬧時,不易于固定,并且與神經伴行,易損傷神經。
1.5 股動脈
(1)解剖穿刺定位 股動脈體表投影位于骼前上棘與恥骨結節(jié)體表連線位置,可用觸摸法進行穿刺,在此處連線中點觸及股動脈搏動[15],即為穿刺點。
(2)優(yōu)缺點 股動脈管徑粗,易觸及搏動,在動脈采血較困難的新生兒中,可以選擇股動脈作為采血部位。而股動脈在解剖結構上距離股靜脈近,易誤采靜脈血。操作不當還易傷及股神經[16]。股動脈位置較深,管徑粗,血流量大,如穿刺失敗或壓迫欠妥,易形成血腫或皮下淤血。經股動脈穿刺需暴露腹股溝,加之股動脈采血時患兒哭鬧、扭動,延長操作時間,不易保暖。并且股動脈臨近會陰部,易被排泄物污染[11]。在嬰幼兒動脈采血中不將股動脈作首選動脈[17]。
2 動脈采血針頭的采用
2.1 頭皮針
應用一次性頭皮針連接 5ml 注射器進行新生兒動脈采血。有研究表明[19],應用頭皮針和小的針頭來穿刺時,成功率要高于普通針頭,并且對血管損傷小,血腫發(fā)生率低,新生兒疼痛程度輕。5號半頭皮針針頭短,手握針柄進針,深度容易掌握,抽取動脈血時,針頭后連接硅膠軟管,可有一定的活動范圍,患兒哭叫或扭動不易滑針。采用5號半頭皮針對血管組織損傷小,減少了出現神經反射性血壓和心率降低的風險[20]。易修復且不易發(fā)生淤血及血腫,患兒痛苦小[21]。缺點是一次性頭皮針,穿刺見血管內血液不能自動回流,需要借助抽動注射器活塞采取血標本,如果用力過大,容易造成溶血。除此之外,常因準備肝素液欠少,而出現血液凝固,或準備的肝素液過多而稀釋血液,影響檢驗結果。endprint
2.2 頭皮毛細血管針
用剪刀將一次性頭皮針連接處軟管剪掉,將頭皮針套在微量毛細管上,套好后以備采血使用。此方式操作方法簡便,進針有回血后放開裝置,易于固定,只要刺入動脈就立刻有動脈血流入[22]。缺點是毛細血管容量較小,不適用于多量采血。
2.3 一次性血氣針一次性血氣針穿刺前將活塞置于欲取血量處,進行動脈穿刺時,備有的栓塞空氣過濾器在動脈血管的壓力下,使動脈血自動流入針筒內,好處是不易造成誤入靜脈。一次性血氣針螺口乳頭與針頭連接更牢固,這樣血標本混雜空氣較少,提高血標本結果的準確性。并且應用一次性血氣針采集動脈血,無需肝素抗凝[23]。缺點是一次性血氣針價格較高,并未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2.4 動脈留置針動脈留置針用于反復采血,有研究表明[23]常規(guī)動脈穿刺采血法和動脈留置針采血作血氣分析檢測,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動脈留置針避免了反復穿刺對血管和周圍組織的損傷,以及穿刺失敗的血腫發(fā)生。對于危重新生兒,尤其是頭罩給氧及使用NCPAP或呼吸機的患兒,宜選用動脈留置針取血[24]。而動脈留置針若護理不當,有感染的可能,除此之外,患兒舒適度降低,價格較高,使用范圍有限,使臨床上應用動脈留置針較少。
3 小結
新生兒動脈采血的定位方法及動脈采血針頭的采用多樣,對于采血部位的定位方法和采血針頭的選擇臨床上做了許多研究,但無統(tǒng)一的標準。目前臨床上應用橈動脈采血部位較多,但無明確規(guī)定,對于有特殊要求的動脈采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其他動脈,不推薦用股動脈采血。采血針頭的采用可根據采血量、采血次數、操作難度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采血部位及采血針頭安全有效的對新生兒進行動脈采血,并且對于需要多次動脈采血的新生兒有計劃性的進行采血,保護新生兒動脈血管。
【參考文獻】
[1]張家驤,魏克倫,薛辛東.新生兒急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735-736.
[2]Giaquinta A1, Veroux M, Virgilio C, Cannizzaro MA, Zerbo D, Leonardi A, Veroux P.Brachial thrombosis in a premature neonate. A case report.Ann Ital Chir. 2012 Mar-Apr;83(2):149-51.
[3]顧玉東,王樹寰.手外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52.
[4]黃華梅,潘小英.目測法行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6,13(9):36-37.
[5]董田田.新生兒動脈采血部位研進展.護理研究,2008,22(5):1228-1229.
[6]周芳.橈動脈采血法在新生兒采血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28(03):120-121.
[7]金利萍,戈道永,許茂蓮.足背動脈穿刺法在新生兒采血中的應用.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72-173.
[8]謝稚梅.觸摸法和連線法進行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效果比較.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1):10-11.
[9]唐淑英.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現狀.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5):46-48.
[10]俞翠英.經股動脈與橈動脈采血在新生兒中的應用對比.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12(7):190-191.
[11]宋秀敏,五中新生兒動脈采血法穿刺方法的比較.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4)791-792.
[12]牟群英,饒釩.三種不同采血方法對嬰幼兒采血效果的比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7):19-21.
[13]黃嘉瑜,劉凈,郭平.脛后動脈在新生兒采血中的臨床應用與效果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3,22(1):87.
[14]諶麗,林惠媚,萬桂花.新生兒脛后動脈采血的臨床應用與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0):9-10.
[15]閏亞維,龍小麗.動脈血氣分析采血技術護理新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11):64.
[16]楊愛芳,李.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方法的改良[J].護理學雜志,2010:735-736.
[17]鄧云珍,陳金芬,許清華,等.新生兒撓動脈穿刺新方法與常規(guī)方法比較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7,22(1):51-52.
[18]張華.足背動脈穿刺行氣血分析的方法與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9):7-8.
[19]毛建芬.應用小針頭采集橈動脈血氣標本[J].護理學雜志,2007,22(18):60.
[20]王虹,應用5號半頭皮針進行新生兒股動脈采血48例報道.現代護理,2009,6(12):95
[21]錢 敏. 新生兒兩種采集動脈血氣分析標本,頭皮動脈采血方法的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09,23(160):1.
[22]王娜,樊維奇,樊維佳.新生兒動脈采血技術的改進.護理研究,2011,25(10):2627.
[23]徐風霞,伊恕嶸,朱文娟.一次性頭皮針聯合BD動脈采血針橈動脈穿刺采集動脈血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應用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4):34-35.
[24]楊芹,姜紅,范玲.應用Y型靜脈留置針進行腋動脈-外周靜脈同步換血[J].護理研究,2007,21(4B):1002-1003.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