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衎
摘 要: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更好的生存而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tài)的一種執(zhí)行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內(nèi)容一般認為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動能力、選擇并從事某種職業(yè)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用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能力。
關鍵詞:智障學生;生活適應能力;教學培養(yǎng)
智力低下兒童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來能夠適應社會,自食其力。社會適應能力和智力有很大關系,但又不是一回事,社會適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獲得。有的孩子智力雖然落后,但是經(jīng)過訓練,社會適應能力還是不錯的。如何培養(yǎng)智力低下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呢?
一、教給智障學生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讓智障兒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他們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智障兒童沒學會系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系鞋帶;智障學生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干凈……也就是說即使智障學生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還要讓智障學生學會自理的方法。比如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入廁習慣大致包括:辯認男、女廁所,大、小便要入廁入池,不得隨地大、小便,按時大、小便,大便后要用衛(wèi)生紙擦干凈,便后要洗手等。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一是對學生進行基本的衛(wèi)生常識教育。如:便后怎樣用衛(wèi)生紙擦干凈,包括衛(wèi)生紙的疊法(教師示范),衛(wèi)生紙的擦法(特別強調(diào)女生要向后擦),以及不得隨地大小便,便后要洗手等等;二是及時性教學,對于不會擦屁股的學生,利用他在上廁所大便的情況下,進行現(xiàn)場教學;三是每天定時讓學生大小便,以養(yǎng)成學生按時大、小便的習慣;四是選派個別衛(wèi)生負責員,監(jiān)督學生不準隨地大小便;五是教育女生定時換內(nèi)褲。
二、循序漸進多示范
對智障學生的生活自理訓練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多練習。教學時可以把一個訓練內(nèi)容分解成若干個極其簡單的操作動作,讓學生從一個簡單的操作動作中學起,然后將分散的操作動作連貫成一個整體操作過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個穿鞋過程分解成右腳穿鞋,左腳穿鞋。單腳穿鞋又分解出幾個簡單的步驟進行教學。1、一手拿起鞋子;2、將同側腳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雙手握住鞋幫,讓腳指頭對準鞋口并伸進鞋口;4、用力將腳伸入鞋內(nèi),頂?shù)叫猓?、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將鞋后跟往上提,使腳后跟緊貼鞋底跟。當左腳(或右腳)基本學會以后,另一腳的學習就相對容易。最終才讓學生完整進行雙腳練習。在整個練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導,學生跟著老師學,小步子,多循環(huán)。
三、通過游戲的形式,培養(yǎng)智障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智障學生在家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吃飯時總有一些智障學生心不在焉,飯含在嘴里不咽下去,或者不愿自己吃,吃飯的速度很慢。于是我就扮演熊媽媽來看小朋友吃飯,并教會智障學生吃飯的方法:“我用小調(diào)羹舀飯,不多也不少,把飯送到嘴里,嚼呀嚼,咽下去……”我所扮演的熊媽媽還給吃得快的小朋友發(fā)五角星。這一招真靈,智障學生漸漸地能獨立進餐了。教師及時對有進步的智障學生給予表揚,鞏固其良好的行為。
四、在生活中學習鍛煉,在生活中成長
生活自理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為目的,以學生當前及未來生活中各種生活常識、技能經(jīng)驗為課程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和社會生存能力,使之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所以,根據(jù)生活教育目標,要求我們生活自理的教育,不是教師教,學生聽、記,而且要求學生真正的參與到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生活實際當中。以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教師的講解為輔,做到少講多練。比如:個人衛(wèi)生方面的教育訓練,應將這一教育內(nèi)容分為多個實踐訓練。利用學校有住校的條件,將他們帶到宿舍中進行如何洗手、洗臉、洗腳、刷牙、剪指甲、整理衣服、整理床鋪等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老師先要進行講解分析,示范后讓學生進行練習,老師再進行操作指導,以滿足班級中不同兒童個體需要。同時老師應天天檢查督促,讓愛清潔,講衛(wèi)生在每天的生活中進行,逐漸養(yǎng)成習慣,真正做到適應生活。
五、發(fā)揮家庭教育作用
智障兒童的父母往往因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事事包辦代替,使這些孩子失去了許多鍛煉的機會,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在生活上的依賴性,使先天的缺陷逐漸轉(zhuǎn)化為后天的“弱智”。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放棄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就談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訓練孩子失敗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導激發(fā)孩子去實踐。這時,學校的指導配合是關鍵。老師應指導家長利用日常生活指導學生參與勞動,加以指導與訓練。根據(jù)學校教育訓練計劃,把學校學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實踐、運用,同時,請家長做好記錄,學校再根據(jù)家長反映的情況做到對學生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真正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應。充分發(fā)揮家長的力量,能使學校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學校教了,學生回家后還是不動手,依賴父母,那樣教育效果就很差了。
總之。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反復,不斷強化。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有反復性,需要教師有特別的愛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心去引領學生,監(jiān)督學生。大家要共同努力,及早地對智障兒童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也為他們將來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