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年慶 金田集團黨委書記
想念家鄉(xiāng)“魚湯面”
□丁年慶 金田集團黨委書記
說說身邊的人和事,生活中的情和思,本欄目歡迎兩新領域的廣大讀者來稿。
我雖然不是北方人,但是喜歡吃面條。即使間或來碗鹽水面、醬油面,有時也覺得比頓頓米飯好。后來吃了東臺街上的魚湯面,就更寵愛有加了。
時過境遷。遠足打工之后,吃碗“魚湯面”,竟然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出門在外,即使想過“面癮”,除了“康師傅”之類,只有鋪天蓋地的“蘭州拉面”、刀削面、牛肉面、羊肉面、大排面等等,其形、其味、其滋身養(yǎng)體之功,遠非家鄉(xiāng)的“魚湯面”可比。
偷空在百度網(wǎng)頁上輸入“魚湯面”三字,立馬跳出以下幾行:“魚湯面,為江蘇東臺名點,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58年),已有近200年歷史,相傳是一位被趕出皇宮的御膳廚師所制。1942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魚湯面的制作很特殊,先要剖魚清洗,不留殘血。用豬油下鍋沸至八成,陸續(xù)放魚入鍋炸爆,起酥撈起,不能燒焦。將炸過的魚加上鱔魚骨頭或豬骨頭,加水熬出稠湯,蔥酒去腥,再用細篩過濾清湯,放入蝦籽少許,即可作面湯。面條用上白刀切面。所以,魚湯面色香味俱全?!闭蛉绱耍颐看位丶?,有個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魚湯面”。
碰巧,2009年春節(jié)前我到家后,發(fā)現(xiàn)隨身帶的手提電腦不知何故與家里的寬帶聯(lián)接不上,而我春節(jié)期間又必須正常保持與公司的郵件聯(lián)系,那天便趕早拎著“手提”上了街。一是找家電腦公司請教請教,第二就是品嘗“魚湯面”。首先來到新東商場樓下南拐角處,我記得那里是有一家“魚湯面”店的,可往返幾次就是找不著,一溜邊全變成了“鞋、衣鋪”,以前在這賣魚湯面的不知搬到哪里去了。回頭沿著電腦街——永康路一路東行,眼見過去的許多面餐館都掛著“川味菜館”“湘味酒家”等等招牌。我又想起以前新民路與望海路口有個海味酒家,早市都賣“魚湯面”的。信步而至,看見店面變得寬敞了。柜上一問,說是有“雪菜面”,知道以前魚湯面加點雪菜,也有叫“雪菜面”的,便高高興興點了一碗,然后在那餐廳里找一張臨街的桌子,擦去落地玻璃墻上的霧氣,一邊觀賞對面的亞細亞商城和大街上的車水馬龍,一邊等待我想念已久的家鄉(xiāng)美味。不一會,服務員端上那碗面,可吃來吃去,竟吃不出“魚湯面”的原汁原味,感覺不大對頭。將就吃完走出店門抬頭一望,原來那店前牌匾上寫的是“玉米人”美食連鎖店什么的,此處也不是先前的“海味酒家”了,嘿。
回想前年臘月,我女兒在市中醫(yī)院分娩,全家陪護時,女婿曾陪同我在西十字街的一家飯店吃過“魚湯面”,但畢竟路途稍遠,只得暫時作罷。
待我尋得一家電腦鋪,完成當日郵件收發(fā)任務之后,便揣摩尋思家鄉(xiāng)東臺過去星羅棋布的“魚湯面”店,為何都少見蹤影了呢?據(jù)我所知,凡是東臺人,或者到過東臺的外地客人,都對“魚湯面”一往情深。比如浙南企業(yè)界的一幫朋友,到東臺轉過幾次,承蒙家鄉(xiāng)朋友的盛情款待。他們回去后,津津樂道的除了東臺潔凈的城市,富庶的鄉(xiāng)村,就是東臺的魚湯面和陳皮酒。他們對這兩樣特產(chǎn)記憶特深。許多外地人就是從“魚湯面”開始認識東臺,談論東臺,向往東臺。可是,如今家鄉(xiāng)的美味怎么都被“川味”“湘味”等等占領了呢?是“魚湯面”加工繁瑣,無利可圖么?是鄉(xiāng)親們都另有奔頭,而不愿意做這小本生意了么?為什么來自黃土高坡的“蘭州拉面”之類反而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俯拾皆是呢?
經(jīng)營“魚湯面”,固然不像經(jīng)營大酒店及其他行業(yè)一樣能賺大錢,但是,作為一種名特美食文化,它的流行價值還是彌足珍貴的。我想呼吁家鄉(xiāng)的百萬父老鄉(xiāng)親中,能否有幾十人或幾百人,來潛心研究、傳播這一傳統(tǒng)美食。不僅在家鄉(xiāng)能夠正常品嘗“魚湯面”,而且走出東臺,希望各地大中小城市都能像“陽澄湖大閘蟹”“揚州炒飯”一樣,看到“東臺魚湯面”的招牌。如再稍許配搭點心,開成全國連鎖店,也不失為一個小小的經(jīng)濟增長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