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國家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文物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們有舉世聞名的長城,秦始皇兵馬俑,以及故宮等古跡,還有泥人、瓷器等各種文物。我們國家還是一個有著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差異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不同歷史遺產,這些歷史遺產文物是一個民族的記號,因而對于我們中國來說,歷史文物非常重要。
關鍵詞:文物;立法模式;研究
一、我國文物立法保護的背景
法律的誕生結束了對于善惡的模糊定界,有了法律我們的生活也就相當于有了保護傘,立法保護文物和立法保護我們人類的權益是相同的原理,可能作為一個年輕人無法理解文物對于我們的影響,但放眼到對人類發(fā)展史的研究,文物是唯一的方法也是唯一的突破口。文物作為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在百年之前就奠定了我們國家的多民族特性,在文物遺產中也能得到這樣的信息,在幾千年之前的文物中,每一個民族的文物各有每一個民族的特性,而到了近幾百年,在出土的文物中我們發(fā)現了不同民族文物的共同點,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民族融合的過程。
我們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有大量的歷史文物,到我們國家任意一個村子里找一間老屋,這件老屋可能就有上百年的歷史了,這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為什么我們中國在一百多年前到上千年之前一直是世界的中心,這其中的原因就與歷史的傳承,文化的傳遞有關,演變到現在,我們共同努力要實現的中國夢,中國夢的偉大藍圖就是要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畢竟我們繁榮過,我們傳承的文化也要求我們一定要重新回到歷史的頂峰,這都是文物帶給我們的啟示和動力。文物作為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以及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我們有必要立法保護。
二、我國目前的立法保護現狀
每個國家根據不同的國情都會制定不同的保護方式,在全世界各種實施的保護立法模式中,可以整體分為三個模式,分別是“綜合立法式”,“統一立法式”,“分別立法式”,因為我們國家的文化是自上而下傳承而來,沒有出現過斷層,所以在我們國家實施的保護立法模式主要以綜合立法模式為主,這也只是整體的概括,又因為文物的不同,大到長城,小到書籍,我們國家的歷史文物涉及到的物品太過豐富,所以目前我們國家也針對不同的歷史文物又指定了不同的保護法。
文物遺產可以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下屬又有不同等級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和文物遺產相關聯),針對不同等級的文化遺產又指定了不同的保護措施和處罰措施?,F在我們國家對于文化的損壞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故意損壞,第二類是非故意損壞,根據情節(jié)的嚴重來定相關責任,如果是非故意損壞,并且損壞程度比較小的采用行政處罰,繳納罰金,一般是50到1000元,如果是故意損壞并且造成較大損壞的就要移交司法部門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
文物的保護方法有建立博物館,劃定保護區(qū),收藏不對外開放等等方式,目前我們國家建立的登記在冊的免費開放博物館有1804家,登記在冊的商代“子龍”鼎有1萬多件,不可移動文物有77萬處,歷史文化名城有118處,歷史文化古鎮(zhèn)名村有350多處,申請成為的世界歷史遺產有41處,世界文化遺產有29處,自然混合遺產有4項,重點保護單位有2352處,這些都包含在了博物館和保護區(qū)以及旅游區(qū)里面了,還有相當部分的文物在私人收藏家的手里[3]。對于建立博物館和劃定保護區(qū)并不是由中央統一管轄的,而是根據中央的安排指示,然后各省市、自治區(qū)、直轄市選擇符合自己的方式,如果有大面積的文物,那就要劃定保護區(qū),例如秦始皇兵馬俑、故宮等,而具體實施的方案、保護等級的劃分都要以《文物保護法》的規(guī)定來實施。
三、面臨的一些問題和解決方案
盡管我們國家針對文物指定了許多的保護方法,但仍然有許多的問題等待解決,這其中的一大問題就是近代中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太過明顯,例如民族樂器,在大街小巷的音樂培訓班里面,很難找個幾個民族樂器培訓,更多的是鋼琴和吉他小提琴這樣的西洋樂器。而且對于歷史文物的價值沒有得到足夠的認識,更多的是重申報,輕保護,以至于許多的文化遺產被隨意改變造成失真。
“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從原始巫術到《周易》這些都是人類對自然的理解,并且摸索出來的與其和諧相處的規(guī)律,文化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2],并不能說這些摸索出來的道理沒有科學依據就說沒有價值,甚者把民間代代相傳的道理和民間信仰當做封建迷信來看待,正如《非物質遺產普及手冊》中所指出來的:“民間信仰與人類社會公始終”,我們要拋棄所謂的科學眼鏡,正確的看待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也屬于文物),正如《易經》中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
我們中國有許多的民間藝術,這里面也有很多民間藝術成為了文化遺產,例如:“皮影戲”,“泥塑藝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老祖宗們代代相傳傳承下來的,但到了我們這一代,有很多的年輕人報著懷疑的眼光去看待,認為很老土,一點也不時尚,更多的去追求一些表面的東西,有些人明明家里有一門傳承下來的技術,可以靠著這門技術吃飯卻還是選擇去外地打工,我們現在的生活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太過嚴重,人們普遍認為和科技有關的是潮流的,先進的科技技術等也大多都是從西方引進的,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太過浮躁,需要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來教育年輕人,給年輕人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且政府也要加強對傳統技藝的培訓,讓每一門瀕危的技術都能得到新生。對于一個人來說,首先要活著,才能夠談發(fā)展,對于一門技術來說首先要傳承下來,然后才能談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就如田青先生所言:“在非物質文化領域,保護和傳承是最主要的”。好在的是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轉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變他們的思想,我感覺這是和我們國家的強大分不開的,這也和積極創(chuàng)新分不開,如用嗩吶吹流行音樂帶起來年輕人學習嗩吶的熱情。
對于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文物的保護困境,有一部分原因是來源于近代的戰(zhàn)亂導致的文化斷層,人們?yōu)榱松姹尘x鄉(xiāng),這導致了有一部分文物消失,而且相關的文化沒有了繼承人,再加上,有一部分文物沒有人回修,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化的嚴重斷層,這的確是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不便,不過在這幾年國家的重視下,相關問題已經有了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借助現代的3D打印技術和激光技術已經讓一部分文化恢復了當初的色彩,而且借助虛擬現實人們又看到了圓明園當年的繁盛,我認為通過科學技術來保護歷史文物也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總結:文化藝術和科學藝術并不相同,中國國情和外國國情也不相同,在美國一顆一百多年的樹都要保護起來,在我們中國幾百年的樹多的是,所以不要在抱著所謂的科學眼鏡去看待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文物,故宮的建筑沒用一根釘缺可以承受十級的地震,當全世界都認為建筑只能用水泥才能兼顧的時候,我們的古人又給了我們新的思路,所以我們應該保護我們的文物,古代的人已經死去,但古代的技術通過文物保留了下來,保護文物不光是在履行一個中國人的責任也是在為后代積累發(fā)展的原石。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新的文化,而我們中華文化又作為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文化,正在悄悄的融合新型的文化,我認為這就是傳承和發(fā)揚,這也是在保護我們的文物。
參考文獻
[1]劉修兵,簡彪.我國不可移動文物平均每年消失約2000處[N].中國文化報,2015-02-23.
[2]徐向華.立法學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3]晉海.基本法模式:我國環(huán)境立法的理性選擇[J].江淮論壇,2017,(5).
[4]胡娟.現代化背景下歷史文化名城的法律保護[D].中國人民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杜麗(1984.11--);性別:女,籍貫:陜西省韓城人,學歷:本科,畢業(yè)于西南民族大學;現有職稱:初級。
(作者單位:韓城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