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前,在翻閱Frederick Jackson的文章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時,我不由得心生贊嘆:詩化的語言、入木的分析和深邃的思想。全文多用隱喻的手法描寫美國西進運動對于國民性以及美國歷史所產(chǎn)生的影響,筆觸柔軟自然但邏輯又極其縝密,仿佛在我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國西進史的畫卷。這位優(yōu)秀的西方學者,運用語言展現(xiàn)的是他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對事物獨到的分析。作為語言學習者,拋開語言這一媒介,我們要學習的更是一種思想的傳達。英語學習者的目的是讓語言純熟到運用自如的境界,而到了這一境界又是為何呢?我認為,語言不過是思想的載體,不了解語言背后傳達的思維,語言的學習無疑是管中窺豹;任語言多么精湛,沒有思想的火花來碰撞,永遠只能作為空泛的談資。
從文學方面來講,你若不了解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你便很難理解簡?奧斯汀筆下伊麗莎白的獨特;你若不清楚西方美學與哲學史,你便很難理解羅蘭巴特筆下葛麗泰?嘉寶的美;你若不清楚美國清教主義的發(fā)展背景,你便很難理解《魯濱遜漂流記》里基督教式的清教情節(jié)。反之,盡管你背誦了大段的美文和各種考級單詞,還是寫不出The Frontier這樣的文章,也說不出《老友記》里那樣流利的英文。雖然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要達到第一語言使用者的水平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我們在無限接近母語使用者的過程中,一定有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經(jīng)驗。
回顧我們英語學習的歷程,從小學所學的二十六個字母開始,老師教授完字母并未教授國際音標就開始了英語單詞的讀寫與背誦,導致學生在發(fā)音方面靠漢字注音或者找相似的讀音“巧妙”記憶。如“pest”(害蟲),很多學生用“拍死它”記憶,害蟲所以要拍死它,這樣的記憶方法導致很多單詞的發(fā)音錯誤,并且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難以糾正。到了初中,雖然英語作為中考的一項科目,但是各地中學開始有了升學的壓力,要力圖保證重點高中的升學率,英語的學習自然很難與很多科目的學習兼顧,加上小學的教學模式讓好多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并未尋找到興趣,自然對于學生的英語口語與英語的運用能力棄之不顧。到了高中,高考的壓力自然大過中考,重點大學的高門檻以及六門課程的學習使得英語學習變成急功近利。想以最小的付出達到最大的收獲也就是提高分數(shù),免不了走上背誦、默寫和模仿的道路,所以在高中我們培養(yǎng)的不是英語使用者而是英語考試者。即便有對英語感興趣的同學,在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下,能力的提高自然受到了嚴重的制約,以至于我們寫出來的英文都是千篇一律的中式表達。到了大學,由于分數(shù)和院校選擇的限制,很多人被迫選擇了英語專業(yè),重復著高中的悲?。挥行┮驗榕d趣選擇了英語專業(yè),但是在高中時候養(yǎng)成的僵化和錯誤的學習方法導致水平停滯不前。首先是從小學到高中這么多年的錯誤發(fā)音很難糾正,其次在備考英語專業(yè)四八級過程中方法失當,重復高中的應試學習模式,并未對于西方的文化做深入的了解,更不用說是建立西方文化的體系了。
現(xiàn)如今,人人抱怨英語專業(yè)不如非英語專業(yè)的水平高,或者有人提議干脆取消英語專業(yè)。并不是英語專業(yè)沒有存在的必要,也不是所有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水平都低。首先,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種,本身就是一種研究領域,就像在中國人人都說漢語,但是還是要有中文專業(yè)去專門研究語言學和文學,英語專業(yè)所學的課程包括英語語言文學的研究,專業(yè)知識的水平是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難以企及的;其次,并不是英語專業(yè)沒有存在的意義,而是我們?nèi)鄙俑咚降挠⒄Z專業(yè)畢業(yè)生。很多時候在上述培養(yǎng)方案下,高水平的外語人才很難產(chǎn)生,尤其是高水平的英語人才。
那么如何在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下提高英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水平呢?首先,允許大學期間轉(zhuǎn)專業(yè),對于所轉(zhuǎn)專業(yè)可以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辦理轉(zhuǎn)院系和專業(yè)。這一點是避免很多對英語并不感興趣的學生痛苦四年。不僅浪費學習資源,更是對自己青春和生命的浪費。因為在語言的學習中,興趣尤為重要,沒有興趣,一切無從談起。其次,要從培養(yǎng)方案開始改革。課程設置上,一般都是《基礎英語》、《英語聽力》、《英語閱讀》等,我們應當增加介紹西方文史哲的課程,并且鼓勵同學們對原著的閱讀,而不應當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應對細枝末節(jié)的各種考試中。課程的結(jié)課方式并不一定要是考試,也可以是匯報展示和小組活動。很多人擔心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的惰性會讓很多人投機取巧,這就要求老師嚴格考評機制,對師資水平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此外沒有哪種方式的教與學是一勞永逸的,畢竟這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其中變量很多,并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可以遵循,這也就是為何我們也在積極推行課改的原因,多去嘗試,才有可能提高。第三,師資十分重要。這一點涉及太多的問題,比如教育資源不平均等,地方大學的師資水平遠低于國內(nèi)一流大學。教師的考核機制不健全,建議每年都進行教師的考核以及評教活動(很多學校評教都變成了走形式,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己藱C制可以從課堂表現(xiàn)和學術水平上進行綜合考核,具體有效的考核辦法還需要進一步商榷。第四,注重實踐與課本的結(jié)合。很多英語學習者只能答題卻不能運用,可以學校組織校內(nèi)外的實習,為同學們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并且不斷鍛煉自己的翻譯水平,多了解語言本身之外的東西,幫助我們提高翻譯水平。
英語是種美麗的語言,徜徉在浩瀚的翻譯世界中更是心曠神怡。期待更多更優(yōu)秀的英語學習者能夠感受到這份獨有的魅力,也期待祖國未來能有更多名副其實的外語人才。
作者簡介:鄭芳菲(1992.9-),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