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本海
(長葛市人民醫(yī)院 骨科 河南 許昌 461500)
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效果觀察
婁本海
(長葛市人民醫(yī)院 骨科 河南 許昌 461500)
目的探討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長葛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6例退變性脊柱側彎患者,均接受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統(tǒng)計比較患者手術前、術后6個月的腰椎前凸、Cobb角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疼痛評分,觀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56例患者經術后隨訪顯示,術后6個月腰椎前凸角度較術前提高,Cobb角度較術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日常生活能力、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發(fā)生1例血栓,1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2例營養(yǎng)不良,經對癥治療后治愈,均未出現斷釘、斷棒及肺部感染情況。結論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應用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減輕其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較高。
退變性脊柱側彎;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日常生活能力
退變性脊柱側彎為繼發(fā)于腰椎間盤和腰椎骨關節(jié)退變的脊柱側彎,以黃韌帶肥厚、脊柱失穩(wěn)、小關節(jié)增生為主要特征,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1]。退變性脊柱側彎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其中手術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后路內固定、前后路融合、單純椎管減壓等,有助于減輕患者神經癥狀,緩解患者腰腿疼痛[2]。本研究旨在探討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長葛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6例退變性脊柱側彎患者,均接受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患者均通過X線檢查顯示存在退變性脊柱側彎,經CT或MRI檢查提示存在椎管狹窄,且具有明顯腰痛、下肢痛癥狀,長期使用鎮(zhèn)痛藥物及采取其他保守治療效果欠佳。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齡42~75歲,平均(61.27±7.39)歲,病程5個月~12 a,平均病程(4.76±1.24)a,45例存在神經受損癥狀,11例出現腰椎間盤右彎,9例有明顯間歇性跛行癥狀。
1.2治療方法56例患者均接受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術前了解患者病史、是否合并基礎疾病,并完善肺功能、心臟彩超、心電圖等檢查,以進行全面評估,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手術方法:全麻、取俯臥位,做腰背正中切口,剝離椎旁組織與肌肉,使脊柱側彎節(jié)段椎板和關節(jié)突等部位充分暴露,明確傷椎位置,確定植入定位點并將椎弓根螺釘置入椎弓根內,在頂椎上下均分別置入2根椎弓根螺釘,完成后以X線透視保證位置恰當;實施半椎板、全椎板、神經根管及椎間孔減壓,并摘除椎間盤,行椎間植骨融合;視患者腰椎生理屈曲度狀況連接鈦棒,仔細檢查減壓情況,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后接受抗感染治療,持續(xù)引流1~2 d,在術后2周拆線,叮囑患者在硬板床休息,告知其術后定期進行復查。術后進行6個月臨床隨訪。
1.3觀察指標①56例患者均分別在術前、術后6個月攝全脊柱正側位X線片,測定其腰椎前凸、Cobb角度;②以歐式功能障礙指數量表(ODI)評估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差;③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價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腰痛疼痛程度,評分越高疼痛越劇烈[3]。④觀察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1腰椎前凸、Cobb角度56例患者經術后6個月隨訪,均無病例脫落。術后6個月腰椎前凸角度較術前提高,Cobb角度較術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腰椎前凸角度、Cobb角度比較
2.2ODI、VAS評分術后6個月患者ODI、VAS評分均較術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ODI、VAS評分比較分)
2.3術后并發(fā)癥56例患者術后發(fā)生1例血栓,1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2例營養(yǎng)不良,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14%(4/56),經對癥治療后治愈,均未出現斷釘、斷棒及肺部感染情況。
退變性脊柱側彎是指骨骼發(fā)育成熟后由于椎間關節(jié)與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而造成冠狀位Cobb角>10°的一系列病變,隨著疾病進展可出現廣泛椎間盤突觸或者膨出、小關節(jié)增生、黃韌帶肥厚等,進而致使脊柱生理彎曲喪失、脊柱穩(wěn)定性降低、椎管狹窄,同時大部分患者常伴有腰椎冠狀面?zhèn)确脚c矢狀面滑脫及旋轉半脫位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4]。外科手術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其目的主要為實現椎管減壓,維持正常脊柱生理彎曲度及穩(wěn)定性,緩解患者疼痛,糾正側彎畸形。
關永林等[5]研究指出,該病多發(fā)于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質疏松等多種基礎疾病,手術治療風險較大,易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因此術前需對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手術耐受程度、骨質條件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并完善CT、MRI等影像學檢查,以確定手術方式及減壓范圍。本研究56例患者術前均予以詳細體檢及影像學檢查,術中認真確定椎間盤突出間隙及椎管狹窄節(jié)段,并實施減壓、內固定及植骨融合,經術后6個月隨訪顯示,患者腰椎前凸角度較術前提高,Cobb角度較術前降低,且ODI、VAS評分均低于術前(P<0.05)。該結果說明在明確手術適應證及做好術前準備前提下,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應用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可取得顯著效果,并能明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減輕其疼痛程度。在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術中應注意進釘時按照不落空原則,并依據椎體大小明確進釘深度,選擇螺釘時考慮患者年齡,使其更符合患者生理解剖結構;同時術中對于兩側椎板可進行去皮質化處理,確保術野清晰,且應注意防止對脊髓過度牽拉。本研究結果中,56例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14%,均未出現斷釘、斷棒及肺部感染情況,提示應用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安全性較高。
綜上,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應用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減輕其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較高。
[1] 王笑,王倩.退行性脊柱側彎手術護理配合[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15(S1):248.
[2] 段麗群,張文志.動態(tài)穩(wěn)定非融合技術與后路固定融合技術治療老年退變性脊柱側彎的對比研究[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3):320.
[3] 劉桂發(fā),葉洲延.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效果[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36(5):650-651.
[4] 張良,王強,王林,等.老年人退行性脊柱側彎長節(jié)段矯形固定融合術的臨床療效[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5,34(11):1191-1194.
[5] 關永林,趙學權,王振東,等.后路椎弓根釘棒固定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療效[J].臨床骨科雜志,2016,19(3):287-289.
R 682.3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7.073
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