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禮良
(桐柏縣人民醫(yī)院 CT/MRI室 河南 南陽 474750)
螺旋CT與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在肺部良惡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韓禮良
(桐柏縣人民醫(yī)院 CT/MRI室 河南 南陽 474750)
目的探究螺旋CT與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DWI)在肺部良惡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桐柏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肺部病變患者85例,其中肺部良性病變43例,惡性病變42例,入院后均行常規(guī)多層螺旋CT及DWI檢查。對比兩種檢查方法診斷肺部惡性病變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結果DWI診斷惡性病變敏感度92.86%(39/42)與螺旋CT 88.10%(37/4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WI診斷惡性病變特異度95.35%(41/43)、準確度94.12%(80/85)均高于螺旋CT 72.09%(31/43)、80.00%(68/8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DWI在肺部良惡性病變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其診斷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螺旋CT。
螺旋CT;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肺部良惡性病變
肺癌為肺部最常見惡性病變,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惡性腫瘤首位。由于早期癥狀如咳嗽、胸痛、發(fā)熱等缺乏典型性,70%~80%患者就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據(jù)統(tǒng)計,早期肺癌5 年生存率為67%,而肺癌平均5年生存率僅為14%[1]。因此,對肺癌等惡性病變及早進行準確鑒別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廣泛應用低劑量胸部CT檢查,可有效鑒別早期肺部良惡性病變,但特異度較低。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為新型磁共振成像技術,可通過對活體組織內(nèi)水分子彌散能力檢測而獲得穩(wěn)定圖像。本研究旨在探究螺旋CT與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DWI)在肺部良惡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桐柏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肺部病變患者85例,男46例,女39例,年齡38~82歲,平均(59.75±9.63)歲。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良性病變43例,其中不典型腺瘤樣增生6例,肺部炎癥13例,良性結節(jié)24例;惡性病變42例,其中小細胞肺癌7例,鱗癌9例,腺癌20例,大細胞肺癌6例。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有明確病理診斷者;至少存在1個病灶直徑超過測量閾限;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胸部合并其他良惡性病變;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本研究。
1.3檢查方法
1.3.1螺旋CT檢測 掃描前進行呼吸訓練,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層螺旋CT對肺尖至肺底進行連續(xù)掃描,層間距1 mm,層厚1 mm,螺距為0.18,病灶區(qū)層厚0.625 mm,機架轉(zhuǎn)速設定為0.27 s/360°,管電流設置為800 mAS,管電壓為120 VK;以標準算法重建圖像,并加做高分辨力CT重建圖像。所得圖像及數(shù)據(jù)由2名具有3 a以上工作經(jīng)驗醫(yī)師審閱分析。
1.3.2DWI檢測 掃描前進行呼吸訓練,采用德國Siemens Verio 3.0 T超導型MR成像儀行MRI常規(guī)T1WI、T2WI及T2FS軸位掃描;DWI掃描:采用SE-EPI序列,TE=26.4 ms,TR=4 000 ms,F(xiàn)OV=40 cm×40 cm,反轉(zhuǎn)角為45 °,擴散敏感系數(shù)分別選為0、300、600、900、1 200 s/mm2,矩陣為256×128;層厚6 mm,間距2 mm,掃描時間為60~120 s;將圖像上傳至GEAW4.3工作站處理。由2名具有3 a以上工作經(jīng)驗醫(yī)師審閱分析。
DWI診斷惡性病變敏感度92.86%(39/42)與螺旋CT 88.10%(37/4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WI診斷惡性病變特異度[95.35%(41/43)]、準確度[94.12%(80/85)]均高于螺旋CT[72.09%(31/43)、80.00%(68/8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螺旋CT診斷結果(n)
表2 DWI診斷結果(n)
肺部惡性病變主要是指腺癌、鱗癌、大細胞癌、小細胞癌等惡性腫瘤。近年來,由于空氣污染等因素影響,我國肺癌發(fā)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對國民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臨床研究證實,肺癌預后與其分期、病理分型等密切相關[2]。因此,于肺部良惡性病變早期作出準確鑒別及診斷,使患者及時接受對應治療,對于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胸部CT檢測為肺癌最常用檢測方法,由于腫瘤間質(zhì)存在豐富血管,且血管壁通透性較高,瘤體密度較均勻,CT掃描可獲得瘤體清晰圖像。多層螺旋CT掃描為目前最先進CT檢測手段,具有高效、立體、精確等特點。其應用于肺部病變檢查中,可對器官進行大范圍快速掃描,不會遺漏可疑病灶,且可重建冠狀位及矢狀位圖像,進而有利于減少運動偽影對診斷造成影響[3]。黃興濤等[4]研究指出,多層螺旋CT檢查對肺癌早期病理分型、定位及治療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高運英等[5]研究顯示,DWI對腺癌、鱗癌、大細胞癌等肺部惡性病變診斷準確率高于CT檢測。DWI主要通過對病理狀態(tài)下細胞內(nèi)外與間隙水分子彌散能力進行定量分析,而惡性腫瘤實質(zhì)中由于細胞繁殖旺盛,細胞間隙變窄,組織密度較高,導致水分子彌散能力明顯下降,從而使DWI成像更穩(wěn)定[6]。本研究結果顯示,DWI診斷肺部惡性病變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螺旋C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DWI應用于肺部惡性病變鑒別診斷效果優(yōu)于螺旋CT。
綜上,DWI在肺部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其對肺部惡性病變診斷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螺旋CT。
[1] 陳克終,王迅,楊帆,等.不同影像學表現(xiàn)的多原發(fā)肺癌的臨床特點及診療效果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5,53(10):731-736.
[2] 葉斌,賴瑞楠,王升曄,等.晚期肺癌患者預后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9):2327-2329.
[3] 褚志剛,楊志剛,歐陽羽.低劑量多層螺旋CT肺癌檢出的影像學特點[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12):1850-1854.
[4] 黃興濤,楊藝,柳彬,等.肺癌多層螺旋CT一站式檢查技術的初步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4,43(14):1771-1773.
[5] 高運英,葉文偉,邱錦興,等.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用于診斷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5,12(3):84-86.
[6] 覃曉波,張琴,楊蘇萍,等.肺癌和乳腺癌調(diào)強放療致動態(tài)心電圖改變相關因素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4,43(15):1840-1845.
R 734.2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7.070
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