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偉
青春的記憶 前行的力量
○孫建偉
最近讀了王宏波所著的《高莽畫傳之·感謝故鄉(xiāng)——哈爾濱的青春時光》,該書對著名的翻譯家、畫家高莽先生在哈爾濱的生活、工作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歷程進行了詳盡的梳理,是作者雄心勃勃要立“高莽畫傳”系列的“首部曲”。全書貫穿著人物、記錄、故鄉(xiāng)、青春和寓于書外的“離開”,細細品味,作者在這似乎都已走遠的一切中,找尋著那么一點兒距離人們很近的“味道”。
一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者寫作的核心是人,是傳記中的主人公高莽先生。作者寄希望通過寫青年高莽的人生際遇,來說明人的軌跡之復雜性,通過追蹤歷史,還文中人物以本來,還歷史以本來,從而對這個世界的發(fā)展進程還以本來。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在梳理青年高莽之初,首要關注的問題是去了解人物,理解人物,和挖掘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一切文化因素。正如普林斯所說:“我們必須知道他的文化為他規(guī)定了怎樣的選擇,知道他周圍的人加給他怎樣的規(guī)矩?!?/p>
二
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胡適認為“傳記最重要的條件是紀實傳真。”盡管沒有人把歷史當作敘事的一部分,但在具體的寫作中,歷史卻毫無疑問地影響著敘事的路線,讓其不得不跟隨歷史的腳步去追溯,這些同樣在這本書中得以充分的展現(xiàn)。
很明顯,作者王宏波在窮盡文獻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作為常年從事文獻收集的筆者,深知做文獻專項收集的不易。史料難以窮盡,而且錯綜復雜的資料難辨真?zhèn)?,歷史相互纏繞,時光不能倒流,時事境遷得面目全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篩選,然后不斷地審視和汲取,將形形色色的人生碎片鏈接、重構,將一個生活在過去時光中的人物在現(xiàn)實中立體地復活,沒有這份自信,相信是很難完成的。這從作者書中引用的解放前出版的《大北新報》《蘇聯(lián)介紹》《東北日報》等眾多珍貴文獻上可以得到充分證明。
作者非常重視高莽先生的口述記憶,并對口述歷史的真實性采取了客觀的分析,運用文獻和口述記憶文圖并茂,互相印證的方式,從而解決了口述采集中飽受詬病是否真實性的部分,起到答疑解惑、遙相呼應的作用,以寫作者的角度證明了口述歷史采集工作的重要意義。
當然,書中在記述高莽先生事跡過程中,滲透了作者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斷,再以傳記文學的寫作方式進行選擇性的編排、描寫和說明,這些是作者建構在史實的歷史高度上對人物進行的回望和反思,是回應時代的呼聲,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不負時代的歷史責任感。
三
“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xiāng)”。人的情感,人的敬畏之心往往與其成長的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故鄉(xiāng)眷戀之情的表達在古今中外的文章書籍中比比皆是。熱戀自己的故鄉(xiāng),其本質就是對自我的依戀,當情感付諸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人便與所處之地、所住之所形成了“合一”。
作者將“感謝故鄉(xiāng)”作為書中內容生發(fā)的根,試圖從一個大眾認為成功的人的身上,找到最為本質的元素,相信作者將這一重要元素已經很好地詮釋了出來。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北國哈爾濱環(huán)境、人物的復雜賦予了書中青年高莽人生際遇的復雜性,就是在這個交織著眾多情感關系的特定時間、特殊地域中,形成了從幼年到青年高莽的個體精神架構,決定了其之后走上文藝創(chuàng)作的人生之路。生長和生活在哈爾濱這座中西文化雜糅的現(xiàn)代城市中的青年高莽,學習如此,創(chuàng)作如此,生活如此。書中細膩地描述高莽青少年時代的點點滴滴,就是對故鄉(xiāng)哈爾濱眷戀之情的深刻詮釋,就是要記錄下作者靈魂深處無限敬仰的英勇無畏的一代文化人,這何嘗不是作者通過文字力圖積極重塑地域文化身份的一種可貴嘗試呢?
四
書的整體節(jié)奏是歡快的,因為那是一個人的“青春”。薩托利在《民主新論》中說:“假如荒謬地認為可以一絲不差地把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大概我們也就不會再懷有理想了。理想只有在同我們保持一定距離時,才會溫暖我們的心?!睍袝r間節(jié)點上的高莽是滿懷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有為青年,有著縱身一躍,俯瞰大地之氣概。
可以看出,作者王宏波是一個不忘仰望星空的人,對于這個世界滿懷希望。作者流暢的筆觸仿佛提醒腳步匆忙的人們,不要忘記了來時的路;命運的流轉遷移,不要忘記曾經的青春年少。作者為青年高莽重新搭建了“青春世界”,也為自己去除“外殼”,回歸本原進行了有益探索,作者應該相信“青春終究是幸福,因為它有未來”。
五
這部書是高莽畫傳的開篇之作。書名已然透露出一絲離別的傷感。離開,使深摯的感情更加深厚,就如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這寄寓文字之外的離別之意是本書的靈魂所在。使得滿目白紙黑字的書本,除了文字,又有了感情,談到感情,就不是說說那樣簡單。由于感情和認識的交融,就有了高于情感的主觀產物——情結,這也應了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的“藝術是各種情感的表達”。情結是我們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隱性基因,如源頭活水般滋養(yǎng)了已經離開、即將離開、未曾離開的一代代人。
從內在情感的關注,不僅折射出千變萬化的外部世界,也大大強化了本書的文學性,形成了作者寫作的獨特個性。弗吉尼亞·伍爾芙對于傳記有過說明“一方面是真實,另一方面是個性,如果我們想到真實是某種如花崗巖般堅硬的東西,個性是某種如彩虹般幻變不定的東西,再想到傳記的目的就是把兩者融合成渾然一體,我們會承認這是個棘手的難題?!弊髡邔Α半x開”情感的價值探索,應該成為本書最為精彩的樂章。
對于人物傳記來說,通過了解一個人的一生來反觀自己的生活,從而指導自己的人生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預期。那么作者在梳理青年高莽的人生經歷中是否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進行了有益的調整,這不能不讓人想到王宏波之后作品《回望俄羅斯》的創(chuàng)作,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種臆測。研究作家的作品,追問這個作家與某種文化動態(tài)的關聯(lián)是了解作家創(chuàng)作過程的必須,這同樣需要筆者對作者有一個長期關注的狀態(tài)。
以一個文獻整理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部分內容還欠缺一些文獻的生動對照,是為遺珠之憾。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文聯(lián)組聯(lián)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