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英
摘要:上好地理課,是我們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取長補短,才能使我們課堂變得更充實而有效。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成績。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多媒體;讀圖;識圖
中圖分類號:G633.55
作為一名中學的地理老師,上好每一堂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現(xiàn)代教學水平的提高,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到新的模式的轉變和應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主體地位也發(fā)生了改變。不再是一支筆,一本書,課堂大滿灌的時代。如何給孩子們上好每一節(jié)地理課,我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其中有淚水也有執(zhí)著,有失敗也有成功。“上好每一節(jié)地理課,讓孩子們學好地理”。是我一直不斷追求。下面我就講解一下在教學過程中的所思和所獲。
一、首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被形象的稱為“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方式是沉悶呆板的,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把學生分成兩個或多個學生或群體,為了完成學習目的而在行為上相互配合的過程。它的利用開拓了學習空間,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習效率。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是非常成功的,在課堂上,要求每一位小組成員積極參與,為了完成學習任務,他們共同分擔,各抒己見,集思廣益,許多的問題就變得容易了,同時還增加了學生的感情交流和集體主義感。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老師的宏觀調控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同時還要目的明確,且不可讓學生放任自流,無的放矢。
二、確定教學目標,廣泛搜集教學材料,借助多媒體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
也許你會說上地理課就得用多媒體嗎?離開多媒體就不能上好課了嗎?我的答案是非也。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的許多功能是依靠老師的手無法代替的。這是地理學科的特點決定的。那多媒體有什么作用呢?
1、使一些陌生的知識不再抽象,可以化難為易
地理中的知識是奧妙無窮的,有時候單純用老師的語言是無法詳解的,這時候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例如:在學習地球運動的時候,確定了教學目標后,我給他們播放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視頻,這樣比學生憑空去想象地球的運動要好的多,同時還增加他們學習地理的情趣。在講世界氣候的時候,我用多媒體呈現(xiàn)世界各地的景觀,并附上各地的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這樣孩子們更能形象直觀的記住這些氣候類型和特征了。
2、增加情景導入,為后面內容的學習埋下伏筆
在學習一節(jié)新的內容之前,用多媒體導入,能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習后面的內容埋下伏筆。多媒體的用途有許多,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當然我在搜集材料的時候,一定注意精而簡,要切合當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切記不要喧賓奪主。適得其反,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是課堂的重難點不能得到突破,同時還浪費了時間。同時老師也不可過多依賴多媒體等。
三、教師要注重知識規(guī)律的記憶和總結,幫助孩子們巧妙記憶
1、地理中的很多知識是零碎的,這樣就要浪費學生大量時間去記憶,例如:1,在學習各省簡稱的時候,我告訴孩子們一個順口溜:
春秋有魯晉,分界一重山。
山東魯國地,山西晉國田。
冀州位河北,蜀郡在四川。
湖南有湘王,甘肅有隴山。
同學們通過這個順口溜,了解了這些簡稱的來源,很容易就記住了。
2、七年級上冊的經(jīng)緯網(wǎng)的判讀,是很多同學頭疼的問題。0°經(jīng)線和180°經(jīng)東西兩側的經(jīng)線是相反的,同學們很容易記混,后來在復習的時候,我干脆別的都不講,只讓他們記住五句話。
緯線度數(shù)向北增加的叫北緯,用“N”來表示。
緯線度數(shù)向南增加的叫南緯,用“S”來表示。
經(jīng)線度數(shù)向東增加的叫東經(jīng),用“E”來表示。
經(jīng)線度數(shù)向西增加的叫西經(jīng),用“W”來表示。
緯線0度和經(jīng)線0度和180度,他們是分界線,后面不用跟字母。
然后再結合經(jīng)緯網(wǎng)加以練習,就比較簡單了。
3、在以20?W和160?E切割東西半球后,東西半球各有兩條這樣的經(jīng)線,很多同學記不清他們各自的位置。對于這個問題老師也講了多次,由于太抽象,還是有很多同學出錯。后來我在講解時,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左右手測量法;大拇指代表20?W,小拇指代表160?E,左右手合掌分開后,手掌向下,左手放在西半球,右手放在東半球,即大拇指所對的經(jīng)線就是20?W,小拇指所對指的經(jīng)線就是160?E,此后學生再也不用擔心記不清這個問題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只要我們用心,隨時都有發(fā)現(xiàn),把復雜的問題變的簡單,把零碎的知識系統(tǒng)化,讓孩子們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就可以讓他們輕松的學好地理。
四、老師要注重學生的識圖、讀圖能力培養(yǎng)
在地理教學中,地圖始終與地理學相伴,地圖被稱為學習地理的第二種語言,許多的地理知識都是通過分析地圖得到的。據(jù)了解地圖中包含了地理學中70%的信息,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讀圖的能力,在地理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那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讀圖能力呢?
1、 首先要讓孩子們掌握地圖的語言
不同的地圖往往有不同的語言,在讓他們分析地圖的時候,一定要先講解所要的地圖語言,因為識圖是讀圖的前提。例如:在分析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前,一定要使學生明白氣溫的四種類型:(全年炎熱型、冬冷夏熱型、全年寒冷型、全年溫和型)。降水的五種類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冬雨夏干型、夏雨冬干型,全年濕潤型)。只有讓學生明白這些類型,他們才能準確的分析不同地區(qū)的氣候特征。
2、教師要逐步、多角度引導
如在分析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guī)律的時候,可先讓他們找出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早2000毫米。再找出兩級地區(qū)的年降水量是多少?這樣帶著問題層層去分析,就簡單明了多了。在分析中國的降水量分布狀況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們由東南向西北這個角度去觀察。使他們在觀察的時候有的放矢。但是要注意,孩子識圖、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的過程。
以上是我在課堂中,通過粗淺的嘗試得出的個人所思和所得??偸歉械缴贤昝恳惶煤蠖加幸恍┦斋@和不足。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只有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取長補短,才能使我們課堂變得更充實更有效。好的教學方法讓課堂充滿情趣,孩子能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成績。同時也提高了我們教學水平。讓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繼續(xù)努力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