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云龍
中圖分類號:G633.3
自讀文在蒙授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相當數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一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經常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放任自讀,不給必要的提示檢查,缺乏明確的訓練目標;一種是與講讀文等同起來,不分輕重緩急,削弱自讀能力,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探索改革自讀文的教學方法,是擺在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探索自讀文教學的理想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授以會學“自讀文”的方法
(一)速讀與精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
自讀文在一般情況下,安排的課時少,通常是一節(jié)課或不安排課時,要想在短時間內捕捉所學信息,必須加強速讀能力的訓練。速讀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只攝取主要信息,對次要信息有所忽視。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題的文字與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觀點等,學生就能快速而準確地完成學習任務 .在速讀的基礎上再進行精讀,精讀時需要理清文章層次,弄清重點段落,緊扣重點段進行分析和揣摩。運用講讀課得到的學習方法去體會文章重點,概括知識點,揣摩閱讀規(guī)律,注意理解關鍵句子和詞語的深層次含義以及寫作上的獨到之點。這樣速讀與精讀結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讀任務,而且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
(二)梳理歸納法
完成自讀文教學任務,必須要有講讀的基礎。這樣就能理清課本內容形式的體系。在此基礎上,發(fā)揮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使學生理清單元課文的一般規(guī)律,根據單元內容列出知識點,梳理單元內的相似系統與類別,通過學幾篇文章梳理出同類文的共性。如記敘文中無論記人、寫景、狀物都要抓特征。通過找一類文的規(guī)律特點來體會本篇課文與同類文的方法規(guī)律特點。如:第二冊里的第七單元的五篇課文(《荔枝蜜》《小麻雀》兩課是講讀課文,《貓》與《挖薺菜》是自讀課文,《榆錢飯》是練習課文),在表現手法上都是運用托物抒情方法,在線索上都是以對小事物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在寫作目的上,都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敘述揭示一個哲理,教師講讀前兩課時,由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梳理歸納出這三條規(guī)律性的知識,學生自讀其余課文時有了自學入門的鑰匙,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很容易自學成功。
(三)比較閱讀法
在學生梳理歸納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相似課文作詳細的解剖分析、比較。如《蜘蛛》、《春蠶到死絲方盡》、《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屬第三冊第二單元,其相同點都是抓住事物特征來說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的方法,但說明順序不同?!吨┲搿肥菑亩喾矫嬲f明事物特征的,《春蠶到死絲方盡》是按蠶生長過程說明的,這兩課都是對生物習性的說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間順序說明的,是對靜態(tài)建筑物的說明?!逗9狻肥菍討B(tài)事物并以小標題形式按邏輯順序來進行說明的。在梳理歸納基礎上進行比較閱讀,就能使學生在比較中學會鑒別,在鑒別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
(四)目標閱讀法
教師把學期教學內容分成幾個單元,在每個單元里再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再劃分識記、理解、簡單運用、綜合應用和靈活應用等不同程度的具體目標,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下達各自能達到的目標,讓學生在“自讀文”中進行達標閱讀,這樣能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五)邊讀邊思法
在自讀文中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訓練學生以自學提示和學習重點為指導,以課后練習為思讀線索,在邊思邊讀中,逐漸養(yǎng)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證明,只有根據自讀文課型的特點來授以科學的自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自學規(guī)律,積累自學經驗, 打好自學基礎,才能達到自讀文教學的理想效果。
二、“自讀文”導讀設計的幾點思考
(一)導讀的設計要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
自讀文導讀的前提,訓練的關鍵在于把握課文的知識點。要依據大綱和教材特點設計問題,使問題的設計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學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處。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美猴嗎?為什么喜歡?你認為美猴具備哪些做王的條件?這個問題牽動了全文的主線,學生從美猴入洞前后的表現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尋找答案過程中,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周密性,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參與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從而實現了導讀目的,達到導讀要求。
(二)導讀設計力求“因勢利導”
有經驗的教師,駕馭教材能力強的教師很善于因勢利導的設計問題。例如《怎樣寫讀書筆記》一文可讓學生以讀帶練,以練帶讀,讀練結合,既完成閱讀任務,又能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如《畫蛋,練功》一文可設計從《畫蛋,練功》談成功的問題。這樣根據教學自讀文知識點,因勢利導地設計問題,不僅突出自讀重 點,也強化了自讀重點。
(三)導讀的設計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有經驗的作家一向強調作品的含蓄性,在他們的作品中,往往給讀者留下一些藝術空白,“意不淺露,語不窮盡”,以便給讀者以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機會。如《干將莫邪》一文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試根據故事情節(jié)編寫莫邪囑兒實現父親遺囑前后的心理和行動語言描寫。這對于提高學生想象力和聯想力無疑是有益的,對自讀 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強化作用。
這樣,教學人員根據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調動自己的教學機智,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為宗旨,根據自讀文 的特點、大綱的要求、教材的知識點,進行恰當、靈活、科學的導讀設計,從導讀設計中探索導讀“自讀文” 的途徑,這是教好“自讀文”的關鍵。
因此,要想達到“自讀文”教學的理想效果,必須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其能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為教學出發(fā)點,之后應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在充分了解自讀文課型特點、“自讀文”與“講讀文”關系的同時,去搞好“自讀文”導讀設計,傳授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學法,這可說是一條提高“自讀文”教學水平的可行途徑。但問題遠不能到此就宣告解決,它的深廣復雜性也可說是留給語文教師的一個長期而艱巨的研究課題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