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郝長明
【摘要】如何在學習欣賞美術的過程中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網絡資源,全面、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美術信息,優(yōu)化美術課的教學過程,引導提升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指導欣賞者直接與美術作品進行交流,這就成為美術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通過在美術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可以突破傳統(tǒng)美術教學授課模式的局限性,并且可以產生常規(guī)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關鍵詞】美術欣賞教學 ; 信息技術 ; 整合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183-01
美術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同時讓學生有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與能力。美術欣賞課不是單純的技法課,通過欣賞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美育情操,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的設計上要容量大,內容新,還要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利用多媒體輔助美術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學生能否通過美術課程的學習,形成美術學習的習慣、意識,興趣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而采用多媒體進行美術課堂教學,學生首先對其新鮮好奇,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多媒體強大的功能,聲、光、色都對學生興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大腦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了興趣,同時也發(fā)揮其主動性。每個人在一樣的環(huán)境中所獲得的學習效果是不一樣,各自不同的學習素質縱然是重要方面,但是更為重要的隊學習對象的興趣或態(tài)度。在教學中,使用電腦中的繪圖工具去調整、修改圖片在感光、色彩上的偏差,讓這些圖片恢復本來的面目;也可通過視頻播放器播放與畫面形象題材相關聯(lián)的影像,可以使學生對圖片作品有更直觀的認識,加深與作品交流的感受:同時在介紹畫家的生平作品及其繪畫特點時,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獲得更多的圖片。這是教材所無法企及的。講授的同時欣賞圖片或視頻將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的直觀,這種視聽效果會加深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理解,從而對這門課產生莫大的興趣,從而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因特網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的信息資源
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網絡越來越強烈地介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貼近我們的學生。網絡是最好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這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和爆炸,未來的世界是網絡的世界,要讓我國在這個信息世界中跟上時代的步伐,必然要能更快地適應這個高科技的社會,要具有從外界迅速、及時獲取有效科學信息的能力,這就是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網絡是現(xiàn)在世界上最豐富的資源來源之一,從這里我們可以找到任何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利用網絡,學生可以查找學習資料,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學到更多課堂以外的知識,思路開闊了,知識豐富了,課內課外知識靈活運用,就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網絡的優(yōu)點還在于足不出戶知天下,它不受時空與經濟條件的制約,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隨時上網,請求名師的指導。而且,網絡的學習方式配以各種圖形,語言解說,等多媒體內容,學習形式生動有趣,這就使得學習變得輕松、有趣,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中老師提供的資料,學生也可以在因特網上自己查找素材,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自主發(fā)展,自主探索”,它為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它并不是讓學生坐享其成,它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各種信息。如在美術欣賞課中,教材中的畫家介紹可能就幾句畫幾幅圖片,全靠這些資料和教師的講解根本解決不了問·文化教育·大眾文藝題??梢宰寣W生分成小組上網去查找資料和圖片,每個小組研究一個問題。如:(1)畫家的生平、師承。(2)不同時期的作品有什么特點?(3)代表作品是什么?等等。然后讓他們把查找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講解。最后教師把自制的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欣賞并小結補充教學內容。這樣就把美術課和信息技術課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讓學生生動、形象地了解了畫家的相關資料,又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數量大且高速的優(yōu)勢傳遞信息,把課堂的知識量進行成倍的擴充,使授課內容變的充實。同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授課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充分發(fā)揮其條理性,從而加快教學節(jié)奏,增大教學內容。
三、多媒體運用美術課堂可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強化學生理解
理解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階段。計算機多媒體能把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變靜為動、變慢為快,可由淺入深地展示重點、難點,通過人機對話,利用學生對美術知識理解、記憶,有利于學生理解比較復雜抽象知識。如:光影變化教學,傳統(tǒng)采用先講解、再示范、再講、再練,以講為主,雖然能強調光影變化的重點、難點,但由于光影變化在大自然中的變化是比較緩慢的,需要大量的時間。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也難掌握。如果教師運用電教媒體,運用幻燈、動畫等手段,演示光影變化的過程,并且根據教學需要多次重復演示。就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同時在演示前提出光影變化應注意觀察的注意問題,這樣,既增強了感染力,又突破了重難點,同時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果,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效果已經顯而意見了,它讓我們的課堂得到了最優(yōu)化,可以提高上課效率。由于教師不必再在課堂上一邊講課一邊寫板書,那可以節(jié)省很多時間。首先對于學生來說,就必須集中十二分的精神,上課效率的提高,也就意味著學生所接觸的知識面增大,知識點增多,容不得學生半點分心,因為一開小差,就會跟不上上課的節(jié)奏,漏抄筆記。另一方面有些課件為了追求畫面生動做得太“花俏”也不可以,那樣勢必就會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分散,比如就好像有些教師在教室的角落里放一只鮮活的小生物,這跟課上的教學內容關系并不大,雖然能夠激發(fā)同學們的積極性,但是往往卻起到負面的效果,同學們的有意注意都跑到小生物上去了。老師應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適當地選用多媒體及其特效,使多媒體成為啟迪學生認知、思維的工具,而不是教學內容的展示工具。
我們配合美術教研室在藝術欣賞課中就美術欣賞方面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做了實驗。幾年來,我們從美術史、藝術概論、藝術欣賞等涉及欣賞方面的課程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教研與探索,并不斷摸索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不但是一次教學改革實踐的探索,而且也是信息技術逐漸融合到教學中的一次嘗試。
參考文獻
[1]方其桂主編,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務應用與實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