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平淡不但是一種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種胸懷,一種人生的境界。
蘇東坡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彼^老熟,想來不光指文字,也包含年齡閱歷。人年輕時很難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絕頂,領略過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才會生出一種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趕往某個目標,也不必再擔心錯過什么,下山就從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大抵出在中年之后,無非是散淡人寫的散淡文。
當然,年齡不能擔保平淡,多少人一輩子死不覺悟。說到文人,最難戒的卻是賣弄,包括我自己在內。寫文章一點不賣弄殊不容易,而一有賣弄之心,這顆心就已經不平淡了。
活到今天,我覺得自己基本上看淡了功名富貴,如果再放下那一份“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虛榮心,我想我一定會活得更自在,那么也許就具備了寫散文的初步條件。
當然,要寫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養(yǎng),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
散文最講究味。一個人寫散文,是因為他品嘗到了某種人生滋味,想把它說出來。散文無論敘事、抒情、議論,或游記、寫景、詠物,目的都是說出這個味來。說不出一個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說,游記寫得無味,就只好算導游指南。再也沒有比無味的散文和有學問的詩更讓我厭煩的了。
平淡而要有味,這就難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為味,是以原味取勝,前提是東西本身要好。林語堂有一妙比:只有鮮魚才可清蒸。平淡是真性靈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現,不能刻意求得。
說到這里,似乎說的都是內容問題,其實,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經蘊含在其中了。
如何做到平淡有味?
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無病呻吟,不要附庸風雅,不要敷衍文債,不要沒話找話。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騙人騙己,乃是學好文字功夫的第一步。
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了,目標只有一個,即保持原味。但怎樣才能保持原味,卻是說不清的,要說也只能從反面來說,就是千萬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損壞了原味。林語堂說行文要“來得輕松自然,發(fā)自天籟,宛如天地間本有此一句話,只是被你說出而已”。話說得極漂亮,可惜做起來只有會心者知道,硬學是學不來的。我們能做到的是謹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刻意雕琢,不要故作高深,等等,由此也許可以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了。
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湯,沖淡了原味。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質樸,有味則得力于凝聚和簡練了。因為是原味,所以淡,因為水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濃的原味。事實上,所謂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種刪除廢話的功夫。梁實秋也是一個極知道割愛的人,所以他的散文具有一種簡練之美。
世上有一揮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沒有未曾下過錘煉功夫的文豪。靈感是石頭中的美,不知要鑿去多少廢料,才能最終把它捕捉住。
(張秋偉薦自2017年5月24日《廣州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