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月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五四以后,大革命到來之前,青年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出路的探索?!抖隆分械氖挐厩锸歉锩嗄曛R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們接受過現(xiàn)代教育,深受人道主義思想的熏陶,滿懷理想,關(guān)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渴望改變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為了崇高的理想,敢于抗爭,但他們對未來、理想和愛情卻又充滿了迷惘。本文從從價值觀、愛情觀和人生觀等方面探討了蕭澗秋的形象。
關(guān)鍵詞:柔石;《二月》;蕭澗秋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01-02
一、作者及《二月》概述
柔石,生于1902年,浙江寧海人,原名趙平復(fù)。1928年柔石年到上海從事革命文學(xué)運動,1929年在魯迅的推薦下,繼任《語絲》編輯。1930年2月,同魯迅等人發(fā)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后,柔石被選為執(zhí)行委員,后任常務(wù)委員、編輯部主任,主持“左聯(lián)”機關(guān)刊物《萌芽》月刊的編輯工作。1931年1月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獄,2月被國民黨殺害。作為“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的柔石,成名不是最早的,但所取得的文學(xué)成就卻是較高的。寫于1929年的中篇小說《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史上一部充滿魅力且影響深遠的作品。柔石與魯迅先生有著密切的交往,《二月》單行本出版時,魯迅為之寫了《柔石作<二月>小引》“算是序文”。
《二月》這部作品的語言讀來似乎細致明麗,然而在這細致中卻又散發(fā)著一股淡淡的憂傷。然而,更令人們迷上這部作品的還是那被柔石塑造地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美麗熱情、充滿活力的女郎陶嵐,搖頭晃腦、大談主義的公子哥錢正興,善良溫順的文嫂,活潑可愛、天真無邪的少女采蓮,還有那憂郁孤獨、具有詩人氣質(zhì)的蕭澗秋等等。作為小說的主人公,蕭澗秋給人一種朦朧、神秘的感覺,讓人看不明,猜不透?!抖隆穼κ挐厩锏拿枋鍪牵耗樞头秸⒚嫔俱采n白、眼睛瑩亮有光、笑容慈和。他和陶慕侃同歲,但現(xiàn)在看起來,卻比陶要蒼老許多。這大概是由于他多年來到處天涯漂泊,風萍浪跡的緣故吧!蕭澗秋身上的氣質(zhì)是完全迥異于芙蓉鎮(zhèn)學(xué)校內(nèi)的其他老師的。他是個極其矛盾的人物,似乎你永遠都無法真正看透他?!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讀者心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蕭澗秋。而我也想憑借自己對他的一份好奇,滿懷歡喜,帶著熱愛,寫下我對他的理解。
正如魯迅先生在《柔石作<二月>小引》的結(jié)尾中寫的那樣:“大概明敏的讀者,所得必當更多于我,而且由讀時所生的詫異或同感,照見自己的姿態(tài)的罷?那實在是很有意義的?!雹?/p>
《二月》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蕭澗秋在芙蓉鎮(zhèn)兩個月的遭遇:蕭澗秋為了逃避現(xiàn)實而躲到芙蓉鎮(zhèn)。本來以為來到芙蓉鎮(zhèn),他就能找到一塊將養(yǎng)身心的凈土,不料依然悲苦煩惱,自身又陷入感情困境和流言蜚語的境地。最后只能帶著滿身的悲傷黯然離開。小說生動地再現(xiàn)了五四時期,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以及他們在探尋社會出路時的孤獨無助。柔石通過《二月》,寄寓了對當時知識分子處境的深切關(guān)注與思考。
二、悲劇的人道主義者
小說的男主人公蕭澗秋剛踏上芙蓉鎮(zhèn)這塊令人心曠神怡的土地時,沒有了大城市的車馬喧囂,一切看來都是那樣的安靜、舒心。他感覺眼前的一切是如此美好,于是他深情地感嘆道:“我呼吸著美麗而自然底清新空氣了!鄉(xiāng)村真是可愛,我許久沒有見過這樣甜蜜的初春底天氣哩!”②他驚喜地以為終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因此他將自己的回歸視為一種“重生”,打算在芙蓉鎮(zhèn)的校內(nèi)住上兩三年,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愿意更久地住下去。然而,芙蓉鎮(zhèn)的現(xiàn)實很快擊碎了他的美夢。他對文嫂一家善意的幫助,不但沒能改變她們惡劣的處境,反而逼使文嫂走上了絕路。蕭澗秋之所以那樣義無反顧的要將文嫂一家從絕境中解救出來,也許其中有他對逝去老同學(xué)的一份應(yīng)盡的情份,或者還有對英雄人物的一種敬仰,但最主要的還是受到了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思想的影響,這種思想體現(xiàn)在他對生命的關(guān)懷,和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兒童和婦女的關(guān)愛。在蕭澗秋剛來芙蓉鎮(zhèn)的時候,方謀曾經(jīng)問過他是什么主義者,他的回答是:他沒有什么主義,并且覺得主義到了高妙,就沒有了什么用處。其實蕭澗秋不是沒有主義的人,他的主義和信仰就是拯救人類,他希望可以憑借一己之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而不是像錢正興之流只知道大談主義,空有理論,不愿去實踐,蕭澗秋是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詮釋自己的信仰,而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夸夸其談。
可是,他的這種人道主義的行為不能被芙蓉鎮(zhèn)的人們所理解,由此還招來很多的流言蜚語,他們對“一個孤身的青年,時常走進走出在一個年青寡婦底家里底門限”③,感到非常的驚駭并且還帶著譏諷和嘲笑。但是,蕭澗秋并沒有屈服于輿論的壓力,“他知道鄉(xiāng)人們用卑鄙的心器來測量他們了,但他不管”,全是一副“笑罵由人笑罵,我行我素而已”④的態(tài)度。
因此當文嫂因為兒子的死悲傷到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時,蕭澗秋決定犧牲自己的幸福而與文嫂結(jié)婚。可是他未料到,他的如此之舉,卻對文嫂是個傷害。文嫂是一個深受封建宗法思想影響的鄉(xiāng)村婦女,她深入骨髓的人生教條是:善良賢惠、忠貞不二,在丈夫死后她就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了兒子身上。蕭澗秋在她心目中宛如活菩薩一樣,她希望自己能做他的奴仆,甚至讓采蓮也做他的奴仆,以報答蕭澗秋對他們一家的巨大恩惠。文嫂本來就覺得欠蕭澗秋太多,這一輩子都無法報答了,哪還能再承受蕭澗秋這種犧牲個人幸福而拯救她生命的行為呢!她更加不能接受的是,蕭澗秋因為自己而飽受芙蓉鎮(zhèn)人們的嘲笑與鄙視。在蕭澗秋看來不需要放在心上和不值得原諒的外界輿論,在文嫂看來卻是一種精神驚悸,并飽受折磨。以致于在夢中見到蕭澗秋被猛虎追咬。心靈受到如此摧殘,文嫂對生活陷入了徹底的絕望,為了報答和感激蕭澗秋對她們家無私的付出,她只能選擇死亡這條路。成全了別人,也解脫了自己。蕭澗秋沒想到自己善意的舉動,卻釀成了一樁悲劇。他沒能解救文嫂,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這一切對蕭澗秋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已經(jīng)無法用理智來解釋,所以只能離開芙蓉鎮(zhèn)。蕭澗秋的離開,其實也證明了他人格上的某種缺失。蕭澗秋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是“五四”運動剛剛落下帷幕,大革命爆發(fā)之前。他身上帶著那個特殊年代知識分子所有的優(yōu)點和缺點,可以說他是他們其中的典型。仔細閱讀,不難看出柔石非常喜愛他的這位主人公,因為他非常真實的展現(xiàn)了主人公的所有人格缺失。endprint
三、理想的愛情主義者
柔石的《二月》之所以能夠備受讀者喜愛,還在于他的愛情書寫。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是人生最浪漫的追求,也是文學(xué)作品中最動人的風景。蕭澗秋是一位感情豐富的人,他對小說中最主要的三位女性都關(guān)懷備至,因此也就引發(fā)了芙蓉鎮(zhèn)人們對他感情歸屬問題的爭論。
但筆者認為蕭澗秋從始至終都只愛過陶嵐一人,因為陶嵐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的女孩子,在芙蓉鎮(zhèn)里,人人都叫她“queen”。當蕭澗秋第一次看到她時,就認為她是一個勇敢且美麗的人兒。由此可見,蕭澗秋對陶嵐的第一映象是極好的。陶嵐對他也是一見鐘情,第一次見面就覺得似曾相識。在他們認識不到一天,談話不到四個鐘頭的時間內(nèi),陶就給蕭寫了第一封情書。在信中她說在她生命的心碑上,已經(jīng)深深地刻上了蕭澗秋的名字和影子,終其一生,恐怕不能泯滅了。而蕭澗秋對此的反應(yīng)是:假如陶嵐這時在他身邊,他除了睜著眼,用手握住陶嵐的手外,肯定說不出一句話來。蕭澗秋對于陶嵐的表白顯得如此激動,很明顯,他也是對陶嵐很有好感的。此外,陶嵐和蕭澗秋都很喜歡音樂,蕭曾多次彈奏《我心在高原》這首曲子給陶聽,他們可謂精神上的知音。在蕭澗秋幫助文嫂一家這件事上,陶嵐給予了他很大的理解和支持,這更加讓蕭澗秋覺得他們是志同道合的。在小說的最后,蕭澗秋留給陶慕侃的信中,他說:“你底妹妹是上帝差遣她到人間來的!她用一縷縷五彩的纖細的愛絲,將我身纏的緊緊,實在說,我已跌入你妹妹底愛網(wǎng)中,將成俘虜了!我是幸福的。”
這些都足以證明蕭澗秋是愛陶嵐的。他之所以選擇不告而別,其中既有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點(上文已說過),也有為了理想而不得不放棄他和陶嵐之間的愛情的因素。因為蕭澗秋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人道主義思想的宗旨為:提倡以人為中心,關(guān)懷人和尊重人,倡導(dǎo)自由、平等和博愛。在蕭澗秋心里個人的幸福遠遠比不上拯救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尤其是文嫂的死,更加激發(fā)了他救國救民的決心。
所以,他只能離開芙蓉鎮(zhèn),去尋找新的出路,去拯救千千萬萬的處于水生火熱中的婦人和孩子。但這并不代表蕭澗秋不愛陶嵐,真心相愛的兩個人并不一定要在一起的。況且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太多身不由己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wù),也有自己必須完成的使命,只是蕭澗秋把對陶嵐的愛深深地藏在了心里。
四、漂泊的探索主義者者
作為一個受過“五四”思潮熏陶的青年知識分子,蕭澗秋有著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和改造社會的勇氣。在他內(nèi)心深處,他想有所作為,然而他失敗了。
魯迅先生認為蕭澗秋在大時代里的位置,既不是時代的弄潮兒,也不是山中的隱者,而是徘徊海濱而為浪花所沾濕的狼狽者?!八矚g看駱駝底盎然顧盼的姿勢,聽冬天底尖利的北方底怒號的風聲?!钡撬麉s不能被廣大民眾所理解,甚至連美麗聰慧的陶嵐也始終不能真正明白他的思想行為,這也許是時代清醒者的共同悲哀。在與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作斗爭時,蕭澗秋不時表現(xiàn)出孤獨、苦悶、彷徨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著自己對人生的追求。這就是《二月》不同于其他左翼文學(xué)作品的原因,蕭澗秋的身上有其他革命者所沒有的執(zhí)著。在面對挫折時,他沒有退縮、逃避,他也沒有為了革命而犧牲愛情,他是那個時代的勇者,堅定信念,永不退縮。
他來到芙蓉鎮(zhèn),一方面是受了故友的邀請,想在文化教育上體現(xiàn)自己向往的純正生活;另一方面是想回到江南故鄉(xiāng),撫慰人生跋涉的疲憊心靈。蕭澗秋自畢業(yè)后就一直浪跡天涯,“跑過中國底大部分的疆土”,最終還是厭倦了喧囂的都市生活,所以把寧靜的芙蓉鎮(zhèn)作為修養(yǎng)身心的人生驛站。不盡如人意的是,芙蓉鎮(zhèn)的現(xiàn)實很快就迫使他改變了自己的初衷,他不得不重新走上漂泊的旅途。這是宿命?亦或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為什么蕭澗秋總是不能尋得一個將養(yǎng)身心的處所?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蕭澗秋的心靈飽受摧殘,他每每奮起反抗,卻又屢屢陷入絕望。他不甘心為命運擺布,也絕不愿成為那個時代的順從者,所以他孤獨、迷茫、彷徨。但是他沒有停止前行的步伐,他始終以天下蒼生為念,踐行著一個人道主義者的理想。最后當他聽人說光明在南方,所以愿意去“一瞻那光明之地”。又聽人說哲理在北方,也愿意去北京“墾種著美麗之花”。從蕭澗秋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熱愛自由,追求理想,胸懷天下,關(guān)愛生命的尋夢青年。通過蕭澗秋這一人物形象,我們可以感知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整體心理。
雖然作了如上分析,但還是覺得未能真正看透作者的心思。
魯迅先生亦以謹慎的態(tài)度在《<二月>小引》中寫下了自己的迷惑:“大概明敏的讀者,所得必當更多于我,而且由讀詩所生的詫異或同感,照見自己的姿態(tài)的罷?”⑤“一部作品所以產(chǎn)生,有它的時代原因、歷史原因和作家自身的原因。時代原因、歷史原因又通過作家自身的原因起作用。而作家自身原因里有些是作家明白的,有些是不明白、不大察覺的,而這有時支配作者去創(chuàng)作?!雹薮蟾湃崾约阂膊惶宄约旱母星榘?,于是留下了滿是迷團的蕭澗秋,也留下了一部經(jīng)典之作。也許這就是經(jīng)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讓人們對其永遠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不斷去探索,不斷去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
注釋:
①柔石.二月[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2.
②柔石.二月[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5.
③柔石.二月[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55.
④柔石.二月[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55.
⑤柔石.二月[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2.
⑥藍棣之.現(xiàn)代文學(xué)經(jīng)典:癥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223.
參考文獻:
[1]陳振國.魯迅與柔石[J].南京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78(02).
[2]吳小美.柔石的創(chuàng)作道路[J].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0(03).
[3]常玲.在幻滅中前行——論《二月》中蕭澗秋的心理行為模式[J].名作欣賞,2017(02).
[4]陳駿濤,楊世偉,王信.關(guān)于《二月》的再評價[J].文學(xué)評論,1978(06).
[5]羅錦旻.左翼之花:柔石及其創(chuàng)作[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1.
[6]王燕.文學(xué)史對柔石的閱讀與接受[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1.
[7]李銀河.女性權(quán)利的崛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
[8]叔本華.情愛與性愛[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
[9]劉慧美.走出男權(quán)傳統(tǒng)的樊籬[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
[10]柔石.二月[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11]藍棣之.現(xiàn)代文學(xué)經(jīng)典:癥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