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翠 金丹
【中圖分類號】R8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重癥顱腦損傷(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為神經外科常見危重癥,具有起病迅速、病情嚴重,多合并顱內血腫、腦挫裂傷、顱內壓升高及腦水腫等并發(fā)癥,致殘率及致死率比較高?;颊咭蚰X損傷嚴重、長時間處于昏迷狀態(tài)、無法經口自主進食,易出現機體營養(yǎng)不良,從而增加了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影響治療效果[1]。因此,對STBI患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還應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提高治療效果。為了進一步對STBI的護理措施進行分析探討,筆者對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4例STBI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4例STBI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7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齡為31~67歲,平均年齡為(39.4±2.8)歲。對照組47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齡為29~68歲,平均年齡為(40.1±3.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及年齡等上述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護理措施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行臨床優(yōu)質護理,具體如下:①生命體征監(jiān)測:以多功能監(jiān)測儀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呼吸、體位、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jiān)測,30分鐘一次。手術結束后,將患者立即轉入ICU,對患者顱內壓變化做好密切觀察。②確保呼吸通暢:做好病房護理,保持病房清潔衛(wèi)生。定時通風,保持適宜的濕度與溫度。手術后將枕頭去除,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抬高床頭30°。定時為患者叩背翻身,在必要時行氣管切開祛痰。切開氣管48小時內,對患者呼吸做好密切關注,注意氣管切口是否出現血腫、皮下氣腫及滲血等。確保氣管套管通暢,硅膠管要保持柔軟,以雙層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套管口,便于吸入濕潤氣體。在吸痰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嚴格無菌操作。每兩次吸痰間隔3分鐘以上,每次吸痰不超過15秒,對患者痰液顏色、量及性質做好觀察及記錄。定時進行氣管內滴與霧化吸入,一天2~4次。③引流管護理:連接引流管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引流管要比創(chuàng)腔低30cm,將下端固定連接引流袋,控制好引流速度及引流量。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出現扭曲、折疊及堵塞。④營養(yǎng)支持:對昏迷無法進食患者,進行鼻飼飲食,一次注入200~400mL鼻飼液,一次2~4小時,溫度保持在40℃左右。在注食前后,以溫開水對鼻飼管進行沖洗。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1]:顯效:患者意識恢復正常,聽覺與語言功能良好,臨床癥狀消失,未出現并發(fā)癥;有效:患者意識恢復,聽覺與語言功能明顯恢復,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②護理滿意度:對兩組患者或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滿分100,以得分85以上為十分滿意,以得分60~85為比較滿意,以得分不足60為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數據結果錄入SPSS22.0數據庫處理,以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形式表示,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1.4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98%(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顱腦損傷的病情危重、病情進展快,會出現顱內壓突然增高,導致患者死亡,所以,對顱腦損傷患者開展護理干預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患者預后。優(yōu)質護理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護理模式,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為患者提供全方位、針對性、個體化、系統(tǒng)性護理,以滿足患者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等多方面需要[2]。
對患者生命體征做好密切監(jiān)測,便于及時發(fā)現護理風險,并進行相應處理;呼吸道護理有利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引流管護理能夠確保引流管通暢,做好引流,避免因引流管折疊、阻塞影響患者預后;營養(yǎng)支持可以保證患者的營養(yǎng)供給,進一步提高患者機體的抵抗力與免疫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1.4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98%(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98%(P<0.05),證明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開展優(yōu)質護理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總之,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臨床優(yōu)質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促進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邵敏.優(yōu)質護理在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2):245-246
戴國棟,汪娟,李文英.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1):136-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