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絺劾劾鄣哪泻ⅲ@都是男孩在扭打碰撞中產(chǎn)生的。很大程度上,父母為男孩懸著的心就在于此。其實父母不明白,有時候男孩的扭打碰撞是他們表達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只要不過分,父母大可不必擔心。
由于受激素的影響,男孩天生喜歡刺激和冒險,極易受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男孩的童年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受傷、不斷堅強,又不斷成長的過程。曾經(jīng)有人這樣說過:“傷痕是男子漢的勛章?!彪m然我們并不希望看到男孩渾身掛滿傷痕,但是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受傷就心疼得不得了,從而把自己的男子漢關在家里,讓他安安穩(wěn)穩(wěn)地成長,這樣的男孩永遠學不會堅強。
老鷹筑巢時,總是會先往巢里銜進一些荊棘,然后在荊棘上鋪上稻草。在小鷹們長到一個月后,它就會把窩里柔軟的稻草銜出去,讓荊棘露出來。荊棘把小鷹們慢慢逼退到窩邊,這時老鷹就會將小鷹一個一個推出窩外,向外摔出的小鷹只有努力地撲打翅膀,慢慢向下降落,才能安全著地。這時候老鷹就把落在地上的小鷹的一部分無用的羽毛拔掉,然后把小鷹一個個銜到窩里,再次將它們推下去。
剛好有個路人經(jīng)過,他見老鷹如此殘忍地對待小鷹,便偷偷把一只降落在地上的小鷹帶回家喂養(yǎng)。這只被人養(yǎng)大的小鷹,翅膀又大又重,再也無法翱翔藍天。
鷹媽媽愛自己孩子的方式是不怕讓孩子受傷,不溺愛孩子。
一些父母擔心孩子受傷,于是把孩子養(yǎng)在“溫室”里,不讓他們經(jīng)受生活的磨煉。殊不知,這樣的方式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永遠學不會堅強,沒有受過傷的孩子永遠不知道疼痛的滋味。讓孩子受傷,不是為了讓他受苦,而是讓他從疼痛中得到教訓從而不再受傷。經(jīng)受過傷口痛楚的人以后再受傷時,會懂得堅強,否則永遠也無法面對風雨。對于男孩來說,他未來擔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如果我們不給他灌輸堅強的思想,他拿什么去迎接激烈的競爭,怎能擔負重大的責任。
很多父母最頭疼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打架。如果孩子吃了虧,父母會非常心疼,通常急著幫孩子“報仇雪恨”;如果自己的孩子把別人打傷了,父母還得對找上門來的對方家長賠禮道歉。其實很多父母不明白,有時候男孩打架根本就不是兩個孩子之間有什么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也更談不上什么深仇大恨,也許他們就是一時興奮,一時生氣罷了。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在男孩玩耍的過程當中,進攻性行為都在所難免。然而有的家長意識不到這點,他們總認為男孩打架是對方的孩子野蠻不講理,是對方的孩子在欺負自己的孩子。
小明和小軍是鄰居,經(jīng)常在一起玩。一次,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起了爭執(zhí),結果動起手來。兩家的大人一看到孩子打起來了,立刻前來“助陣”,他們都認為是對方不對,于是也動起手來。兩個孩子看到自己的父親扭打在一起,感到十分無趣,就停止了動手,玩耍起來。兩個大人打得筋疲力盡,突然看到兩個孩子正在一起快樂地玩游戲,他們倆互相看著對方,覺得無比尷尬。
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太多了,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跟人打架,第一反應就是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去想孩子為什么打架。男孩打架本來是沒有什么,因為打過以后,他們很快會忘記,打架有時只是他們游戲的一部分。有時候,孩子之間動手,根本就沒有誰對誰錯,如果父母不分緣由,非得參與進去,結果只會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糟。孩子們的事情讓孩子們自己來解決,家長要相信他們有這方面的能力,同時家長也完全可以借此鍛煉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解決不了,父母不妨給他一些指點。
有時候孩子和我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孩子的心靈很單純,他們會用善意的目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孩子的世界里沒有仇恨意識,家長千萬不可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仇恨的種子。家長在處理孩子之間動手的事情時,不要護短,而是要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做父母的要切記:當你幫助孩子學會自己解決爭端的時候,你就教給了孩子很重要的社交技巧,孩子會從這樣的技巧中獲益終生。
很多男孩在心情不愉快的時候,比如,作業(yè)不會做,考試不及格或者受了委屈時,總是管不住自己的情緒,于是他們經(jīng)常把滿肚子的怨氣發(fā)泄到東西上。男孩通常的表現(xiàn)就是摔東西、砸桌子、撕課本。其實男孩這樣的表現(xiàn)也很正常,男孩通常不會像女孩那樣用語言來表示自己的憤怒,他們更愿意把心中的不快藏在心里。男孩不愿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內(nèi)心,他們通常喜歡用一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于是一些摔打性的動作就成了男孩們的發(fā)泄方式。面對這樣的男孩,父母一定要給他必要的關愛,讓他把心里的怨氣都發(fā)泄出來。
有一位爸爸,看到兒子放學后待在自己的房間里不出來,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進去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爸爸進去后,大吃一驚,他發(fā)現(xiàn)兒子滿臉通紅,雙拳緊握,正在捶打書桌。爸爸了解到,原來兒子在今天的跑步比賽中輸了,心里很難受。于是他給兒子買了一個沙袋,每當兒子不高興的時候,就讓兒子去打沙袋。
這位父親是非常聰明的,他了解男孩的心理,他知道男孩的情緒需要發(fā)泄,因此對兒子的這種捶打行為完全理解。
當然,讓孩子發(fā)泄不是最終的目的,重要的是加強對孩子的心理輔導。當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后,要告訴孩子什么是最好的表達方式,要讓孩子把心里面的不愉快說出來。想做到這一點,家長平常就要多和孩子溝通?,F(xiàn)在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一旦進了學校,教育就是老師的責任了,自己就能夠放松了。其實不然,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永遠不能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