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鑫 江澤慧
摘要:高校教師是知識分子中“合金量”較高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科教興國的社會責任。對生活質量的深入調查與剖析,改善高校教師所處的微觀與宏觀環(huán)境,提高其生活質量,使其社會人身份中更大的實現高校教師角色,創(chuàng)造更大的多維度效益。本調查分析生活質量現狀、影響因素以及之間的關系,然后從個人因素,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研究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高校教師;生活質量
當今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日漸提高受人尊敬,但高校教師背后的生活質量問題卻被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忽略。作為“社會智庫”的角色,高校教師的生活質量不盡如人意,困擾他們精神層面的自我效能感,物質層面的生活水平,工作中能力與任務是否合理分配等因素。而本文就針對高校教師的生活質量調查研究與分析,從多個層面分析,對教師個人,高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體制完善都有重大意義。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對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由調查人員現場發(fā)放,現場匿名獨立填寫當場收回,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72份。采取問卷調查方法,問卷主要由個人資料、精神生活、物質生活三部分組成。從性別、年齡、婚姻、教齡、職稱、學歷等個人資料變量來分析工作特性,從薪酬分配、身體健康狀況、飲食睡眠狀況等變量分析物質生活,從負面情緒、生命質量、工作壓力、心理健康狀況和人際關系等變量剖析精神生活。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個人因素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1.性別
單獨考慮性別因素,在抽樣調查中高校教師的生命質量的平均值為79.31分,其中男性平均值為78.49分,女性平均值為80.12分。
2.年齡、婚姻與學位
3.教齡與職稱
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年齡在31-40歲和職稱為講師的群體在高校教師不同的結構層次中占到了約半數,所以提高這兩組人群的生活質量最為行之有效,學歷要求和職稱評定是影響高校教師仕途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更專業(yè)和精確的培訓,有針對性的滿足高校與教師的雙向需求,觀察與幫助其改變微觀環(huán)境,用相對有限的資源與成本換取學生、高校、甚至宏觀社會受益,促進教師專業(yè)更大化發(fā)展。
4.調查分析
首先,年齡在31-40歲,是婚姻家庭趨于穩(wěn)定,主要精力投入在工作上的階段,對薪酬的需求會高于人生中的其他年齡段,適當改變績效方式,利用人是經濟人的特性,例如老師與學生雙向選擇,高校教師也會努力提升自我業(yè)務與技術能力,將市場和企業(yè)中的原理合理的運用其中,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其次,職稱為講師。講師是高校教師中半壁江山,不管教育學生為社會輸送人才,還是作為“智庫”對各個領域的深入探索與研究,都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申請課題難、經費難。讓有想法有能力的講師有機會有平臺,毋庸置疑可以提高高校教師自我效能感。第二,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與學生的配合程度低。中國高考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生主修的可能并非喜歡的專業(yè)從而產生懈怠的情緒,現在電子產品亂入課堂,信息的零碎化,快餐文化越來越影響到大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無時無刻都存在低頭族,影響老師精神與心理狀態(tài),并不愿意精心備課,課上也無人問津,孤獨又寂寥。然而社會的發(fā)展與需求,大學教育必定在不久的將來被普及化,如果由此惡性循環(huán),將影響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高校不能強有力的為社會帶來高水平人才,高校教育的學歷會貶值、泡沫化,隨之而來的是教師生活質量必將下降。
(二)物質生活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當代社會知識分子,高校教師是否擁有與期望相匹配的薪酬,而這些收入能否達到對物質生活的要求,調查樣本中有41.52%的教師對自己的薪酬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
1.薪酬分配
從數據中存在大部分高校教師不滿意自己的薪酬分配,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質量需求的提高,但相比較與預期收入的差異明顯影響了高校教師對生活質量的期望,而由于經濟問題帶來一系列的“絆腳石”,例如結婚買房,孩子上學,老人贍養(yǎng)等一系列經濟問題,這就給很多現象提供了溫床,為了達到想要的物質生活尋找適當的機會進入第二職業(yè)。第二職業(yè)使高校教師的“面包”欲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同時可以帶來更為完整的社交,改善高校教師單一的社交生活方式,滿足一些高校課程教學的實踐的需要。例如教企業(yè)管理學的老師不熟悉現代企業(yè)的層次、文化、機制、管理理念、營銷手段等,只是單純依靠教材教學,實踐與理論結合也將帶來教學水平與質量的提高與保證。對高校教師的責任心、創(chuàng)作力綜合素質的鍛煉和提高。
2.調查分析
高校教師大量的第二職業(yè)也帶來了許多弊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重心的轉移,對本職工作的不負責任。當教師在第二職業(yè)的發(fā)展中遇到挫折,例如經商失敗或工作量不堪重負,帶來更大的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俱疲,降低了生活質量。
所以找到二者的平衡點,不僅需要教師個人,更需要高校以及社會與國家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制度之內的規(guī)則與自由,所以研究和改善高校教師所處的微觀與宏觀環(huán)境,顯得十分必要。
(三)精神生活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情感枯竭、去個性化和成就感降低都是在精神層面里存在,并影響和干擾教師生活質量。一些學生對準備不足、經驗匱乏的年輕高校教師的不配合與不尊重,產生心理影響,以致有消極情緒或壓力,再或學校要求教師教授自己陌生領域的課程知識,或者單一的社交生活方式等原因都容易造成精神生活的壓抑。
1.負面情緒
從下表中看到絕大多數的高校教師都會偶爾存在負面情緒的現象,而缺乏適當體育鍛煉的人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程度遠大于經常鍛煉的。而因負面情緒,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心理與生理疾病,如抑郁癥,神經衰弱、高血壓、糖尿病、神經性皮炎、不明原因眩暈以及癌癥等。而高校教師的隱形職業(yè)病的范圍變廣,例如慢性咽炎、頸肩腰椎病、下肢靜脈曲張、胃病,女性教師中宮頸炎,乳腺增生較為普遍和高發(fā),高校教師中較為常見的職業(yè)病以及衍生類疾病,癥狀隱匿或被忽略,都是亟待被社會高校注意并及時解決的問題。
樣本中存在這樣一組數據,下班后每周的運動鍛煉少,很少或不注意飲食,均有睡眠不好的情況,認為生活質量一般,自我保健能力差,這些人的年齡恰好分布在31-40歲,約占這個區(qū)間百分之十五,他們的生命質量平均值為73.57。
2.睡眠情況
單獨從睡眠情況方面考慮,有接近半數的高校教師都存在不滿意自己睡眠狀況的現象,30歲以下的占到了1 7.40%,其中有半數以上每周鍛煉次數0-1次,數據可以看出運動鍛煉與睡眠和情緒調節(jié)都有一定的關系,所以高校教師應注重自身的生活工作方式,從飲食,睡眠,運動鍛煉等方面做出改變。睡眠不佳的提前出現,會嚴重影響生命后期的生活質量以及健康狀況,增加了維護健康所需的成本,卻沒有得到生命質量的提高。
3.建議對策
我校應利用醫(yī)學類院校優(yōu)勢,衛(wèi)生資源豐富,專業(yè)技術人員支持,可以做到定期分批對教師隊伍體檢,利用信息管理系統(tǒng)記錄每次體檢信息,建立健康管理檔案追蹤長期健康狀況,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的歸屬感與安全感。另一方面得到了真實可靠、長期有效、而非碎片式的數據提供給雙方,教師個人可以更了解自己,高校也可以將其作為健康疾病研究的依據可以更了解這一群體。
應該倡導學校利用特殊的社會地理環(huán)境,高校人口密集,所處地區(qū)偏僻安靜,但都有較為完善的運動場地與設施,而場地的利用率參差不齊,學校應當有號召和政策傾斜性的引導師生共同參加體育鍛煉,鼓勵老師們走到學生中去,努力消除對彼此的陌生感和有色眼光,而體育的魅力就在于沒有差異性,更能有效的改善教師的亞健康狀況。松弛有度的工作環(huán)境有利于緩解由于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種種原因帶來的負面情緒,提高工作效率與效果。使其社會人身份中更大的實現高校教師角色,創(chuàng)造更大的多維度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