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堃
藝術發(fā)展至當代,對其分門別類是非常困難的。從材料的角度來說,藝術包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裝置,影像,行為等。從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上來看,又可以分成身份,身體,時間,場所,語言,科學和精神性等幾個大類。而中國寫意油畫卻是在這些花樣繁多的藝術門類中牢牢結合了中國寫意精神的產物。本文試圖對在本土文化影響下的中國當代寫意油畫中“寫”與“意”的關系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中國當代寫意油畫的發(fā)展
中國當代藝術萌芽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傷痕美術,鄉(xiāng)土繪畫的出現打破了之前藝術“紅光亮”“高大全”等為政治服務的統(tǒng)一面貌。這個時期的藝術基本都采用了西方寫實的手法,通過對一些具體場景或人物神情的細致描繪,或批判,或贊揚,或緬懷來體現當時的社會特性和人的精神價值。畫面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敘事性,通過“敘事”來傳達作者的一些情感,觀念等。這個時候的油畫藝術更多的體現是一種功能性。
到了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大量西方的思想潮流和繪畫風格傳入國內,國內藝術家也開始了對西方藝術的模仿,這個時期的藝術形式徹底解放了,呈現出的樣式不再僅僅是對客觀對象的描摹再現。例如西南意識流毛旭輝,潘德海等通過學習德國表現主義的夸張的造型,興奮的色彩和激情的筆觸來展示個人的內心情感和對生命的獨特體會。而藝術品若只是表面的模仿西方形式往往會顯得表面和空洞,缺乏有深度有內涵的東西。于是一些藝術家開始把中國傳統(tǒng)寫意精神貫通到西方油畫藝術里去。例如吳冠中,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西方的形式美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的意境美進行有機結合,構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自然-形韻”新體系。其油畫和水墨風景大多取材于江南風光,用幾何性的形體組合、鮮明純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調表現詩一般的意境。吳冠中先生提出了繪畫的形式美,并指出藝術要回到藝術本身中去,繪畫由強調功能性開始向強調繪畫形式語言本身轉變。中國寫意油畫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得以延續(xù)和突破。
二、當代寫意油畫中的“寫”和“意”的關系
“寫”即表現、表現方式、表現過程等,“意”即情感、觀念、意境等。在繪畫藝術的不斷發(fā)展中,“寫”與“意”孰輕孰重一直爭論不休。我認為繪畫作為一種視覺上的藝術,畫面所能產生的視覺效果必然在藝術作品中處于主導地位。判斷一件作品是否是好的作品,不是由主體的內心情感所決定的,也不是由作品和現實的關系所決定的,而是由它在觀者面前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所決定的。這個視覺效果需要提供一些可以被眼睛感知的東西,具象也好,幻象也好,這些東西的意義最好是開放的,能夠對觀者開放,它的意義其實就是觀者在觀看時候自己的理解。
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的東西,藝術家所要做的即是減弱畫面中視覺與它背后的意義的關聯性,換句話說就是使讀者更難以理解。從這種角度來說創(chuàng)作過程的難處就是在畫面的最終呈現結果上,使這種關聯不是一種一目了然的結果,而是以視覺為中心,而后在觀看和理解上顯得豐富、復雜。反過來,這種豐富而復雜的視覺感受,構成了畫面整體的幻象。這些幻象是絕對的純粹視覺性的,而不是只提供某種簡單或者復雜的視覺意義。如果一件作品只是在傳達主體要講的一個故事或者是一個道理,那么在觀者觀看的過程中,圖形本身傳達的視覺感受幾乎會被忽略,那個關于視覺是什么,為什么的想法壓制了觀者對于視覺幻象自身的感受。
繪畫最終是要呈現為視覺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視覺是繪畫不可忽略的核心,它需要在理解的過程中被察覺,而不是被意義遮蔽。
筆者認為,情感和技術手法對藝術家來說似乎永遠都是缺一不可、高度統(tǒng)一的狀態(tài)。畫面視覺效果的好壞被主體的情感所牢牢支撐,缺少了情感的支撐,畫面視覺效果很可能會顯得空洞和蒼白。而主體情感在作品中能給觀者的展示力度則完全取決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作技巧。
三、“寫”與“意”如何結合
把油畫藝術融入中國式寫意可以簡單概括為把藝術家對中國式寫意的理解和體會通過繪畫材料媒介所能產生的種種視覺效果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技巧有機結合,從而生出藝術作品。這需要藝術家本人對中國式審美、中國式寫意有深刻的研究和體會,這也正是中國寫意油畫的難處。
首先,中國式寫意具體體現在注重畫面的神韻,意在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樣注重情感表達的歐洲表現主義不同的是這種情感的質地。相比西方表現主義的狂野和躁動,其視覺暴力來源于他們宗教傳統(tǒng)中人與上帝之間沒有得到諒解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帶來了藝術表達中的“悲劇意識”和“危機意識”。而中國式寫意中的情感抒發(fā)更多的是一種內斂、詩意化的。我們沒有這樣的宗教傳統(tǒng),我們的危機意識也與西方不同,我們的眼睛不是盯著上帝,而是更注重自然和周圍人的關系。此外“意”還有一個“意趣”在,它和表現性之間是有距離的,表現性所表現的情感力量和它的認知能力,但意趣還帶有對形式賞玩、閑趣閑適的一種狀態(tài)在里面。這是二者的本質區(qū)別。
這里以吳冠中的的代表作品《雙燕》作簡要分析,他將江南景致的純凈,表現在畫面上,烏黑的瓦、潔白的墻、蒼勁的枯樹、飛舞的燕子,全是在實景中高度提煉出來的,畫面看似簡單,畫中有不少空白的地方,除此只有一些簡潔的線條和幾何圖形。黑白灰是作品的主調,連著了色的樹也表現得平靜樸素。主角看來是一堵高大的白墻,占畫面五分之二。窄長的門洞與白墻對比,更顯白墻的莊嚴、潔白,而黑門的位置分布為畫面加添了節(jié)奏感。樹的活潑姿態(tài),左上角的山墻尖角,倒影的朦朧,都是為配襯端端正正的白墻而設。就是在這平靜的畫面中發(fā)現雙燕飛來,打破了幽靜,在平面的畫幅中,傳來聲音,為畫面帶來了氣息,帶來了生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