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小說《紅樓夢》折射了作者所屬的時代特征,體現(xiàn)積極進步的思想傾向,同時,表露出高超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和打破傳統(tǒng)的革新精神。當中意境更是層出不窮,以英國漢學家霍克斯、約翰·閔福德的譯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 和中國翻譯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譯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為語料,對比分析意境的處理。對于意境的翻譯,譯者應把握基本美學要素,必須盡可能地忠實于原作,同時兼之以內(nèi)容和形式,必要時準確運用詮釋的手段才能恰到好處地傳達《紅樓夢》之意境。
關(guān)鍵詞:《紅樓夢》;意境;接受美學;闡釋學
作者簡介:董滋(1994-),女,湖南湘鄉(xiāng)人,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盵1]。他表示:“文學中有二元質(zhì)焉:曰景,曰情?!比绱艘粊恚饩潮闶谴硕咧Y(jié)合。接受美學觀念認為,從本質(zhì)上來說,文學作品文本與非文學文本是相異的,即:非文學文本常用“解釋性語言”。而文學文本則是以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來重現(xiàn)社會人生活的常態(tài),突顯其內(nèi)心活動,此故,常用“描寫性語言”。其中所含的抽象性語言,即為意境。
1、《紅樓夢》意境分析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寶玉在史湘云、林黛玉之間兩頭受氣后,參究禪理,提了數(shù)句偈語[2]: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云證。
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無立足境,方是干凈。
楊譯[3]:
Should you test me and I test you,
Should heart and mind be tested too,
Till there remained no more to test,
That test would be of all the best.
When nothing can be called a test,
My feet will find a place to rest.
When theres no place for feet to rest,
That is the purest state and best.
霍譯[4]:
I swear,you swear,
With heart and mind declare;
But our protest
Is no true test.
It would be best
Words unexpressed
To understand,
And on that ground
To take our stand.
But, I perpend,
To have no ground
On which to stand
Were yet more sound.
And theres an end!
楊譯本保真了原作的建筑美,忠實于原文,然霍譯本歸化痕跡深刻,偈語之建筑美蕩然無存。聞一多在發(fā)表《詩的格律》一文中,提出詩的“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體現(xiàn)在此詩作中,則是恪守建筑美,堅持原文與譯文形式上的統(tǒng)一。引用王宏印先生總結(jié)的詩詞翻譯四不足,其一是“散”:詩詞的體制不具備,就像散文,缺詩味。故而,詩體的缺失,便是對體裁的不忠。誠然,在翻譯中內(nèi)容和形式兼?zhèn)錁O其不易,但正因如此,方可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獨特魅力與內(nèi)涵。再如莎翁的十四行詩,萬不可隨意改動其格式,否則文不成文,詩不成詩。
“證”為佛教術(shù)語。佛教認為,徹底領(lǐng)悟了佛家的真理,就是“證”,即在內(nèi)心里尋找證明?!熬场奔此幍牡胤?。如:陶淵明在《飲酒》中所寫: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末了,黛玉進行續(xù)寫:懂得原本就沒有什么安身立命的境地,才算是真正徹底的干凈。此為禪宗第三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斯認為,楊譯本中“noplace”更貼合原詩中的瞬間永恒的空明境界?;糇g本中“anend”則仍是停留在“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第二境界,追尋始末有終。但試想宇宙之浩渺,萬物之無窮,何時謂之終結(jié)?雖未達終極意境,但也是略高于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此故,霍譯本中,黛玉之續(xù)作并未高于寶玉,只是持平狀態(tài),而未得到升華。
2、闡釋學與意境
“闡釋學”的基本概念是“解釋的藝術(shù)”,該理論實踐運用于翻譯活動中,則主要實現(xiàn)出發(fā)語與歸宿語之間,文字單元符號所不包含的文化與思維差異轉(zhuǎn)化。斯坦納認為,翻譯需要經(jīng)過信賴(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補償(Compensation)四個步驟,不同階段分別產(chǎn)生相應意義與功用。意境翻譯活動中,原文結(jié)構(gòu)、思維差異、翻譯策略等因素均可造成原作的內(nèi)涵缺失。
3、結(jié)語
對于意境翻譯,譯者應致力于均衡源語言與目標語言。按照闡釋學觀念,將意境翻譯補償劃分至三個層面,分別為語言學、文化、審美層面的翻譯補償,此三者此起彼伏,互補嵌套。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可僅考慮其一,亦可將三方融為一體,化為目標語言。意境翻譯之重,在于實現(xiàn)源語言與目標語言之間語言學、文化、審美三層面的轉(zhuǎn)化,最終目的是給予目標語言讀者以文化探索的機會,兼之以審美享受。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
[2]《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3]《紅樓夢》英文版-楊憲益譯.
[4]《紅樓夢》英文版-霍克斯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