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義寶
對于心理和生理還沒有完全成熟的中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一個比較特殊的年紀,他們思想比較叛逆,經(jīng)常和老師頂嘴。老師讓做什么他們偏偏就不做什么,他們總是認為家人和老師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甚至離家出走。所以教師應該處理好與學生的溝通問題,了解學生心里想的是什么、想要做什么。教師只有和學生做朋友,才能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師生的自我認知
現(xiàn)在中學生基本處于11~15歲之間,都是我國未來的希望、國家的棟梁。他們正處于塑造良好身心的最佳時刻,也是樹立人生價值觀的黃金時段。中學生不同于小學生,也不同于高中生,這個年紀的學生社會觀念才剛剛形成。都說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父母和老師的言談舉止對于學生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
人民教師,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職業(yè)。能當上教師的人都是受過專門訓練和培養(yǎng)的。有的教師受到學生的喜愛和歡迎,有的卻做不到。做不到的教師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現(xiàn)在光靠嚴厲的說教不一定能夠成為受人愛戴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不是只以批評教育為主,而是和自己的學生做朋友,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知曉學生的想法之后再“對癥下藥”。
二、當前中學教育管理上所存在的問題
在長期傳統(tǒng)教育管理之下,學生與老師之間一直存在著溝通難的問題,學生不敢和老師做朋友。學生在校期間,老師通常都是板著臉,比較嚴肅,表現(xiàn)出一種很有威嚴的模樣,使得學生產(chǎn)生一種畏懼的心理。長此以往,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拉得也是越來越大。目前老師多數(shù)是以成績的好壞來判斷學生的優(yōu)劣。老師在和成績不好的學生談話的時候,多數(shù)是以責罰批評為主,這樣漸漸就拉遠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也就更加談不上和老師成為相互理解以及信任的朋友了。所以教師也應該因人而異來培養(yǎng)學生,不能以成績定好壞,有才藝也應多多表揚,這樣才能使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價值觀。
三、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1.溝通
有效的溝通是一門技巧,老師想要和學生更好地溝通,就應多與學生參加戶外活動,經(jīng)常和學生聊聊天,什么事情都需要以身作則,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受到老師身上的個人魅力,才能讓學生從心底去肯定老師。教師只有和學生成為好朋友,使學生不那么畏懼老師,才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方位發(fā)展。學生處在這個對異性懵懂的年紀,萌發(fā)對異性好奇的心理是很正常的。構建良好的師生感情才能有效地溝通,學生如果畏懼家長和老師,絕對不會向其吐露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老師只有和學生成為好朋友,通過良好的溝通才可以實現(xiàn)有效的教育。
2.建立正確的教育觀
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學生成績的好壞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父母、老師通常都是以成績的優(yōu)劣來判定一個學生的好壞,這樣的教學思路直接影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老師一味地要求成績,只會把學生的個性消磨殆盡。教師不能單單以成績優(yōu)劣來劃分學生,一定要一視同仁,不能戴“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學生;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權利和人格,不能對學生進行人格的侮辱。學生也是有尊嚴的,教師在肯定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對有才藝的學生進行表揚和夸獎,這樣才能更好地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加學生對班集體的歸屬感,才能引領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
3.與學生談話的技巧
在中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會犯下各種各樣的錯誤,這個時候老師多數(shù)都會與學生談話。這個年紀的學生正是處于叛逆心理較強的時期,所以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談話技巧是極為重要的。這個年紀的學生犯下的錯誤可大可小,如果一味以高高在上的口吻去批評、去責罵,這樣不僅起不到好的效果,還有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對老師的抵觸心理越來越深,叛逆心理也越來越嚴重。所以老師和學生談話注重的是談心,在和學生談心的過程中,應該心平氣和地聆聽學生的想法,知曉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做。在交談中老師應當克制住自己的性子,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當然環(huán)境的選擇也很重要,如果是在非常輕松的環(huán)境下閑談,更有利于知曉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利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知曉自己這么做是錯的。這樣不僅能讓學生以后不會犯下類似的錯誤,更能加深和學生的感情,和學生的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總而言之,中學階段是學生最叛逆的時期,也是教師最難管理的時期,中學教育管理的重點還是需要中學老師們掌握適當?shù)姆椒ê图记?。老師通過有效的溝通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和學生成為好朋友,這樣更便于促進中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給他們營造出一個良好向上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鄒妍鋒.中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師生溝通”問題的研究[J].中國教師,2013(12).
[2]劉佐法.中學教育管理中關于教師與學生溝通問題的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