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涵妃
泉州南安福鐵村中,藏著一位小有名氣的木偶頭雕刻師傅。他未曾師從任何名家,卻在自己的摸索之下,走出一條野放的民間木偶頭雕刻路子,不僅制作閩南傳統(tǒng)的木偶頭,更與臺灣木偶界合作,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全新的木偶頭作品,讓人不禁感嘆民間手藝的生命力。
泉州南安的福鐵村是東南鄉(xiāng)建的駐地,其下轄的莊內(nèi)村,村莊不大,卻藏著一位小有名氣的木偶頭雕刻師傅。眾所周知,閩南木偶頭雕刻手藝有南派、北派之說,這位傅明筑師傅卻未曾師從名家,走的是徹徹底底的民間路子,不禁引發(fā)我的好奇心,決定前去拜訪。
古時,木偶戲又被叫作傀儡戲,是百戲之首,泉州木偶戲的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這也意味著木偶頭雕刻手藝的悠久歷史。木偶戲是閩南地區(qū)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閩南民間藝術(shù)中獨樹一幟。
舊時,木偶戲被看作民間“大戲”,木偶藝人平時可以著長衫,參加科舉,并被尊稱為“先生”,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在泉州,木偶戲有提線木偶和掌中木偶之分。過去,閩南民間每逢婚嫁、壽誕、迎神賽會、謝天酬愿,甚至是新建屋廈奠基上梁或落成,總會請來木偶戲班子表演,以示大禮。各村子的戲臺“八卦棚”下總是圍滿了老老少少,不管老人小孩,都對好戲開演充滿了期待。
民間木偶戲班興旺一時,也吸引了當(dāng)時剛剛高中畢業(yè)的傅明筑,本來進入泉州木偶劇團,打算學(xué)習(xí)木偶戲表演的他,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雕刻了一只木偶頭,被劇團的老師傅看中,便改而隨木偶藝人學(xué)習(xí)雕刻技藝。舊時,有些藝人不僅上前臺表演木偶戲,更是一手包辦木偶頭的工藝制作,包括木偶頭雕刻、盔帽砌末制作等等。傅明筑自幼就對手工感興趣,開始刻刀生涯,也算是跟隨了自己的趣向。
1986年,首屆國際木偶藝術(shù)節(jié)在泉州舉辦。許多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木偶劇團和演藝人匯聚于此,好不熱鬧。當(dāng)時從藝三四年,已經(jīng)摸清木偶頭雕刻門道的傅明筑,也想趁此機會,將自己的作品展示人前,不想吸引了臺灣布袋戲團的藝師,他對傅明筑的作品大為青睞,并打算與之長期合作。這樣偶然的機會,打開了傅明筑職業(yè)生涯的一扇大門,開始了他與臺灣木偶界二十多年的合作。
傅明筑的家是一棟自建的三層小樓,拼貼瓷磚與簡潔陽臺,看得出主人的審美與村子里一眾豪華繁復(fù)的別墅不同,也花費了點心思。走進一瞧,傅明筑把上下幾個房間劃作功用不同的工作間。他占據(jù)的其中一間,堆滿半成品粗坯,是專職雕刻的,木偶頭雕刻完之后,他的妻子與兩個女兒分別在不同的房間為它們粉彩開臉、梳頭配須以及噴漆,儼然是一個井然有序的家庭工坊。
其中一間屋子還陳列著傅明筑的木偶頭作品,幾十年下來,他做過兩三千種木偶頭。細看這些木偶,一個個精工雕刻、眉眼傳神,生旦凈末丑,看表情即知曉人物性格一二,無不栩栩如生。閩南木偶頭雕刻多為民間神佛鬼怪,傅氏不僅雕刻這些,還另辟蹊徑,創(chuàng)作了十二生肖、變臉木偶頭以及臺灣特色的霹靂木偶、金光戲木偶等,顏色也更為大膽,有些木偶頭不僅眼睛能動,嘴巴亦可張合,很是生動。
心細的傅明筑在兒子的幫助下,打算通過電腦3D打印,為每一個木偶頭作品留下圖片檔案。因為曾遭遇兩次車禍,他的腿腳已有些不靈便,精力也大不如前。后院放著一臺巨大的機器,像一頭巨獸,不斷發(fā)出轟鳴聲。原來如今各地訂單量大,老人為了滿足訂單生產(chǎn),用機器化作業(yè)幫助完成制作粗坯的環(huán)節(jié)。
提到木偶頭的行情,傅明筑說遠比二十年前要遜色的多,民間手藝人身上交雜的篤定、迷惘、擔(dān)憂等復(fù)雜的情緒,都呈在他的臉上。這讓人惋惜傳統(tǒng)手藝流程的完整度愈發(fā)式微的同時,也不禁感嘆民間手藝人的生命力比那些天生就繼承傳統(tǒng)的手藝人,要更濃重與野放一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