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人群而言,相比于間隔年,間隔月、間隔周是更易于實現(xiàn)的目標,不需要面對人生切換的難題,也不需要鼓足勇氣,恰當(dāng)?shù)乩妹恳粋€年假、長假,就可以去享受一場像樣的停頓。這次,我們對話了18位度假者,也許他們的度假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fā)。
迷人的夏季假期,已經(jīng)過去,對于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年中最值得激賞的季節(jié),自然萬物蓬勃,逃離都市,置身其間,恍如一場回歸。
但更多的人群,并無法投入這明快的假期,依舊勤勤懇懇地完成工作,在周末的間隙,去盡力緩解工作時間積壓的焦慮,混淆了公共時間和私人時間。
所以,當(dāng)年Gap Year概念在中國流行的時候,一個個敢于停下來,切斷穩(wěn)定工作的人,都被推崇為英雄——他們在路上,他們的靈魂鮮活,他們活得更有滋有味。那些年流行的旅行圖書,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在路上的英雄,多少人捧著猶如圣經(jīng)般的指南,比照眼前的茍且,慨嘆日常的平庸,沒有勇氣去追求詩和遠方。也有人開始效仿,瀟灑地遞了辭職信,抱著“不去就死”這擲地有聲的信念上了路。像是一場轟轟烈烈又極其浪漫的啟蒙運動,間隔年的出行,被視為珍貴的成年禮,人們在路上回望過去,思考未來。對青年的感召力,好似歐洲歷史上的壯游,沒有完成,是人生的缺憾。
也許是期待太高的緣故,間隔年歸來的人們,不得不面對新的人生難題,有的人比出發(fā)前更加焦慮。如何重新面對平凡的日常?成了一些人的困惑。環(huán)游世界歸來,似乎并沒有改變?nèi)松?。這樣的失落,讓一些人無法接受,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壓力也迅速扯掉了浪漫面紗,有人質(zhì)疑這樣帶著奇幻色彩的間隔年,批評它是一種逃避。我們需要承認,間隔年不是拯救自我和人生的靈丹妙藥,它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彰顯,更多價值在于對世界的體驗,而不是去鍍金。失落,不過是因為,對它寄予了不恰當(dāng)?shù)钠诖?/p>
盡管如此,能夠間隔年的人,依舊令人艷羨。只不過大家逐漸趨于理智,把這樣的人生間隔,打散在更多的日常生活里,于是有了Gap Month,Gap Week的概念。
對大部分人群而言,相比于間隔年,間隔月、間隔周是更易于實現(xiàn)的目標,不需要面對人生切換的難題,也不需要鼓足勇氣,恰當(dāng)?shù)乩妹恳粋€年假、長假,就可以去享受一場像樣的停頓。都市里的工作節(jié)奏,讓人們越發(fā)渴望擁有假期,跳脫出固化的生活模式,不去計較時間的理性使用,不去用時間兌換利潤,而是期待更加感性地揮霍它。
去度假的人群越來越龐大,有別于大眾旅游的打卡游覽,這個人群更懂得讓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不過分計較花費更多的金錢,經(jīng)常出沒于國內(nèi)外的度假酒店里,享受被視為尊貴的待遇,躺在一片蔚藍海岸的沙灘上,或是面對火山口的野奢叢林邊。
度假成了一種具有階層意味的消費品,甚至是價值觀的表述載體,它取決于時間的自由度,經(jīng)濟實力,和審美品味,并被時代貼上了不同的標簽,或是流于俗套,或是先鋒時尚。
度假還成了撫慰心靈的剛需。與度假相關(guān)的產(chǎn)業(yè)鏈,營銷手法也越發(fā)細致,在大數(shù)據(jù)的加持下,針對客群打出不同的幌子,極具煽動性。還未等到大眾追隨的步伐整體到位,又有些人開始質(zhì)疑國人度假的單一性:除了沙灘、酒店,我們還可以擁有怎樣的假期?不被商業(yè)綁架,不被階層綁架,忠于自我需求的假期,又會是什么樣子?
也許什么都不做,到一處能夠讓人安寧的地方,調(diào)整作息;去同一個地方度假,不追求觀賞更多美景,而是深入了解那個地方的社區(qū)和鄰里;或者完成自己的閱讀、創(chuàng)作計劃,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或者帶著家人、孩子,在陪伴中修復(fù)親情……用一種不著急的狀態(tài)去度假,不計算時間效益,不急著表達態(tài)度和審美,不一味追求奢華。
即便這樣的需求,在目前國人的旅行消費習(xí)慣上還未完全爆發(fā),但它有著成為一個強需求的潛力。我們對話了18位度假者,他們的度假觀,也許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f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