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靜 黃 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311)
談美
——浮世繪對比亞茲萊插畫藝術的影響
馮 靜 黃 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311)
英國藝術家奧布里·比亞茲萊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插畫藝術家,在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深受日本浮世繪美學觀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新的插畫創(chuàng)作技法。本文主要運用符號學意義分析方法剖析比亞茲萊代表作《高潮》,并且將浮世繪與比亞茲萊畫面中的美學形式和內涵外延一一對比,目的是更為清晰地揭示比亞茲萊插畫藝術中的“浮世繪形式美”。
符號意義分析;浮世繪;比亞茲萊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興起的一種反映虛浮世界、浮生塵世的繪畫或者說是版畫,其文化來源于中國古代仕女圖。浮世繪描繪的是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和日本自然風光,題材廣泛,尤以美人畫和歌舞伎演員居多。[1]
(一)比亞茲萊作品意義分析
比亞茲萊是英國插圖家、裝幀藝術家,1891年受伯恩·瓊斯的鼓勵走上繪畫道路,但1898年而因肺結核去世。其藝術生涯只有8年,但他以黑白單色創(chuàng)作的插圖震驚了整個藝術界,其國內外模仿者長期不絕,如英國的查爾斯·里克茨、法國的尤金·格拉謝特,以及中國的謝靈鳳等人。[3]本文以他為王爾德劇本《莎樂美》做的插圖《高潮》(表2-1)為例、剖析其神秘的黑白裝飾符號背后的意義。
表2-1 《高潮》的意義分析(自繪)
(二)浮世繪藝術與比亞茲萊插畫藝術的對比分析
王爾德曾這樣評論《莎樂美》插圖:“我不喜歡奧布里的插畫,他們太日本化了,而我的劇本是拜占庭式的。”[4]“日本化”直接道出了比亞茲萊的插畫藝術受日本藝術的影響。下表(表2-2)將浮世繪藝術與比亞茲萊作品的美學形式和外延內涵一一分解進行了宏觀比較,分析其異同。
(三)浮世繪的形式美對比亞茲萊的影響
在(表2-2)中可見浮世繪對比亞茲萊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其能指的點、線、面,即形式美部分。浮世繪藝術的形式美是江戶時代的日本人根據(jù)其意識形態(tài)而創(chuàng)造的美的外部形式,比亞茲萊在吸收的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了屬于自己的形式美意味。如,比亞茲萊在浮世繪的服飾中所借鑒的“點”(以喜多川歌麿作品為例),在其《化裝舞會》中的應用相似但不同。最終這種“點”的借鑒發(fā)展為“點狀線”的形式,作品《孔雀裙》中就有體現(xiàn),而從他的另一幅作品《劫發(fā)記》開始,這一趨勢便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甚至整篇的點狀線替換了原來的所有的實線繪畫,原本自由活躍的點,又被線的軌跡所束縛。但是對“點狀線”理性的、繁而不亂的控制技巧,更顯露出比亞茲萊內心深深的纖弱與厭倦。通過二者的對比,比亞茲萊在《海倫的化妝》中對浮世繪細而密的線條發(fā)揮創(chuàng)新到極致。
表2-2 浮世繪藝術與亞茲萊插畫藝術的對比分析(自繪)
再如,比亞茲萊對浮世繪“面”的借鑒,日本浮世繪作品通常使用純粹的色塊,色彩都是以塊狀形式來表現(xiàn)的。比亞茲萊在《肖邦的夜曲》中黑背景與一白一黑舞者衣服的運用、《高爾夫俱樂部開幕證》白背景與黑衣服的對比,左下方人物幾筆白描就分割出畫面層次,在簡練的、涇渭分明的色塊中似乎還有一種“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平衡秩序。但是,比亞茲萊的這種黑白色塊的“簡練”并非只是一種形式,可以說是他對自己生命和面臨死亡的一種自我的發(fā)泄。
因此,比亞茲萊插圖中的形式美是他在長期的審美實踐和創(chuàng)造美的實踐過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來的形式特征,這時候的點、線、面所蘊含的意義已經不是物理的,也不是浮世繪的形式美,而是作者意識形態(tài)的外在表現(xiàn)。
浮世繪源于中國明代木版小說和工筆畫,傳入日本后,日本民族根據(jù)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背景,用自己的哲學和美學將其進行改造,才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浮世繪”。同樣的,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比亞茲萊的作品在形式美方面深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他在吸收引進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精神思想與社會背景, 將浮世繪的藝術形式在更為寬泛的可能性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了獨屬比亞茲萊的語言,這種語言在其后又影響了眾多跟隨者而繼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浮世繪”發(fā)展了3世紀之久,無論是日本國內如田中一光對其的創(chuàng)新,還是國外設計師對浮世繪的參考,浮世繪文化的發(fā)展無疑是成功的!中國正處于回歸文化自信的關鍵時期,而全球各種各樣的文化和潮流涌向中國,以至于出現(xiàn)跟風或者說是迷茫的慌張,故寫下此文希望我們堅守自己的文化,將本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
[1]張丕宇.浮世繪的源起[J].齊魯藝苑,2001(1):17.
[2]胡飛.藝術設計符號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6.
[3]袁熙旸.新藝術的余輝——20世紀20年代中國書籍裝幀界的“比亞茲萊熱”[J].裝飾,2007(5):26.
[4]王培娟,荀武.比亞茲萊插畫藝術中的日本元素[J].藝術探索,2011(2):131.
J218.5
A
馮靜(1993-),女,漢族,山西省呂梁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