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予
(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
安順屯堡地戲面具文化探究
張馨予
(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
面具作為安順屯堡地戲的重要文化符碼和標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是研究屯堡文化和地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屯堡;地戲;面具
面具的起源離不開中國儺文化,遠古時期儺面具就在先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的產(chǎn)物,用以掩蓋使用者的真實面容以代表神明說話,從而使面具多了一份神秘色彩,也多了一份威懾四方的力量,拉近了人與神之間的距離。面具的威懾功能不僅在生活中表現(xiàn)充分,同時也延伸到對古代戰(zhàn)爭的想象中,傳說北齊蘭陵王臨陣披發(fā),戴銅面具所向披靡,賊莫敢擋。再后來,以娛神為主要目的的儺戲開始以木刻假面來演繹歷史。在安順屯堡地戲中,面具成為屯堡地戲人物造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屯堡,地戲面具俗稱“臉子”,是屯堡地戲服飾中最重要的配飾,也是最具神性的一部分。筆者在田野調(diào)查中得知,雕刻藝人認為雕刻面具是一件非常崇高和令人自豪的工作,他們以能制作具有神力依附、神秘圣潔的面具為榮,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有資格從事這項工作,因此,雕刻藝人均能受到村民的尊敬和愛戴,在村中地位較高。面具被村民賦予神圣的力量,屯堡人相信面具即是神的象征,因此無論是在制作過程中還是在地戲演出過程中,對待面具的態(tài)度都是非常嚴謹?shù)?,以免褻瀆神靈。面具的雕刻技藝自古以來只傳男不傳女,并且小孩和孕婦不能觀看面具制作的過程,以免冒犯神靈,可見面具在屯堡人心中的崇高和神圣。地戲面具多選用丁木或楊木做成,木料經(jīng)截材、剖半、出坯、白面、上彩、裝飾六道工序制作而成。經(jīng)雕刻藝人總結,將面具的造型大致分為“五色相”,即老將、武將、少將、女將、文將,其中文將有兩種,君王和文臣。老將裝胡須,正將面容嚴謹(如楊六郎),正面人物臉上大量借鑒廟宇中各種菩薩金剛的面部特征,面具大多都神圣莊嚴,特別是那一對大大的耳垂,使得人物形象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反將面容夸張(如曹操),造型則扭曲變形,模擬了很多古代傳說中妖魔鬼怪的形象;武將講究威猛彪悍,多用夸張手法,豹子眼、火燒眉、高鼻梁、獠牙嘴(如黃忠、黃飛虎);少將講究英俊瀟灑、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如羅成);女將則講究秀氣嫵媚、英姿颯爽(如鄧禪玉、穆桂英);文將講究神氣,威而不露(如徐茂公、劉備)。除此之外,面具造型還有道人、雜扮(歪嘴、笑嘻嘻、和尚等)和動物,一般是修煉成仙的馬、猴、鼠、虎(如虎雷豹)。
制作完成的面具僅僅是一件雕刻藝術品,要成為用于地戲表演的面具還需要舉行“開光儀式”,使沒有生命的面具成為神的附體。地戲面具從制作到“開光儀式”是一個從誕生到賦予生命的重要過程,是一套莊嚴而完整的儀式。從地戲班子請雕刻師傅開始,到上彩后祭祀點神為止,必須嚴格按照習俗進行。地戲班子親自上門請雕刻師傅,師傅定好良辰吉日以后,準備好香燭紙錢等祭祀用品,拜請祖師爺魯班,祭祀完畢才能開工。面具雕刻完畢上彩后,需舉行“開光”儀式?!伴_光”儀式由雕刻師傅主持,將面具按角色地位等級依次排列放置在地上,面具前供奉各種祭品,然后師傅手提雄雞,捻破雞冠,嘴里念開光點雞詞,敬請神靈下凡,賦予面具神力。用于演出的面具,一般不能輕易示人,需小心收藏在“神柜”里,等到表演時再慎重請出。可見,面具作為地戲表演的核心,是屯堡文化本質核心的體現(xiàn)。
地戲面具具有一整套完整的象征系統(tǒng),承載著族人虔誠的宗教情懷,是屯堡人溝通神明的一個媒介,是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有效渠道,是族群集體文化心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人類社會生活中,宗教意識是最穩(wěn)定最直接的一種文化心態(tài),屯堡人毫無例外地有著自己的宗教信仰體系。屯堡人將所有宗教信仰都包容在自己的體系中,潛移默化地融為一體,儒、釋、道、巫的信仰觀念都可以在屯堡人的精神世界中找到,是屯堡人不斷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一種精神需要。屯堡人相信,世界是由多維平行空間組成,除了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外,還有“住在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妖魔鬼怪,人們不斷嘗試著通過某種方式實現(xiàn)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溝通,這是人類了解或掌握自然規(guī)律的一種樸實的愿望。
對屯堡人來說,面具就是溝通神明的橋梁,是人們通往仙界并與之交流的中介。當?shù)貞蜓輪T戴上面具時,就脫離了外部的感官世界,暫時拋棄自我意識,成為戲中英雄人物和神靈下凡的化身,表現(xiàn)為人的靈魂和面具人物神力的合二為一。對于觀眾來說,由于面具的遮擋,觀眾無法揣測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和內(nèi)心活動,從而暫時忘卻了演員的真實身份,將此時的演員認為神靈的化身,觀看演出的過程就是與神靈對話和交流的過程,整個演出充滿無限的神秘感、神圣感和崇高感。如果沒有了這層儀式感和神秘感,地戲也和其他的地方戲曲一樣,不過是沒有靈魂的古代戲種,供人娛樂消遣。
屯堡人認為經(jīng)過開光以后的面具被注入神力,戴有面具的人物以戲曲表演的形式取悅神明,代表村民向神明祈福。因此屯堡面具還承載著屯堡人驅邪納吉的美好愿望,屯堡面具上所雕刻的具有各類吉祥辟邪象征意義的圖案,正是屯堡人趨利避害的愿望表達。從“開箱”儀式的請神詞中就可以看出屯堡人對面具神力的深切期望,念詞如下:“本村開箱跳地戲,奉請?zhí)焐媳娚裣伞蹬R村寨吉祥賜,男女老幼保平安?!樟汲絹淼酱耍Wo我村男女老幼大吉大利福壽長。”
此外,面具的造型、色彩和裝飾可以看出屯堡人對正面人物的特別偏愛與敬佩、對反面人物的憎惡,表現(xiàn)出屯堡人對儒家思想“忠孝仁義”的堅守和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及價值觀。在屯堡人的信仰體系中,除了崇拜修道成仙的羅漢、菩薩外,還有一類特別的存在就是歷史人物。被屯堡人奉為神明的歷史人物,主要是那些歷代相傳的在戰(zhàn)爭中奮勇殺敵、報效國家的英勇志士和忠君愛民的賢臣義士,他們與各路神明一樣,享受村民的頂禮膜拜和虔誠香火。在英雄人物中,最受屯堡人愛戴的要數(shù)關羽,從他那最為精致的面具就可見一斑。地戲《三國演義》中只演“千里走單騎”這一段歷史,不演“敗走麥城”的故事,能扮演關羽的演員一定是劇團里資歷最深、演技最佳、人品上層、口碑最優(yōu)的村民。這種特殊的感情和不成文的規(guī)定不僅起到弘揚中原漢文化的作用,更是對千百年來優(yōu)秀民族精神的歷史回顧,具有團結族群、教化民眾的作用。和正面人物面具不同的是,地戲中的丑角面具生動豐富,表現(xiàn)出村民愛憎分明的樸實情感。比如近代地戲中出現(xiàn)的丑角“煙殼殼”的面具,被雕刻成一個煙癮大發(fā)、呵欠連天的樣子,他頭上的氈帽有精無神地胡亂扣著,像是剛從床上爬起來的樣子。左邊臉上的一撮毛,表現(xiàn)出大煙鬼令人憎恨的面目特征。通過面具表達出雕刻藝人對鴉片毒品害人的憎惡,從而起到的警示教化的作用。(參見圖1)。
現(xiàn)今,屯堡面具不僅是表演時使用的飾品,也成為具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無論從其藝術語言、藝術形象還是藝術意蘊來看,都融注了屯堡人的情感和思想,是真正的民間手工藝品。這些由屯堡人親手制作的面具,或威嚴莊重,或清秀雋永,或俏皮乖張,或猙獰丑陋,都包含了千百年來漢族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具有極高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及價值。
圖1 歪嘴殼殼(圖片由筆者攝于安順屯堡)
[1]安順市文化局.圖像人類學視野中的安順屯堡[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179.
[2]秦發(fā)忠.面具:屯堡文化的標志符號[J].貴州世居民族文獻與文化研究,2014(7).
[3]秦發(fā)忠.安順地戲面具文化符號的原始意義[A].走進原始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C].2010.
J825
A
張馨予(1991-),女,漢族,湖北,研究生畢業(yè),助教,研究方向:文藝與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