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溪山行旅圖》是北宋山水畫大師范寬的代表作品,這幅作品雖歷經千年,卻依然是山水畫史上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被后人奉為經典。無數的學者研究、臨摹過它,有從構圖角度去研究的,有從技法角度去研究的,有從筆墨與意境角度去研究的,等等,本文是筆者在臨摹學習后,對畫中的人物有感,從山水畫點景人物角度去研究它,分析“人騾旅行隊”在此幅畫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范寬;溪山行旅圖;點景人物;
1、 范寬及《溪山行旅圖》概述
范寬,字中立,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北宋初期山水畫家,據資料《宣和畫譜》和《畫史》記載,他于五代末年出生,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大約活了 77 歲。其人和他名子一樣,有著寬厚的性格,不拘世故,《圖畫見聞志》記載他“儀狀峭古”。又說他“理通神會,奇能絕世”,“性嗜酒,好道。”指的是范寬形貌峭、衣著古,喜歡喝酒,好道家之道?!袄硗ㄉ駮敝傅氖呛玫乐砼c畫理相通,自己的精神與山林自然之精神相會而融為一體。范寬在好道之心的驅使下,又深悟“與其師人,不若師造化”,遂澄懷而昧象、拒功名利祿、除俗慮雜欲,而專寫山水,長居終南、太華,終日坐觀于山林間,對自然之景抒寫其意,表現真實自然之景。在師人,師造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悟到: 師于人者與物者,不如師于心。由此范寬山水畫研習有了質的飛躍,其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隨心所欲的自由境地,成就了一代山水畫藝術大師,為中華民族繪畫藝術的發(fā)展譜寫了燦爛的一筆。
《溪山行旅圖》,絹本,立軸,206.3×103.3cm,范寬代表作,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幅作品不僅是“北宋第一”,更堪稱中國繪畫史中的杰作。一眼望去,《溪山行旅圖》給人以氣勢雄壯、境界深遠之感。幅畫中的主峰拔地而起,頂天而立,就像是天地之間的一座豐碑,山峰之上有茂密的樹林覆蓋,一道白色瀑布從山峰間飛流直下,氣勢逼人,畫面近中景處有三堆山石,其上有濃蔭老樹,一條溪流在山石間穿過,岸邊右端有一行人騾旅行隊,兩個人一前一后,趕著馱有重物的四頭騾子前行。仔細品讀不難看出,此幅構圖既是“高遠”,亦是“全景式構圖”,也有“中軸線構圖”、“垂直線構圖”,正因為這么多的構圖方式,使得畫面中的山石、樹木、瀑布、樓閣、溪流、人騾隊等諸多要素統(tǒng)一起來,以美的形式呈現出來,再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石的大體輪廓和脈絡走向,采用雨點皴、豆瓣皴等不同筆法刻畫出雄偉壯觀的山石質感,用濃淡不同的墨層層渲染,表現不同的自然景象,畫面無不筆力挺勁,刻畫精微。雄壯的氣勢、獨特的構圖、成熟的筆墨,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山水意境,使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整體自然與人生牧歌式的親切關系,在人與山水相和諧的整體自然中,人是渺小的、短暫的,而山是宏偉的、永恒的,人生活在大自然山水之中,山水承載著人類的理想、精神,在宇宙空間中相激蕩、相和諧。這一切在《溪山行旅圖》中自自然然的呈現出來,沒有一絲的刻意和做作,使觀者仿佛置身終南太華的峰嶺之下,充分體現了范寬的審美理想和人生追求。
2、 點景人物在《溪山行旅圖》中的重要性
宋代山水畫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由此可見,點景之物在山水畫的畫面里雖然不算是主體,但卻直接影響著一幅山水畫的藝術效果,而點景人物在山水畫中更是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它是升華山水畫畫面效果的常用表現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反映畫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畫家的生活態(tài)度與審美情趣,承載著民族文化內涵,畫家的文化修養(yǎng),深化主題,豐富畫面,營造出畫面的意境。
《溪山行旅圖》中的點景人物(人騾隊)隱含了畫家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也反映了范寬的生活態(tài)度與審美情趣。范寬生于五代末期,五代時期是歷史的一個動亂時期,人們承受著戰(zhàn)亂帶來的迫害,難以穩(wěn)定的生活,所以這個時期的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多出現“行旅”的場景,不僅《溪山行旅圖》的畫面中有描繪斷斷續(xù)續(xù)的人群,李成的《晴巒蕭寺圖》、荊浩的《匡廬圖》、關仝的《關山行旅圖》等畫面中也都有表現,或趕著牲畜,或背著行李,或結伴而行,這不正是對五代這一動亂的反映。每個人對相同和不同的社會經歷都有不一樣的感觸,每個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都融入了藝術家的情感,畫家托畫抒感,借景抒情,在作品中抒發(fā)生活態(tài)度與審美情趣,《溪山行旅圖》中,畫面中用簡單的幾筆便描繪出了一隊姿態(tài)各異的人騾隊,最前面的人回頭向后張望,騾子馱著重物,沿著流水,行走在深山之中,讓我們感到路途是那么的遙遠,領隊人回頭張望是怕后邊的隊伍沒跟上,人騾隊正摸索著前進的道路,與整個畫面的氣勢配合的相得益彰,生動的象征了文人對前途的渺茫。
從《溪山行旅圖》的點景人物(人騾隊)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民族的文化內涵。我們的山水畫沒有像西方一樣稱為“風景畫”而叫“中國山水畫”,這是與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古人提倡儒道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存在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山水畫家們通過自己對大自然體悟,將自然景物與人的理想追求高度統(tǒng)一,在畫面中形成一種“可游可居”的真山真水,來表現精神與氣概,而人物在畫面中承擔著這種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并存的重要作用?!断叫新脠D》畫面中的山峰氣勢磅礴,人騾隊那么微小,只占據到畫面微乎其微的比例,它符合傳統(tǒng)山水畫構圖的基本規(guī)律,也體現了大自然的“高”,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親和尊重的態(tài)度,中國是一個農業(yè)的文明國家,中國人認為自然界養(yǎng)育了我們人類,也視自然界為我們的生養(yǎng)之源,人們不但沒有改造和征服大自然的欲望,反而有一種不斷探所和發(fā)現的學習態(tài)度。
《溪山行旅圖》中的點景人物(人騾隊)最重要的應是對畫面意境的營造。山水畫作品中所呈現出的意境往往是畫家自身心境的表達,所以點景人物對畫面意境的營造通常有兩種作用情況,一是能夠深化山石本身所營造出的意境,如在《溪山行旅圖》中,一行微小的人騾隊從密林深處走出,與遠景雄偉的山峰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突出了山峰的氣勢,使得整幅畫面的空間更廣。二是能夠營造出一種不同于山石所營造的意境,《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和騾子雖然描繪的簡潔,但是每條線條都是堅定有力的,描畫的十分細致,人物的每一動態(tài)我們能夠看得清清楚楚,他們有手上拿著棍子的,有背上背著東西的,也有扇著扇子的動作,這些人物動態(tài)栩栩如生,讓我們感受到了炎炎的夏日,四頭騾子背托著重物,走的十分艱辛,更加深了旅途的艱辛感。人物的出現也使欣賞者的視線發(fā)生了變化,隨著人物由右走向左面,并使我們一路向前瀏覽到了整幅畫面的山山水水,使整幅畫面處在上升的氣勢中,也讓欣賞者感覺到了騾鈴聲漸漸地進入到畫面中來,伴隨著山澗中那潺潺的溪水聲,好像馬隊的聲音從山麓那邊慢慢的傳來,在靜靜從你面前走過,讓這樣炎炎夏日的旅途不再那么艱辛無味,也給整幅畫面增添了一筆小小小的生活趣味。在人物與山水形成呼應的同時,人物與人物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呼應效果,走在最前面的向后回頭與最后面的人形成互相呼應,而那回頭張望的則把我們的視線向后轉移,我們順著它的視線就能看到了它的主人,生活氣息十分濃厚。我們如果假象,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沒有右下方的那一行人騾旅行對伍,畫面是否依然會有這樣的意境?我想那雄渾的感覺也許并不會由于人物的消失而消失,因為觀者第一眼看到并不是人,而是這雄壯厚重的山峰,但當看到人騾旅行對后,感覺一定會發(fā)生變化,首先,這樣雄渾厚重的感覺會加深,其次,會感覺到旅途的遙遠,行程的艱難,假如我們把自己想象成是這行旅隊伍中的一員時,會產生怎樣的心境,是否會聯想到自己未來道路的艱難,感慨已經走過的人生路,這樣點景人物就升華了雄偉厚重、真實感人的意境的同時,也營造出由人物帶來的意境。endprint
3、 山水畫點景人物給我的啟示
臨摹完《溪山行旅圖》,讓我對畫面中點景人物(人騾隊)有了重新的認識,不在認為它是可有可無,不在以“不屑”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在前面已經談到它的重要性,我從這些重要性中也得到了一些啟示,也可以說成是在以后的學習道路上應該努力堅持做的。
點景人物能反映畫家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那我們首先就要注重師自然之造化,堅持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多觀察、多體驗,多寫生。其次還要師社會之造化,時時刻刻對當下社會進行感知和體悟,真正做到熱愛生活,熱愛自然,使作品體現時代精神,只有這樣,其作品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擁有強大的藝術魅力,才能永久傳承。如果我們仔細對比下就能發(fā)現,不同時代的山水畫里的點景人物也是不同的,有王公貴族,有貧民百姓,有文人隱士,有歷史人物,這些都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系的。
點景人物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內涵,就要求我們注重文化修養(yǎng)。一個畫家要想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那他自身必須要有廣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反之,一個優(yōu)秀的畫家也一定有著極深的文化修養(yǎng),是兼善諸多領域的大學問家,如唐代王維,不僅是一位優(yōu)秀的畫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和佛學家,還有趙孟頫、董其昌、石濤也都是修養(yǎng)極高的大學問家,近代大畫家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也都是詩、書、畫、印兼善的畫家,所以,我們學習繪畫的同時,還要著意于文化的全面修養(yǎng),它有助于我們對山水畫的意境理解。
點景人物可以深化主題和營造畫面意境,“意境”是難以言傳的,筆者自知理解尚淺,不敢妄加論述,以后在繪畫創(chuàng)作時就要樹立畫面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意識,在師造化,重修養(yǎng)的基礎上多思考,點景人物可以使傳統(tǒng)山水畫“動”起來,那在當下的我們在創(chuàng)作山水畫時是不是可以利用現今社會特有的物象來點景,營造畫面意境,這都需要我們去發(fā)現,去嘗試。
結語
點景人物在整幅畫面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可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應該被忽視,在以后的藝術道路上,我一定重視這個“不起眼”又“不可缺”的它,并在新時代下,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內涵,藝術非無源之水,路漫漫兮,我將上下探索。
【參考文獻】:
[1]郭熙.《林泉高致》[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潘運告.《宣和畫譜》[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
[4]俞劍華.《圖畫見聞志》[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許志廣(1993-11),男,滿族人,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