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云
(中國華西工程設計建設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1)
淺談武侯立交橋匝道橋的加固整治方案設計
周益云
(中國華西工程設計建設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1)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行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大量既有橋梁由于原設計標準偏低和結構自然老化等原因,已不滿足正常使用要求。部分舊橋長期超載運營,造成了結構的損傷,橋梁承載能力和耐久性降低,嚴重時甚至發(fā)生垮塌事故。如何采取有效的加固整治措施,提高此類橋梁的可靠性是現(xiàn)今交通工程的重要課題之一。文章以成都市三環(huán)路武侯立交A、B匝道為例,針對主要病害提出了加固設計方案,通過加固前后有限元計算結果的比較分析,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立交橋; 匝道; 病害; 加固; 設計; 有限元分析
1.1 工程概況
武侯立交橋位于成都市三環(huán)路西一段,為一座半互通立交橋,于2002年10月建成使用。立交橋分別由S線(三環(huán)路主橋)、C線、匝道A橋和匝道B橋組成,總體平面如圖1所示,匝道分聯(lián)示意如圖2所示。
圖1 總體平面
其中,A、B匝道分別為5聯(lián)500.5 m (10.7+17.5+23+25+22+22+4×22+19+4×19+19+2×25+19+20+4×20 m)以及6聯(lián)591.0 m (4×20+20+4×20+20+18+23+26+23+18+24+26+24+24+26+24+ 5×21.5+17.8 m),如圖2所示;車道凈寬為7.5 m,橋梁總寬8.5 m;主橋橫坡為1.5 %,最大縱坡為5 %;橋梁設計荷載為城-A級荷載。
橋梁上部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圓柱形墩,橋臺采用樁柱式橋臺,基礎為挖孔灌注樁基礎。
1.2 主要病害
通過對A、B匝道進行檢測,以及查閱前期養(yǎng)護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該橋A、B匝道的主要病害如下:
(a)匝道A
(b)匝道B圖2 匝道分聯(lián)示意
(1)牛腿出現(xiàn)開裂、滲水,部分支座脫空、移位嚴重。
(2)部分伸縮縫間距增大或減小明顯,止水帶破環(huán)。其中,A匝道ZAD-10號墩和B匝道ZBD-18號墩處伸縮縫間距增大最為明顯。
(3)主梁發(fā)生較明顯橫向錯位。較明顯的為A匝道10號墩處的伸縮縫,從成橋頂推復位后的-3 cm變?yōu)? cm,并有較明顯扭轉變形。
(4)各墩的縱向垂直度介于-0.75 %~0.84 %之間,橫向垂直度介于-0.99 %~0.82 %之間,有部分墩柱垂直度超出規(guī)范0.3 %的限制規(guī)定[1]。
(5)橋墩與橋面中心相對錯位。
存在的病害已影響到橋梁的運營安全,舊橋加固是目前提高橋梁使用性能的主要技術措施[2-4]?,F(xiàn)針對武侯立交橋A、B匝道的主要病害,采取加固措施見表1。
表1 加固措施匯總
2.1相鄰聯(lián)之間相對橫向復位
匝道相鄰聯(lián)之間最大橫向錯位為5 cm,對于相對橫向變形較大的位置需進行橫向相對復位。其步驟為:(1)首先在當前聯(lián)各墩上設置抱箍,將千斤頂設置在曲線外側的橫橋向,并在對應位置設置限位裝置;(2)用梁支座恒載反力的1 %試推,并依次均勻增加頂推力,直至移動為止;(3)使當前聯(lián)在相鄰聯(lián)之間產生一個適當?shù)姆聪驒M向位移即停止,并將該聯(lián)未固定處理的部分墩支座進行墩梁臨時固定;(4)加固施工完畢后解除臨時固結。進行橫向相對復位同時,對梁端間距較大或間距偏小以及止水帶開裂的伸縮縫進行更換。
2.2 牛腿加固
在上盤牛腿實心段中心加墩,增加的橋墩為與已有橋墩外形協(xié)調。增加的橋墩直徑取用1 020 mm的鋼管混凝土,鋼管采用壁厚14 mm螺旋管,里面灌注微膨脹C30小石子混凝土。
2.3 部分橋墩與梁體固結
對A匝道的ZAD-4號、ZAD-7號、ZAD-8號、ZAD-13號、ZAD-17號橋墩,B匝道的ZBD-13號、ZBD-16號、ZBD-20號、ZBD-23號、ZBD-25號橋墩采取增大截面后的墩梁固結措施,通過植筋和原結構鑿毛來實現(xiàn)新老混凝土的結合,且由于受力和構造需要,需新增樁基和承臺,并施加豎向預應力,承臺處為錨固端,主梁橋面處為張拉端。
2.4 設置橫向限位構造
ZAD-11號、ZBD-17號和ZBD-19號墩處曲線半徑小,縱坡大,對其采取增大截面,增加橋墩剛度,在墩頂增設蓋梁和擋塊,并增設橫向限位構造,限制梁體橫向位移。將柱墩直徑加大為與其樁徑直徑一致,以達到增加橋墩的剛度。
采用有限元計算軟件[5],選取代表性聯(lián)進行加固計算分析。計算工況考慮恒荷載、汽車荷載、整體升降溫20℃,按照規(guī)范考慮的溫度梯度效應[6]以及1 000 d的收縮徐變。A匝道計算模型見圖3,B匝道計算模型見圖4。
圖3 匝道A加固計算模型
圖4 匝道B加固計算模型
3.1 撓度驗算結果
加固前后主梁切向撓度和徑向撓度分見表2、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加固后對撓度的限制作用比較明顯。
表2 主梁徑向撓度加固前后驗算結果
3.2 應力驗算結果
主梁應力結果見表4,對比發(fā)現(xiàn),加固前后主梁應力結果變化不明顯。
表4 加固前后梁體應力 MPa
3.3 抗彎承載能力與抗裂驗算
本文還分別進行了A、B匝道的正截面抗彎承載能力驗算、使用階段正截面抗裂驗算、斜截面抗裂驗算與固結墩的抗裂驗算。由于篇幅限制,未將結果列出。正截面抗彎承載能力驗算的結果表明,加固前后對承載能力的影響不大。梁截面使用階段正截面抗裂驗算中,加固后裂縫發(fā)生的位置有所變化,但是裂縫寬度均沒有超過限制值。此外,加固前后對斜截面主拉應力的改變較小。固結墩在使用狀態(tài)的裂縫寬度也基本滿足要求。
本文根據(jù)匝道橋的主要病害,進行了加固方案設計。該加固方案有效解決了梁體縱橫向位移大以及部分支座脫空的問題。應用有限元手段對加固方案進行模擬計算,分析發(fā)現(xiàn)加固后梁體撓度能得到優(yōu)化,抗彎承載能力驗算與抗裂驗算均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
[1] JTGF 801-2004 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 蘇德俊, 何憲禮, 胡萍. 橋梁加固的主要方法及應用[J]. 交通科技, 2005(3):60-62.
[3] 呂宏奎, 安群慧, 王夷. 某小半徑連續(xù)曲線梁橋偏位成因分析及糾偏方案研究[J]. 世界橋梁, 2013, 41(2):80-83.
[4] 王若冰. 公路橋梁加固技術分析與探究[J]. 四川建材, 2016, 42(12):165-168.
[5] 北京邁達斯技術有限公司. Midas Civil 2010 分析設計原理[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6] JGJ D60-2015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5.
周益云(1971~),男,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橋梁設計工作。
U445.7+2
A
[定稿日期]2017-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