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平
(蘇州市立醫(yī)院本部ICU,江蘇 蘇州 215002)
早期活動對ICU機械通氣患者預后影響的觀察
許麗平
(蘇州市立醫(yī)院本部ICU,江蘇 蘇州 215002)
目的 觀察與探究早期活動對ICU機械通氣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于本院治療的50例ICU機械通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護理,對觀察組給予早期活動,并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效果。結(jié)果 觀察組干預后握力值、Barthel指數(shù)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使用呼吸機的時間、ICU入住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對ICU機械通氣患者實施早期活動可明顯改善其預后,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早期活動;ICU;機械通氣;預后
重癥監(jiān)護患者病情危重,多長期臥床。機械通氣是ICU患者常見的臨床治療, 為維持患者的生理穩(wěn)定性,防止非計劃拔管等意外,多采取適當鎮(zhèn)靜及制動。長期機械通氣患者往往伴隨較多并發(fā)癥:VAP,肌肉萎縮,壓瘡,生活能力下降,抑郁或焦慮[1-2]。不僅延長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和ICU入住時間,甚至影響其機體功能康復。本文針對早期活動對ICU機械通氣患者預后影響進行研究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于本院治療的50例ICU機械通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27~86歲,平均年齡(65.30±1.55)歲;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9~88歲,平均年齡(65.31±1.53)歲。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疾病種類、APACHEⅡ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護理。采用呼吸機集束化護理預防VAP:床頭抬高、手衛(wèi)生、預防誤吸、預防細菌定植、預防消化道潰瘍和DVT等[3]。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早期活動。①床上活動。被動與主動鍛煉結(jié)合,指導患者關(guān)節(jié)主動活動及主動翻身。借助移位機實施早期下床活動訓練。②床上坐起,加以洗漱,穿衣,進食等練習。③床邊坐立。坐立時雙腿下垂并擺動。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對本研究有關(guān)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握力值、Barthel指數(shù)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護理干預后握力值、Barthel指數(shù)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握力值、Barthel指數(shù)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握力值、Barthel指數(shù)比較(±s)
組別握力值(kg)Barthel指數(shù)(分)對照組(n=25)13.68±2.2335.16±7.05觀察組(n=25)19.58±2.0546.85±7.62 t 9.73895.6304 P<0.05<0.05
2.2 兩組患者使用呼吸機的時間、ICU入住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使用呼吸機的時間、ICU入住時間更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使用呼吸機的時間、ICU入住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使用呼吸機的時間、ICU入住時間比較(±s,d)
組別使用呼吸機的時間ICU入住時間對照組(n=25)8.31±1.9812.68±2.13觀察組(n=25)5.64±1.759.25±1.73 t 5.05206.2499 P<0.05<0.05
早期活動對于機械通氣患者是一項安全而有效的干預措施,能降低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促進患者機體功能康復,提升生活質(zhì)量[4]。2013年美國呼吸治療協(xié)會(AARC)氣道廓清臨床實踐指南推薦:加強早期活動和步行鍛煉以提高患者氣道廓清能力和預防術(shù)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5]。為確保早期活動安全,實施前嚴格把握患者適應證并制定活動方案。本組機械通氣患者活動前全面評估,滿足以下條件:①意識清醒可配合活動方案實施;②呼吸支持:吸入氧濃度≤60%,PEEP≤10 cmH2O。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護理干預后握力值、Barthel指數(shù)比對照組明顯更高(P<0.05);觀察組使用呼吸機的時間、ICU入住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更短(P<0.05)。對ICU機械通氣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護理基礎(chǔ)上增加早期活動效果較好,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
[1] 黃海燕,王小芳,羅 健,等.ICU機械通氣患者早期四級康復訓練效果[J].護理學雜志,2016,31(15):1-5.
[2] 俞 萍,任國琴,陸小敏,等.早期活動與康復計劃在 ICU 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6,(2):161-164.
[3] 杜元麗.早期活動與康復計劃在ICU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J].醫(yī)藥前沿,2016,6(28):373-374.
[4] Fraser D, Spiva L, Forman W, et al. Original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of an early mobility program in an ICU[J]. Am J Nurs,2015,115(12):49-58.
[5] Haines KJ, Skinner EH, Berney S, et al. Association of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with delayed mobilization following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J]. Physiothera py,2013,99(2):119-125.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
B
ISSN.2096-2479.2017.18.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