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天,一個沙塵暴肆虐的正午,湖北竹山縣大廟鄉(xiāng)與陜西白河縣交界處,我站在高山陡嶺中一段被稱作『楚長城』的古老石墻上,面對著朦朧的遠山近樹,回想起兩個月前,在此以東數(shù)十公里外的一段山脊上、幾乎一模一樣的石墻下,一個迷茫的夜晚。
一本清朝古書
一座楷書城門
2010年正月的一個晚上,我被驟然響起的一陣類似槍炮聲的奇怪的悶響驚醒,鉆出帳篷,爬到山脊俯看,遠處山下陣陣火光沖天,明明滅滅。冷風一吹,我很快清醒過來,那不過是農歷正月十五的鞭炮聲。不能怪我一時恍惚,我們宿營的地點,正是一處古戰(zhàn)場。
我們的帳篷扎在一座厚實的關口下面,背風且平坦。帳篷兩邊,殘存的古老石頭邊墻連綿不斷,蜿蜒曲折,隱入難以穿越的叢林,不知道究竟有多長。石墻低處不到一米,高的也就三五米,同行的朋友疑惑:“這真是‘楚長城嗎?怎么和電視里看到的長城不一樣啊?”
沒有戰(zhàn)爭,就不會有長城。史料記載,我們所在的這道山脊,屬于大巴山脈的一條支脈,明清兩朝多次被農民起義軍占領,山脊以南的湖北竹山縣城,是挺進山脊北部陜西白河縣的兵家必爭之地,當時,我眼前的這段“楚長城”也還在發(fā)揮作用。
如今,湖北、陜西兩省,基本還以這山脊——或者說就是以這道被稱作“楚長城”的古老石墻——作為分界線,無論從哪一頭來看,它都是行政區(qū)劃的末梢,偏遠,人跡罕至。
我們從陜西白河縣一側爬上山脊,用了整整一天。我們最關心的,是這段“長城”往西,是否真的一直連通到湖北竹溪的“關埡”;往東,是否真能像書上寫的那樣,一直延伸到河南。
白河縣城陡立在漢江邊,一副“小重慶”的模樣。上山前,我們拜訪了白河縣志辦主任艾文仲先生,二十年前編修縣志時,他便對“楚長城”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觀點很鮮明:“竹山、白河邊界的這段城垣,只是清代白河縣修筑的邊墻,是對竹山一側的防御工事,絕不是什么‘楚長城?!彼f:“一本叫作《東壩風土人情記》的古書,對此記載得清清楚楚。”
我們決定實地尋訪一趟。從白河縣城沿公路往南幾十公里,到卡子鎮(zhèn),只見高山聳峙,地勢險要。如果繼續(xù)沿公路向南往竹山、竹溪方向,高山之顛就是兩省之間重要的地標——界嶺埡。艾先生說,界嶺埡兩邊還都殘存有石頭城墻,很容易看到。我們決定不走公路,而是沿鄉(xiāng)間小道繼續(xù)向東再折向南,一路打聽那個叫東壩的小山村,艾先生之前提到的那本古書,其收藏者錢靜民女士就住在東壩村。
《東壩風土人情記》寫成于清光緒末年,作者黃弼臣就是東壩人,曾任河南西平縣知縣,后告老還鄉(xiāng)。和很多老式文官一樣,黃知縣有記錄家鄉(xiāng)風物的雅好,他的這本文存,現(xiàn)在成為一份難得的“楚長城”實物史料。
我們發(fā)現(xiàn),這大山深處人煙并不稀少,沿途有一些巨大的老宅子,華美到令人驚嘆。原來,這一帶曾是陜、鄂之間一條舉足輕重的鹽茶古道,千百年來一直是當?shù)氐慕煌ㄒ?,直到近幾十年修筑了?jīng)過界嶺的公路。
邊走邊問,終于在白河縣卡子鎮(zhèn)月星村大南溝的東壩找到了收藏《東壩風土人情記》的那戶人家。讓人沮喪的是,錢靜民女士幾年前已經(jīng)去世,那本古書,是她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的丈夫黃繼遠祖上所傳。我們急于知道古書的下落,追上山,找到正在打豬草的錢女士的孫女,她說,奶奶去世后,書被住在河南的六伯借去,一直沒有還回來。她證實了那本《東壩風土人情記》確實存在:“小時候看過,手寫的,全是古文,不怎么看得明白……”
我們又找到當?shù)卮迕瘢蛱缴缴系摹伴L城”還有多少遺存,人們都說這些年毀壞很厲害,留下來的城墻越來越少,有的是因為自然風化,有的是砌了田埂,還有人打獵攆山,將城墻上的石頭推下山驅趕林中野獸……至于修建年代,說法不一,莫衷一是,有的說:“聽父親說,我爺爺就修過,有百十年吧。”按時間推算也就是清朝。也有的說:“有的地段修得早,有的地段只不過百十年?!边€有人說是朱元璋甚至是秦始皇修的……村民熱情地給我們指點:“你們要看古長城,有兩個地方比較完整,一處是向東,走去竹山方向的‘大路,能看到很長的一段,但只能看到城墻;另一處是向南,有很多年沒人走的小路,只能看到不長的一段城墻,但還有一個城門,城門上還有字?!庇谑俏覀儧Q定向南,去找那個有城門的地段。
從大南溝上山,起初還有一些古石板路,正是往昔的大道,路旁仍有眾多年代不詳?shù)墓琶窬樱m都破敗不堪,但殘存的雕梁畫棟、精美的磚雕石刻仍在頑強訴說古道往昔的繁華。整整走了一天,晚上在一處水邊高地宿營。次日早早上山,走過兩處廢棄的民居,卻再也找不到路的蹤跡了。從地勢看,這里應該已經(jīng)離山脊不遠,但天氣變糟了,風雪交加,積雪雖薄,但又濕又滑,很多地方還要在樹叢里低頭鉆過。終于到達山頂時,已是黃昏,果然看到依稀的小路從一個城門穿過。城門早已坍塌,只能依據(jù)殘跡推斷它本來的模樣,仔細察看,并沒有發(fā)現(xiàn)字跡,城門左右也只有不過幾十米長的兩列亂石砌成的殘墻。
我們沿著相對好走的左側主山脊搜尋,在城門左側一百多米的地方又看到了一段石墻,高不過一兩米,厚度也就一米,能明顯看出,曾經(jīng)有人在原來更古老、更厚的墻基基礎上重新修繕過。跳上石墻,走了百米,視野忽然開闊,只見一輪圓月高懸在天際,腳下是一片白花花的云海,云霧涌來,瞬間淹沒了身邊的古石墻、周圍的大樹和遠處的山,天地間一片迷?!?/p>
我們在大山中尋覓了三天,沿兩邊的山脊走了很久,偶爾會在望遠鏡中看到遠處山脊上似乎有一道城墻,但距離太遠,看不真切,走過去的話,翻山越嶺起碼要一天,山實在太大,林子又密,實非易事。
我們下山走的是山脊另一側的道路,相對好走很多。一個多小時后,看到一個比較完整的城門,兩邊有一副石刻陰文楷書楹聯(lián):“天開北闕人皆仰,馬放南山鶴不驚。”這應該就是東壩村民說的那個有字的城門了。文字是楷書,足以說明此城門肯定與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前的楚國無關,楷書是漢代才由古隸演變而成,宋代《宣和書譜》曰:“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p>
繼續(xù)下山,往南幾里地便是湖北竹山縣雙臺鄉(xiāng)的張家灣,找當?shù)乩先舜蚵牎俺L城”,說法與白河那邊大同小異,仍是年代莫辨。從張家灣再徒步幾公里,是湖北銀礦,已經(jīng)有班車通十堰市區(qū)了。
Tips
楚國古方城
2009年,經(jīng)過7個多月的考察,專家認定,位于湖北十堰市郊牛頭山的一處古寨是2000多年前的楚國古方城遺址,也是“楚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國古方城建在海拔808.5米高的山頂,南面背依主峰牛頭山,與牛頭山天池和山間大坪地相連,古寨城寨墻在衛(wèi)星圖上清晰可見。古寨居高臨下,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塹氣勢,向西可遠眺花果山、黃龍山等群山,向北可俯觀十堰城區(qū)。
消失的古城
鄂西北最重要的兩個古代行政中心——鄖陽府和均州城,因為修建丹江口水庫,都已被淹沒在水下。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朝廷在漢江邊今鄖縣城所在地初設鄖陽撫治,轄鄂、豫、川、陜毗鄰地區(qū)的五道、八府、九州,東至湖北德安府隨州界,西至四川廣元縣界,南至四川巫山縣界,北至河南靈寶縣界,鉗制漢江流域近三千里。鄖陽撫治的首府,就在如今已淹沒在丹江口水庫水底的鄖陽古城。
均州故城所在,目前是丹江口市均縣鎮(zhèn),因為南水北調,正進行二次搬遷。endprint